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萧后 一 生于乱世 -- 勇敢的鹿

共:💬169 🌺54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萧后 七 贵于天下

杨广当皇帝,最不开心的不是别人,就是他的骨肉同胞兄弟了。杨坚五子中,杨勇和杨俊这时已经和他们的父母在一起了,杨广还有两个在世的弟弟,老四前蜀王杨秀和老五汉王杨谅。我没说错,杨秀确实是“前蜀王”,因为杨广登基时他已经过了一年多的囚徒生活了。

杨秀在开皇元年被封为越王,不久改封蜀王,先后两次受命镇守蜀地。他是个美男子,且有点武艺,可能平时就有点张牙舞爪,骄横跋扈,朝中大臣很怕他。不光如此,连杨坚也不为家里出了个武学奇才而高兴,反而很看不惯他,在背后对老婆说杨秀等他死后肯定要造反。杨秀也有杨氏兄弟的共同爱好,奢侈,爱排场,车马服装等违制。杨坚夫妇各有死穴,一个见不得奢侈排场,一个见不得纳妾,要搞倒某人,只要让这两位相信他浪费,奢侈,纳妾就可以了,百发百中,保管杨坚夫妇就像公牛见了红布,视你为仇敌,连他们自己的儿子也不能幸免。杨勇杨俊已经为此倒台,现在轮到杨秀了。

杨广夺嫡成功后,杨秀颇为不平,愤恨不已。杨广当然不允许他破坏杨家安定团结的既定秩序,于是让杨素出动。杨素再一次帮大隋朝清理门户,在杨坚夫妇面前进杨秀的谗言,再加上杨秀的坏习惯也是客观存在有目共睹,杨坚对其迅速疏远,仁寿二年,杨秀被招入朝,杨坚不和他说话。仁义的杨广此时却率诸王上庭,流泪为杨秀请命! 杨坚当然不吃这一套,于是杨广又弄了个被诅咒的人偶,写上杨坚和杨谅的名字,埋在华山,然后让杨素把它挖出呈给杨坚说是杨秀所为。还说杨秀妄谈祥征,并假造檄文,说是杨秀所为。这些拙劣的招数要是在十年前,被识破而反害自身的可能性很大,但此时的杨坚已经不是那时了,他看了这些之后一概对杨秀大怒,仁寿二年十二月,杨秀被废为庶人,永远过起了囚禁生活,直到他死。这样到杨广继位时,杨氏兄弟五人,除了杨广大富大贵拥有天下外,唯一的漏网之鱼就是老五汉王杨谅了。二哥登基后,杨谅知道自己自由的日子也不多了,他不想象几个哥哥那样坐以待毙,与其任人宰割,不如拼个鱼死网破!

杨谅是杨家几弟兄中的异类,这么说不是因为他举止怪异,喜欢裸奔或仰天长啸,而是因为他竟然能够和杨广为兄弟而生存下来 - 不是在监狱中 - 而是终杨坚之世,有职有权,得到杨坚信任,担负出守北方重镇晋阳防御突厥的重任。想想其他三兄弟全都载在杨广和杨素的奢侈,纳妾谗言攻势之下,下场一个比一个惨,你就知道杨谅在险恶环境下的生存能力是何等厉害了,不亚于可以在强酸,高温环境下生存的一些细菌。史书上对其如何避开杨广的这两招超级无敌杀手锏无所记载,但可以想象他必定是非常聪明,又非常小心,结果杨坚和独孤氏对其恩宠不衰,信任他让他去独当一面。而杨广也不得不事实上承认杨谅在父亲心目中的地位,在陷害杨秀时,把杨谅的名字和杨坚一起写上了那个被诅咒的偶人,以求最大效果。

杨谅对杨广的手段早已看穿,知道二哥不把他们弟兄全都送上西天是不会罢休的,等到仁寿二年底杨秀被囚后,他越发疑惧不安,就向杨坚建议为了防御突厥,应再增强并州防务。杨坚不疑有他答应了,回到驻地晋阳的杨谅趁机招纳流亡,准备战具,招兵买马。当时他统帅黄河北,山东至海五十余州,有众数十万,其中有不少是隋朝防御突厥的精锐边防军,战力甚强,手下也聚集了一批良将,已有和朝廷一较高低的本钱。

仁寿四年七月,弑父继位的杨广假借父命手诏令杨谅入朝,为杨谅识破,他当然不会回京送死,于是决定起兵,以诛杨素为号,主力西进直指长安,兵锋甚利。隋中央那一段时间正忙着在仁寿宫和长安两地搞政变篡位,闹了几个月,杨广和杨素暂时都不太顾得上杨谅,而且对杨谅敢于孤注一掷没有思想准备,一时有些惊慌。

象杨谅这样在皇帝在位,本朝尚处全盛时期,四方平定,天下人心未变的情况下以藩王身份起兵造反,自隋唐后鲜有成功,大概唯一的例外是朱棣,而且朱棣以其手下精兵猛将,多年的带兵经验也和南军拉锯了四年几无胜望,最后孤注一掷以奇兵直扑南京才获得成功,连他自己的儿子另一个汉王朱高煦想学一把都立马完蛋。朱棣尚如此,其他藩王除了凭着刚起兵时的一股气,全军直扑首都可能会有胜利的一线希望,想分兵守住自己的那一块地没有一个不是人心涣散,最终失败的,杨谅开始时的方针是在当时他所能采取的唯一正确的战略。

河东蒲州建有黄河蒲津渡浮桥,是从晋阳西入长安必经之地(后来李唐起兵时也是从此渡河入长安),杨谅军前锋以诈术顺利拿下了此地,浮桥完整无损,主力随后不过数日路程,若杨谅意志坚决动作够快,能从此地渡河全军直扑长安,也许他就能成功了。可惜杨谅的军事才能和意志不能和他的生存能力相比,他突然改变了主意,采取守势,命部下断蒲津桥,全军退守。杨谅这么做具体原因已不可考,但这个决定判了他自己的死刑。缓过神来的长安方面立刻派出了以百战百胜的隋朝第一名将杨素为首的诸军平叛,杨谅的手下比起杨素来实在是嫩了一点,没了桥杨素照样可以东渡黄河,他找了数百民船运兵过河,上岸后一击即大败守军。接着杨素毫不放松步步紧逼,吃定了杨谅这帮人的懦弱无能,以劣势兵力在无可靠后援的情况下全军深入,又接连击败杨谅手下大将赵子开和杨谅本人两支各十余万人的大军,最后把计穷气短的杨谅包围在了晋阳。东线三万幽州隋军也连战连胜,对晋阳形成夹击之势。起兵不过两月,杨谅已彻底陷入绝境!

杨谅有起兵的勇气,到了最后关头却没有愿赌服输,慷慨赴死的决心,还妄想苟且偷生,打开晋阳城门投降了。真不懂他都想了些什么,早知有今日的投降乞怜,当初又何必造反?他不是不知道杨广的阴狠毒辣,不然他下不了起兵的决心,可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为什么还要欺骗自己,指望杨广会对他网开一面?杨广对以这种方式入朝长安的小弟一点也没客气,他要充分榨取杨谅身上的最后一点利用价值,先让群臣集议应该如何处置,当然大家一致要求处死这个反贼,杨广还假仁假义说自己没有几个兄弟了,所以免其一死削为民籍,可最后杨谅还是在囚禁中不明不白地死了。

杨谅自己送死后,杨家能威胁杨广帝位(不管这种威胁是多么的小)的就是杨勇的十个成年的儿子了。这十个倒霉小王爷中,杨勇出事前被封为长宁王的老大杨俨是个独特人物,开皇二十年杨勇被废时,他上表要求入宫宿卫,言辞哀切,杨坚看了也有些感动,但为杨素所阻。到杨广继位后,他对二叔卑躬屈膝,鞍前马后侍奉唯谨,好像已经忘光了自己家的大仇。也许他真的是个软骨头,就想做条哈巴狗保住自己的小命和小小富贵,或者他有深沉大志,学勾践忍辱负重好有朝一日报仇 - 杨广不是哈姆雷特的叔叔,不给他这个机会,大业三年乘他随车驾出巡时将其鸩杀,大概还假意说他路中暴毙云云。他的弟弟们连这个待遇也得不到,杨广将其分别遣发至边地,在途中又派使者将其一一杀掉。杨勇一家的问题终于解决了!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对杨广来说,二十年也不晚。现在他当皇帝了,可以报当年灭陈时的一个大仇,他要为自己当年的夺嫡野心被阻挠,为当年的天下第一美人狐狸精张丽华被无辜砍头讨回公道! 尽管高颎已经削职为民了,杨广是不懂得饶人处且饶人的道理的,他一定要置老高于死地。不过且慢,杀人也要用杨广的方式来杀 - 他是不会学他老爸当庭杖杀大臣,授人以柄的。他喜欢表面仁义,背后暗示别人诬陷告发,以法律的名义“公平合理”地杀人,要杀高颎这样正声威望天下皆知,万民景仰的重臣,当然更要用此计了。

杨广即位初,起用高颎为太常卿 - 太常寺的头头,这是一个负责祭祀礼乐的清水衙门,没有什么实权。但高颎被再度起用后,以为新帝度量宽大,以前的事情可以一笔勾销不计前嫌,他的字典里也没有“明哲保身”这个词,既然让他管祭祀礼乐,他就要尽其所能,尽忠于皇帝,必要的时候直言无忌,把工作做好。但他没有魏征的运气,杨广的气量和唐太宗也不可相提并论,没多久,喜欢享受的杨广就让他注意搜集历年来周齐陈等国战乱中失散的乐曲,高颎的老毛病又犯了,说这些音乐大都是亡国之音,不应搜集,杨广当然不理。于是高颎在私下对别人说杨广太好音乐,不是好兆头,又对杨广大规模重修长城,过分厚待突厥可汗私下议论表示不满。正好又有老臣宇文弼和老将贺若弼也私下和高颎议论相同的观点,被人告发。这种所谓的案子其实不过是几个老资格倚老卖老,聚在一起发几句牢骚而已,而且事实上他们也是对的,如果碰上明君,心情好的时候可能一笑了之,最重不过在朝堂上训斥几句,但杨广是绝对容不得别人怀疑他的英明伟大的,他终于抓住了高颎的把柄,而其他两个老不死也让杨广讨厌,正好以此为罪名把他们一起于大业三年处斩。杨广终於用自己的方式报答了高颎对隋的忠心和正直,天下为之含冤。此案中另外两弼也都是杨坚时代过来的正直老臣,其中贺是与杨素,史万岁和韩擒虎齐名的名将,脾气一向不太好,但对隋朝一片忠心功勋卓著,以勇猛著称名满天下,竟然也这样被杨广轻易杀掉!

仁寿四年,还有一个老将元胄因为说话不慎被诛,因为他和老朋友喝酒时,喝多了说了几句自夸的大话。这位老朋友不是别人,正是杨谅反时稀里糊涂丢掉河东蒲州,险些让杨谅渡过黄河直扑长安的守将丘和。这位守土无能的卑鄙小人被免职,正愁没机会东山再起,元胄就给他送了这个大礼,丘和立即上报。元胄是杨坚开国前就投身杨氏的隋朝老臣,当年有一条功劳是属于奇功级别,无它则无隋朝,无杨坚,更无杨广:杨坚辅政但尚未篡周时,周宗室赵王宇文招在府里摆下鸿门宴请他去,席间动手要杀他。元胄正是护卫之一,拼死力战保住杨坚逃脱罗网,好像典韦救曹操一样。他有如此大功,杨坚朝因与杨秀交往的罪名被贬,但仍受优待,到了杨广手里,说错了几句话就被喀嚓掉了。

隋帝国的这些顶梁柱上有些毛刺,把杨广的手扎了一下,杨广毫不犹豫操起利斧把这些讨厌的柱子全都砍掉 - 什么叫做昏君?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自毁长城的昏君! 如此对待功勋老臣,是何等的刻薄寡恩,又怎能让人不寒心?

大业元年(605年)正月,萧妃顺理成章被册封为大隋第二代皇后,时年约35岁。册立皇后的诏书是这样说的:“朕祗承丕绪,宪章在昔,爰建长秋,用承飨荐。妃萧氏,夙禀成训,妇道克修,宜正位轩闱,式弘柔教,可立为皇后。”平心而论,这封诏书对萧后的评价是公平的。杨广于仁寿四年七月继位,而萧妃直到第二年大业元年正月才正式册为皇后,中间隔了近半年时间。有什么问题吗?我看没有,相反,杨广刚继位后杨谅即反,花了大约两个月时间摆平,接着又是十月间隋文帝下葬于太陵,这也是一件绝对马虎不得的大事,尤其是对以仁孝标榜的杨广。十一月杨广与萧后又东去洛阳,这些事都忙完了之后,才乘着新年的机会正式册封萧后,并于同月册封长子杨昭为太子,可见其郑重其事。

杨广从十几岁成年起,对身边所有的人,包括父母,兄弟,臣民,甚至子女,从来都不信任,要么利用,无法利用就除去,只有对萧后大概是唯一的例外。他娶她时对她真心喜欢,而且一辈子都对她很敬重,不离不弃。杨广最喜欢到处巡游,难能可贵的是他不管去何处都带着萧后,从不冷落了她。的确,萧后出身名门,容貌不差好学通文,更重要的是性格温柔和顺,在杨广的夺嫡过程中能为丈夫的利益忍受杨广也有多个姬妾的事实,而演好了夫妻恩爱,杨广完全只喜欢她一个人的戏。这一点我相信杨广是终身感激不忘的。所以他继位后,爱屋及乌对萧家其他人也很好,萧氏得到的待遇是一般亡国皇族所不能比的。西梁末主,萧后的哥哥萧琮于开皇七年亡国入隋后,被封莒国公,没有实际职权,过着富贵闲人的生活,打发光阴而已。其他萧家子孙也各授闲散官职,由国家养了起来。但杨广继位后,这一局面发生了巨大变化,萧琮被授职为内史令,改封更为尊崇的梁公。内史令为内史省的长官,负责起草诏令,是相当于宰相的重臣,萧家子弟也有更多提拔为官。一时间萧氏势力以一种谁也想不到的方式悄悄再起,以至有童谣说“萧萧亦复起”。萧琮自己明白形势,不过每日上朝点名而已,并不真心干政,但他毕竟是做过皇帝的人,杨广听到童谣后心里还是有些猜忌,把萧免了职。萧琮经此一击后心情不快,回家后不久就病死了,杨广以萧琮的侄子萧钜继位梁公。

入隋的萧氏子孙中有一位萧瑀是萧后的亲弟弟,颇有才能,性格正直刚强,又因自恃出身和才学,很是恃才傲物。杨广被封为太子时,他被授小官,杨广即位后因为萧后的关系开始出任比较重要的职务。他为人忠心,办事有谋有力,但又觉得自己的官位与才能不相称,心中不平。有次他生了病也不请医生看,还说老天要是让他再多活几年,就以此病为借口遁世归隐吧! 萧后听到后特地责备他身为亡国皇族不老老实实做安稳小官,却喜欢说怪话,小心祸起不测! 萧瑀受了责备后请医治好了病,但终因性格的问题不能完全得到杨广的信任,屡次遭贬。隋末李氏入关中后,因其才名而招之,封爵宋国公,辅佐李氏成为初唐名相,性格刚直不阿,在武德年间李建成与李世民的斗争中,多次冒着不利的形势为李世民在李渊面前讲话,唐太宗曾以“疾风知劲草,版荡识忠臣”形容他。但因其性格刚强过分,有时到了自傲猜忌的地步,和同为初唐名臣的同僚如房杜等人一直搞不好关系,所以他后期实际上被排除在了唐太宗的核心决策圈外。但幸运的是,他遇到了有识人之明,更有容人之量的李世民 - 如果杨广和隋朝的寿命再长上十年二十年,萧瑀早晚是逃不过那一刀的 - 所以尽管他有驴子的脾气,但终因正直和忠诚而显贵终身,正声闻于天下,最后享年七十四岁时寿终正寝,死后陪葬昭陵,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九。萧瑀一支子孙繁衍,终唐一朝萧氏八代为相,竟与唐共存亡!

杨广性格的特点,如果用一个词概括,那就是自命不凡,发自内心地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是个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文学家,生来就是做名垂万世的圣主明君的料。所以,他执政的特点就是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怕天地,不怕鬼神,不怕劝谏。对于微贱的老百姓,他完全视若无物,认为民力无穷,就像比尔盖茨要花钱的时候,可以完全无所顾忌,爱怎么花就怎么花,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他是根本不感兴趣的。从大业元年起,杨广就一反其父勤俭节约的习惯,开始败家 - 我是说,开始各项规模空前的工程建设。这些建设中当然不乏有公益性质,从长远来看有益于老百姓的项目,但更多的是为了杨广自己的享乐和面子。而第一项重大工程就是重修洛阳。

杨广继位时,隋仍以长安为都,仁寿宫可以继续作为夏宫使用。此时的长安隋宫实际上也是新建筑,位于杨坚修建的大兴新城,不在秦汉以来的长安古城,但杨广对于这几处地方都不太喜欢。仁寿宫里有杨坚索命,长安有杨勇的鬼魂,长安地方偏西,运输出巡游玩不便,荒年时关中有粮尽的危险,加上那个准确预言了杨坚在仁寿四年一去仁寿宫将不返的术士也劝杨广东去,他的目光投向了洛阳。杨谅被平,杨坚下葬后,一天也不想多等的杨广于仁寿四年十一月带着萧后,其他后宫和百官臣僚东赴洛阳。洛阳自周公营洛算起到隋时已有一千六百余年的历史,经历过盛世的辉煌,也有乱世的劫难,杨广嫌其残破,格局又小,他不满足于仅仅修修补补小打小闹,仁寿四年末杨广命大隋重大建设工程指挥部常设总指挥杨素和将作大匠宇文恺,干脆在原城以西另辟新址建设新的洛阳城。这次重建的主旨就是只求壮丽,不惜工本,反正他也没有什么工本的概念,在他心目中,天下万物万民皆为其所有,他爱怎么用就怎么用。

洛阳新城诸项工程从大业元年初起,用工二百万连续干了近一年初步完成。新城北据邙山,南抵伊阙山,最内为宫城,向外依次为皇城和外城。宫城位于地势最高的全城西北角,周径三十余里,规模庞大气势恢弘,此后中国历朝的皇宫都不能与之相比,北京故宫紫禁城的规模也不到它一半。宫城城墙高厚,坚不可摧,完成后再围绕它起建皇城,和外面普通市民居住的城区各坊和最外城墙。洛水东西向穿城而过,上建正对皇城大门的天津桥连接南北,城外又环绕全城挖了一道用于防御的长壕,周长竟达两千余里。即使动用了两百万人,这么大的工程在不到一年内完全做好是不可能的,如外城城墙到武则天时才基本修好。

在新城西南,杨广建了一个显仁宫,规模不亚于仁寿宫,风光尤其秀美。显仁宫可能是洛阳整个建筑计划中最早完成的项目,为的是给到达洛阳的杨广在主城完工前提供一个他满意的住所。在建设新城的同时,城西方兴建了规模巨大的西苑,亦称上林苑,这个苑是个皇家森林公园,有山有水,有豪华的建筑,也有天然野趣,内有广大水面,水中建有蓬莱,方丈,瀛洲等山岛,高出水面百余尺,上再建亭台楼阁,望之若人间仙境。

洛阳与西都长安的联系以前要靠险峻的崤函道,杨广命令新开菱册道,长八百余里,沿途设离宫十四所。从洛阳往东往南有开新河的地理条件,杨广命发南北民众百余万,连开通济渠,邗沟等多条新河,沟通了自洛阳到长江的水路联系。所开之河宽四十步,旁皆筑御道,种柳树;自长安至江都,共建离宫四十余所。同时,杨广派人去江南建造龙舟及杂船数万艘,准备去南方游玩。皇帝不管要什么,速度总是很快的,到大业元年夏天龙舟已成,从江都到洛阳迎接杨广,这时东都的工程还未完工,杨广当然没耐心坐在洛阳等,八月,他就带着萧后坐龙舟去了江都。

杨广乘坐的龙舟高四五十尺,长达二百丈,分为四层,上有大小殿堂房室百余间,可以召开朝会,装饰金碧辉煌,就是一座浮动水上宫殿,这样的一艘船靠风帆或篙为动力是根本不可能的,它由多人于两岸拉纤,纤绳皆用彩绸。萧后也有她自己的船,同样豪华无比,但形制略小。其他后宫百官太监僧尼人等,各式用具给养补给等由数千艘其它船只运送,整个船队长达二百余里,共用军士八万人拉纤,河两边岸上有骑兵护卫,旌旗遮天蔽日,景象无比壮观。船队所过之处五百里以内州县皆来送食,山珍海味务求精美,食物多到整个队伍都吃不完,最后挖坑埋掉或随意丢弃。各地方官献食精美者受奖受升,粗劣者被责被降。

江都是杨广为藩王时镇守多年之地,杨广此次以皇帝的身份旧地重游,很有一点衣锦还乡的感觉。不过此次杨广并未打算在南方长住,他还惦记着未建完的东都,另外当时正在进行的其他工程肯定也占用了大量劳力,所以杨广暂时没在江都大举营造新宫。到了大业二年初,东都工程初步完成,杨广又命人设计筹划新的服装车马仪仗等,做完后送江都。皇帝好这一口,下面的人无不挖空心思追求豪华新奇的东西,为了装饰的需要,命令各地送鸟兽羽毛,不管水陆搜罗穷尽。资治通鉴卷一八零载:乌程有高树,逾百尺,旁无附枝,上有鹤巢,民欲取之,不可上,乃伐其根;鹤恐杀其子,自拔氅毛投于地,时人或称以为瑞,曰:“天子造羽仪,鸟兽自献羽毛。”

为了帝王一己之享受,杨广搜刮到了这种地步! 这哪是祥瑞?这不是亡国之兆还是什么?

三月,杨广终于用上了全套行头,又乘龙舟自江都回来了。他从南面伊阙山进洛阳,护卫兵马千乘万骑,壮观无比。等待他的是无比壮丽雄伟的新洛阳皇城,仙境一般的西苑,从古未有过的,绵延数十里的华丽仪仗护卫,和各位阿谀奉承五体投地的臣子。这一刻的杨广如腾云驾雾,正享受着中国到他为止任何一个帝王都未经历过的浮华和满足。杨广慷慨地赏宇文恺开府仪同三司,还免了天下一年的赋税。杨坚以有时近乎吝啬的节俭为他留下了一个富足的国度,让他可以随意挥霍;这时的他,心中是不是对杨坚产生了一丝富家翁对舍不得花一文钱的乡巴佬的鄙夷?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