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简说中国对南方的经营 第二部分 唐宋 -- 任爱杰
简说中国对南方的经营 2
任爱杰 著 (作者保留版权)
和汉朝相比,唐朝的武功可以说是昙花一现的。
汉朝虽然最后崩溃,但是汉朝一直到崩溃前不久仍然掌握着对周边蛮族的战争主动权。甚至在崩溃之后,各割据政权仍然有足够的能力平定自己一方的蛮族。例如曹操征服乌丸,诸葛亮平定南中,孙权平定交趾等等。
唐朝除了在初期对付突厥,土谷浑和高句丽战果显著之外,在西南的经营上可以说是完全失败。汉朝凭借强大的武力,已经把势力范围扩展到云贵高原。但是到了唐朝却轻易的让其独立,西南成了南诏国。
南诏的建立与发展其实并不像历史教科书上说的官逼民反那么简单。而是要放到更大的唐蕃相争的背景中才能够看的清楚。
唐朝的外患很多,但长期的敌手是西方的吐蕃。吐蕃和唐反复争夺西北地区,双方各有胜负。这时不论是唐还是吐蕃都想到了开辟第二条战线的问题。而开辟第二战线的最佳位置无过于云贵高原。
和汉朝相比,唐朝对于西域采取了积极得多的管理措施。先后设立了几个督护府,以建立永久性的统治为目标,而不再把西域仅仅当作缓冲区和前进基地。但是对西南却仍然采取汉朝的缓冲战略。
当时的云贵高原属于吐蕃的势力范围。当地土著分为六个主要独立王国。也就是所谓的六诏。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二月,唐打败吐蕃,攻下昆明附近的盐城(今盐源)积极经营洱海地区。六诏中的邓赕诏、浪穹诏、施浪诏及河蛮都依附于吐蕃,而越析诏、蒙崔诏、蒙舍诏则依附唐朝。唐与吐蕃两大势力的斗争加剧。
唐朝在云南立足未稳,因此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支持六诏中最强大的蒙舍诏统一六诏,对抗吐蕃。 唐玄宗几次致书南诏王皮罗阁,让他防御吐蕃的入侵,并在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派御史严正诲助南诏攻下石和城(今凤仪)、石桥城(今下关),之后又继续兼并各诏。到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初步统一了这一地区。
为了笼络南诏,唐朝承认皮罗阁的云南王地位,并封其子阁罗凤为右领军大将军。到皮阁罗死后又让阁罗凤袭封。但是以夷制夷的另一条重要策略就是分而治之。唐朝在扶持南诏的同时又积极支持其余各蛮族首领。这当然引起南诏的不满。但是唐朝扶持的其他蛮族首领又没有力量对抗南诏。更何况还有一个吐蕃在旁边虎视眈眈,日夜想把云南重新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唐朝的分而治之如果成功则云南力量分散,重新回到以前的分裂状态,又会为吐蕃所乘;如果分而治之不成功则徒然为自己多制造一个力量强大的敌人。
分而治之的最终结果是南诏阁罗凤终于举起反旗,联合吐蕃打败了前来讨伐的唐军。唐朝连续三次攻击南诏,连续三次都被打败。前后共损失20余万精兵。南诏、吐蕃联军乘战胜之威,在756年,攻占唐朝的越崔(今西昌)、会同(今会理),次年夺取了台登(今沪沾一带),这时唐王朝正值安史之乱,已无力南下用兵。
但是吐蕃很快就重复了唐朝犯过的错误。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阁罗凤死后异牟寻即位。 异牟寻与吐蕃联合进攻西川失败。 吐蕃觉得异牟寻不中用了就把他改封为“日东王”,从兄弟之邦降为部属,加重贡赋,吐蕃并扶持施浪等诏的残余势力利罗式,威胁南诏,又蚕食南诏的领土。异牟寻心中当然不满。
这时,唐朝因为安史之乱的关系已经无力独自进行对吐蕃的战争。于是智囊李泌建议“联合南诏,以断吐蕃右臂”。(李泌这个人可说是唐朝的诸葛亮。没有他唐朝估计早就完蛋了。以后还可以细说一下。)双方一拍即合。异牟寻率军攻击吐蕃,大获全胜。而吐蕃由于遭到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而元气大伤,终于逐渐衰落,无力问鼎中原了。
南诏从此成为具有强大军事实力的独立国家,不再依附于任何一方。虽然南诏在名义上仍然保持了与唐朝的朝贡关系。但是这只是和唐朝贸易的手段而不是从属关系了。
唐朝虽然失去西南,但是对东南方的开发却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江南地区和闽粤地区的充分汉化就是在唐朝初步完成的。不过越南又是一个例外。
中国自汉朝起就对越南实行同化政策。东汉马援镇压了征侧,征贰姐妹的起义后,部下立下功劳的士兵得到了当地的土地作为封赏。于是有相当一部分从征的汉族士兵留在了当地。他们被称为“马留”或“马流”人。他们带来了汉人的先进生产技术,越南北部从此开始汉化。东吴进一步加强了对越南的控制。一方面无情的镇压当地起义(如著名的赵妪(姬)起义),另一方面则实行殖民政策,将越南北部变为稳固的后方基地。
东晋和南朝继承了这一政策。因此到唐朝建立的时候,越南和江南一样已经成为南方高度汉化的地区之一。不过,由于当地土著在唐朝实行科举之前无法进入政府,中央势力和地方势力始终无法调和。这一点在南朝时期表现的尤为明显。例如,南梁时代,汉化的越南人井韶被举荐到健康晋见做官。但是当时注重门第,梁政府对于毫无门第的井韶根本不放在眼里,派他做了个看守城门的小吏。井韶认为是奇耻大辱,回到越南就和其他部落一同起兵造反。越南北部从此陷入混乱达60年之久。(按:和《西游记》的情节简直一模一样。)
唐朝在交趾设立安南督护府,可见对其十分重视。和南诏发生冲突的直接原因之一就是唐朝想要打通从四川直通安南的道路。交趾虽然重新成为中国领土,不过各地的叛乱仍然不断。唐朝政府不得不在越南驻扎重兵。打通四川直通安南的道路,就能够保障一旦有事迅速的调配人员和物资。
从地图上看交趾地区是一个三面处于蛮族包围中的半岛型地带。这就决定了她必定会成为各方势力的争夺焦点。
唐朝首先要对付的蛮族势力竟然是来自海上。当时爪哇(今印度尼西亚)国力大张,竟然派出军队,渡过大海意图征服交趾。兵锋一直推进到今天越南的义安一带。唐军化了相当大的力气才在公元767年将其击退。当时的经略使张伯仪于是在沿海筑起防御工事,这才解决了问题。
唐朝只占居越南的北部。越南的南部当时称为林邑。林邑曾经向中国称臣纳贡,但是中国一旦发生动乱,林邑立刻开始蚕食交趾地区。到八世纪初年,林邑军队一直攻击到现在的越南清化一带。公元809年唐朝军队反击,将林邑军队击溃驱逐。
新独立的南诏也想着向南扩充版图。公元846到公元865年,南诏与唐在越南境内爆发了数次争夺领土的战争。唐朝费尽心机才击退了南诏的扩张。
为了有效的对抗南诏,866年唐朝改都护府为静海军节镇并委派了节度使。不过随着唐朝政治的日益腐败,全国藩镇割据的形成,越南与中央的离心力也越来越大了。先是静海军节度使一职落入当地富豪曲承裕之手。这时中国也进入了五代时期。曲氏三传而亡于南汉。但是南汉并没有力量完全征服交趾。一阵厮杀之后,吴权掌握了当地政权。公元939年,吴权在白藤江全歼了前来讨伐的南汉军队后称王,越南从此脱离了中国版图。
至此,中国对于西南地区完全失去控制。宋朝建立后曾经想过恢复旧有版图。可是宋朝对付北方不行,对付南方也一样没有办法。当制定西南政策时,赵匡胤曾手执玉斧文房古玩沿着地图上的大渡河一划说,宁与大理国以大渡河为界,大渡河以外的地方宋王朝不再要了,这样宋可以保证150年没有西南的战乱。这个政策事实上保证了宋朝300多年没有西南战事,将赵匡胤的估计延长了一倍。
赵匡胤为什么不取大理?恐怕和当时的国际形势有关。赵匡胤当时还要全力对付辽国的威胁,自然不想另外开辟一条战线。何况就算征服了大理,立刻又要面对吐蕃。吐蕃这时虽然已经没落,但是赵匡胤大概并不想重蹈汉朝无休止的“羌战”覆辙。何况当时的青藏高原对于农业民族来说既无战略价值也无经济价值。所以还不如任其自然。
有趣的是大理国反而不断的要求宋朝册封,而宋朝却坚决不肯册封。
对于交趾,宋朝是想要收回的。但是面对北方的威胁,意愿又不是那么强烈的。只在981年利用越南内部改朝换代的混乱派了三万多人去进攻。结果全军覆没。只好承认越南继续独立,并封越南的黎桓为交趾郡王了事。
到王安石变法之后,向北开始积极经营西北地区,向南则又一次把收复交趾提上了日程。但是不等宋朝出兵,越南的李朝却开始进攻宋朝了。1075年,越南李常杰兵分两路,一路攻占邕州和钦州,自己则率另一路从海路在广东沿海登陆。宋军措不及防,被打得大败。有意思的是李常杰进攻宋朝的借口是宋朝颁布新法残害百姓,大越军队来攻以拯救百姓。李常杰攻邕州,持续四十二天,知府苏缄领全城军民殊死抗战。最后城破时,苏缄先命全家三十六人自杀,然后纵火自焚。守城诸人感缄之义,无一人投降。李常杰攻入邕州后屠城,“尽屠五万八千余人,并钦,廉二州,死亡者十余万人。”
第二年,宋朝报复,派遣八万大军深入到如月江,结果又被李常杰打败。撤退到富良江时与越南军队主力遭遇。按照越南的史书,这一仗宋军全军崩溃。八万人损失了一半。按照中国的史书则是宋军大胜,杀了越南的皇太子洪真。真实的情况大概是双方半斤八两,损失惨重,各自往脸上贴金而已。富良江之战后,双方均无力再战。对峙到1078年,终于议和。
此后,越南虽然继续独立,但是随着儒,道,佛三教的进一步传播,汉化程度反而越来越深。但是有意思的是,越是汉化深的国家反而越不容易被统一。大概是“宁为鸡首,无为牛后”的中国古训深入人心,另外统治者也总在做梦要由自己来一统天下吧?
元朝时个短暂的过渡阶段,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阶段。
本帖一共被 8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简说中国对南方的经营 第二部分 唐宋
说起李常杰来 萨苏 字135 2004-02-04 23:51:37
萨兄什么时候说说西沙海战啊 任爱杰 字28 2004-02-06 11:15:38
【转帖一个好笑的】台湾是越南的一部分 任爱杰 字12275 2004-02-04 21:56:17
😄“句坂其??是越南的真正[檫??之祖]” 牛! 海天 字0 2004-02-04 23:32:51
以前在博物馆见过一个古老的越南的刺绣 一介 字179 2004-02-04 21:01:06
以前写的关于二征起义的文章,连接见内文 任爱杰 字70 2004-02-04 21:28:29
请问任兄这个“和《西游记》的情节简直一模一样”是指哪段和哪段一样? 一介 字0 2004-02-04 20:3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