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文化与遗传之三,遗传之性与姓 -- 矽藻
文化与遗传之三,遗传之性与姓
矽藻
玩电脑的人都知道,电脑的信息只涉及0和1,用门电路的开与关来代表,这是二进制。生物体内的遗传信息类似于四进制,由A,T,C,G四种碱基来代表。用这么样少的密码来表达丰富的生命内容,因此,遗传信息是组织得非常好的。一般是成对的存在,废话,既然是父母的儿女,当然一半来自父亲,另一半来自母亲。
也不完全是,除了成对存在的常染色体以外,染色体就是前面提到的染色质的缩聚状态,还有性染色体X,Y。性染色体只在母本中成对存在,是为XX;在父本中是不成对的,是为XY。其实,缩聚状态下的染色体除了Y以外,全都是X形状,但只是性染色体有X,Y的名字。
染色体常驻在细胞的核里面,还有一类染色质,与这些染色体不呆在一起。这些另类的染色质住在细胞的线粒体里面。说起这线粒体与细胞的关系,它们或许是十几亿年前“和谐社会” 的典范,因为线粒体可能是被细胞吃进来的外源微生物,在此乐,不思蜀了。以后它们就构成了自己的和谐社会,一起进化到今天。这外源微生物,线粒体,也有自己的遗传信息,它们是环状的DNA。
如果父母的遗传信息都传给了后代,那么隔一代,遗传物质就会DOUBLE一次,这是2的级数,用不了几代,身体都成DNA了。所以,不是所有从父母继承的遗传信息都会传递下去的,性别不同,传递到下一代的遗传信息有所区别。
对于女性而言,她的生殖细胞会发生减数分裂。
结果呢,从父母继承来的双倍的遗传信息会随机的减半,这样她的成熟的生殖细胞,卵子,就只含有单倍的遗传信息。她的性染色体,象常染色体一样,两条X染色体是由她父母分别提供的,一减数,形成一条混杂的X染色体传给后代。她从母亲继承的线粒体DNA,则会没有改变地传递到下一代。
对于男性而言,稍微复杂一点。他的生殖细胞也会发生减数分裂。
结果呢,从父母继承来的双倍的遗传信息也会随机的减半,这样他的成熟的生殖细胞,精子,只含有单倍的遗传信息,但这个过程仅限于常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不成对的,他的X,Y染色体不能混杂,只好分别形成不同类型的精子。这样男性或把从母亲来的X染色体完全的传给他的女儿,或把从父亲来的Y染色体完全的传给他的儿子。从他母亲来的线粒体DNA,在产生精子的过程中,则被完全的甩掉,不会传递到下一代。
国人钟情于生儿子接香火,常常为生儿生女该谁的负责的问题吵个不休。生男生女的遗传物质来自于老公是不错的。是接受X型精子呢?还是接受Y型精子呢?虽然没有回答萨翁活着,还是死去这类问题的震撼,那可也是女人的权力,只是不取决于她的脑袋。所以生儿子这等责任,先生们就不要兜在身上了,女儿也是很好的。
说了是遗传的“性”,还有遗传的“姓” 。
“姓” 很明显的是一个文化概念。中国旧时的男子,希望将“姓” 传一万代,这样灵魂就有永续的香火,可以永远的逍遥下去。这个“姓” 还是排他的,只准由男子来继承。女人也有“姓” ,却没有谁来继承。如果一个“姓”没有断档的话,例如发生过继,收养的情况,“姓” 实际上是性染色体Y的标识。上面那个图显示出性染色体Y与男子存在一个紧密的闭合循环。所以母亲的“姓” ,由儿子来继承没有生物学根据。因为母亲不提供性染色体Y,这种继承只是一种无聊的图腾需要。
例如,屈姓,因为产生过屈原而变得有名。屈姓有明确的始祖,如果跟随屈原先祖的随护不跟着也姓了屈,那么屈姓男子所携带的性染色体Y可能有相当的一致性。屈姓的女子是不携带的性染色体Y的,她的儿子也姓屈,这个“屈” 就不能标识相应的性染色体Y了。
但中华文化非常的久远。情况可能非常的复杂。屈姓是源于楚王的熊姓,或芈姓?不太清楚楚王到底是姓 “熊”还是姓“芈” 。这种姓是父系氏族开始的,还是从母系氏族开始的呢?如果是从父系氏族开始的,情况类似,只是“屈” ,比“熊” 或“芈” 更精细一点。
历史的文化也不见得总是偏向男子。“姓” 是用来别婚姻的,同姓不能结婚。这在母系氏族时代的晚期或许就已经开始了。“姓” 从女而生,似乎暗示了这种可能。故上古时代的“姓” ,如“姜” ,“姞” ,“姬” 等,也许是母系氏族时代就有了。这种“姓” 是不同于古代化氏为姓所产生的“姓”。如果是这样,上古时代的“姓” 则标明了母族,是线粒体DNA的标识。上面的图显示线粒体DNA与女子存在一个紧密的闭合循环。
问题是这些“姓” 后来却是由男子在传递。它的线粒体DNA的世系肯定是被打乱了。母系氏族的Y染色体本来就是一笔糊涂涨,它也不能因母亲而传递,所以这种“姓” 既不能代表线粒体DNA,也不能代表性染色体Y。
看起来,女子要让自己的“姓” 传递下去,并具备科学的内涵,使传递的理由充分,最好是另起炉灶。一只传女儿,二要新造的复姓,如野百合,香惠子之类,免得几万年以后又是一笔糊涂账。
至于男人的姓让女儿来传,或者是女人的姓让儿子来传,那就纯粹是摆摆谱的需要了。
遗传除了性以外,还有无性的部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