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半【原创】学然后知不足. 一篇文章的读后感.(1) -- 副将

共:💬11 🌺2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半【原创】学然后知不足. 一篇文章的读后感.(2)

(接1)

综观各国产业革命历程,发现劳动人口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国目前处于这个阶段)引起的失业问题最严重。机器的效率容易提高,而人的效率难以提高,因此劳动人口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之后,失业率降低。随着社会的进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将更低,而传统的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将减少,又将有大批劳动力将“下岗”,似乎失业率又将增加。目前人们的消费饱和了没有?没有!物质上的“食品”越来越丰富,但是精神上的“食品”却更加贫乏,心理安全度甚至还不如农业社会。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是牺牲了精神上的安全换取物质上的安全。只要有需求,就意味着还有巨大的就业潜力。目前人口再生产和家庭服务业还几乎是免费的,这是一个多么大的消费市场!美国现在家庭收入的中位数是四五万美元,美国医生、教授、企业高管等高薪行业年薪十几万,是普通家庭收入的三倍左右,但是生活质量并不比普通家庭高出多少。原因何在?根据一项最新的报告指出,全职妈妈一年至少值13.8万美元。由Salary.com所提出的调查报告中,计算了在2007年度期间,若全职妈妈所执行的每项工作都有给薪,那麽她们一年应该获得138,095元的酬劳。一个妈妈通常身兼多职,必要时一人还得分饰多角,包括家管、托儿中心的老师、厨师、电脑操作员、洗衣人员、房屋看照人、设备管理员、驾驶、首席执行官、以及心理学家,这些复杂又专门的工作,都是妈妈必须兼顾的身份。从这个角度看,普通家庭与高薪家庭生活质量差别确实并不太大。高薪阶层往往没有时间管理家务,虽然拿着高工资,但是家庭生活质量并不高。如果夫妻两人都是高薪阶层,那么都很忙,情况更糟,等于是拿着高工资,过着贫民的生活,甚至连一个孩子都养不了。

  

古代自然经济容易实现社会和谐,是因为生产与消费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只有少量的需求(比食盐、铁锅等如)需要通过交换来满足,大部分的需求靠自己的来提供, “一对一”供给和消费,为自己而生活,失业率低。工业社会是一个生产者供给多个消费者(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越来越少的生产者就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每个人都有需求,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满足别人的需求,经常出现“技术性失业”,总是有失业压力。但是今后随着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高,人们几乎可以低廉(甚至免费)获取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品(发达国家在食品方面的花费已经非常低了,对第二产业的产品的花费也不断下降),就像空气虽然重要但是却是免费的一样。那个时候家庭需求的大项就得靠自身(家庭服务业)来满足,以家庭为单位,为自己而生活,恢复传统的自我供给-消费模式(Self-Service),可以叫做“新自然经济”,家庭是否幸福更大程度取决于“第四产业”的服务质量而不是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品。这种“新自然经济”才能降低失业率,才能获取心理安全。

  

目前有人将“提供智能型服务为特征的产业领域”称为第四产业,笔者认为这种说法不合理,照道理说新产业必须比旧产业容纳的从业人员多,“提供智能型服务为特征的产业领域”不可能比目前的第三产业就业容量大,因此不能称为第四产业。只有家庭服务业的“就业”容量比目前第三产业更大,才能称为第四产业。今后的就业模式可能类似于: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从业人员占1%,第二产业(工业)占12%,第三产业(公共服务业)占37%,第四产业(家庭服务业)占50%。

  现在很多人对笔者的这个概念难以认同,他们认为既然是自己为自己服务,没有进入市场,就不能叫做产业。人类生活的目的就是自我满足需求,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生产的目的不就是满足千家万户的需求吗?为什么一定要通过市场?幼儿园老师照看孩子算服务业,为什么自己带孩子就不能算服务业?餐馆厨师烹调食物算服务业,自己给家人做饭为什么不算服务业?出租车司机算服务业,自己开车为什么不算服务业?农民种菜、种花算第一产业,可以获得报偿,自己在后院种菜、种花为什么就不能获得报偿?家庭服务业还提供了最重要的公共产品—人口,人口再生产是社会持续发展的第一支柱。

  

以美国为例: A、B两位女士的丈夫年薪都为4万美元。A女士由于有3个孩子,不能外出上班,在家带孩子,不但没有收入,反而要倒贴(日常生活、教育用品的花费、租住月租超过1000美元的三室一厅的房子)。算上政府补贴和返税,差不多可以将来丈夫交纳的税拿回来,就是说一家五口人靠4万美元生活,日子紧紧巴巴;B女士作为幼儿园老师,也照顾3个孩子(每个孩子每月收费900元),每月可以收入2700美元左右,年薪3.24万元,加上丈夫的4万美元,家庭收入共有7.24万美元,缴纳税后,还有5.5万到6万元纯收入,并且少三个人的开支,租住月租600美元的一室一厅的房子就足够(买房子的话,也只需要小房子就可以;而多孩子家庭就必须购买大一些的房子),可支配的收入高多了。B女士家的生活质量明显比A女士家要高。

  由于养老社会化,孩子是国家的财富而不是个人的财富。同样为国家照顾3个孩子,B女士只有上班的8个小时带孩子,A女士可是全天都得带孩子,工作量远远比B女士要高,并且因为是自己的孩子,孩子也带得好。就是说尽心尽力照顾3个孩子的A女士算无业,而B女士算却算第三产业,B女士自我感觉也就要好一些。并且由于B女士算工作,缴纳的税中包括社会安全税,今后可以拿到养老金。养老金却是现在的孩子纳税提供的。而A女士因为不算工作,反而拿不到自己孩子纳税提供的养老金。此外,B女士家庭由于可支配收入高,可以用来投资,用这个钱补贴养老。就是说B女士夫妇除了有比较高的养老金外,还有资本收入,老年生活也宽裕一些。

  假如A女士也上班,年薪3万的话,那么全部收入还不够小孩上幼儿园的费用,并且由于账面收入增加,缴纳的税增加,实际收入还减少。并且既要工作,又要带孩子,疲于奔命。因此很多妇女宁愿呆在家里专心照顾孩子。A女士在家带孩子几年,还有工作技能的损失,到孩子大一些,考虑重新上班时,必须重新进行就业培训。并且A女士还有另外一个风险,就是丈夫失业风险。要是其丈夫失业,那么一家五口就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而B女士即便其丈夫失业,还能维持基本的生活。现实意义毕竟是第一位的。因此光从经济角度考虑,越来越多的家庭将选择B女士家庭的生活方式,生育率将会越来越低。

  

因此家庭服务业应该获得报偿。发达国家在从第一、二产业从第三产业转型的过程中也曾引起人们的不满:第一、二产业生产产品,第三产业只是“玩”产品,凭什么收入反而比第一、二产业的工资高?现在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超过70%。如何给“第四产业”发工资还有待于经济学家们进一步探讨,孩子数量应该作为其中一个判断标准。

  

有人说笔者的“第四产业”的观点等于将妇女赶回家,是歧视妇女。其实不然,分配决定地位,将妇女赶回家里,是带着工资在家里(而不像现在免费在家里),何乐而不为?

  

发达国家当初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时候由于劳动力短缺,将妇女从家里赶到车间,后面第二次产业革命的时候,又将妇女从车间赶到第三产业。中国1980年代体脑倒挂,知识分子感叹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现在分配倒过来了,知识分子很神气,而蓝领工人又抱怨收入太低。同样,现在人口再生产几乎没有回报,分配极不合理,“造人”的不如“造物”的,没有孩子的职业女性被认为是“强者”,而在家养育两三个孩子的家庭妇女被认为是“没本事”。可见分配是问题的关键,需要改革目前的分配制度,理顺人口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的关系。

  

第四产业的出现,将正式赋予家庭妇女一个新的职位,理顺人口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的关系,将体现传统的儒家所强调的“男有分,女有归”,男人主要精力放在第一、二、三产业,也兼顾第四产业;女人有稳定的婚姻家庭,主要从事第四产业,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适当从事第一、二、三产业。四个产业的划分体现了儒家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提供家庭产品)是第一位的,有能力的话再“治国、平天下”(提供公共产品)。只有少数人能够做到“治国、平天下”;大多数人只能做到“修身、齐家”,但是他们的儿女辈、孙女辈说不定能够做到“治国、平天下”,这对社会持续发展是必要的。

  

积累导致社会进步,古代留给后代的遗产或手艺能够传几代人。现在作为个体似乎并不能给子孙留下什么,第四产业的出现,每个人好像只为自己活着,对社会进步贡献更小。其实不然,作为整体,现在的父辈留给儿女辈的财富是巨大的(知识和技术遗产远比物质遗产要重要)。

  

笔者的“第四产业”的观点,可以逐渐在发达国家实施,但目前远远超前于中国的现实。中国还处于第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过渡阶段,第三产业与发达国家还有至少几十年的差距,还不具备第四产业的条件。

[/QUOTE]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