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国际主义战士之共军中的洋博士(一) -- 三个C盘

共:💬75 🌺91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国际主义战士之共军中的洋博士(一)

  在大学念书的时候,曾经在学校图书馆读到一篇有关同蒲支队的回忆录。同蒲支队是根据中共中央军委指示建立的一支精干的小型武装,专门护送中共人员经过同蒲铁路出入解放区。被护送的人员往往化装成当地老乡,由支队便衣保护过路。可是有一次护送任务,让回忆录的作者——敌后武工队长出身,护送经验丰富的负责人——犯了难。原来这次护送的人员当中,有一位根本就无法化装的26岁的年轻人。这位就压根不是中国人,而是地道的高鼻子白皮肤的德国青年。此君可不是来解放区观光的,而是如假包换的八路军,时任太行军区医院院长,瑞士巴塞尔大学正牌医学博士,大名鼎鼎的米勒博士。  

  当年共军中象米勒博士这样的洋博士并非孤例。上世纪30年代,正是国际局势风云激荡,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资本主义老牌强国一片愁云惨淡,左翼思潮一度占据着思想界的制高点。很多西方青年知识分子纷纷到异国他乡——特别是东方——寻求理想。国际主义战士这个词,在当年可不是随便说说,而是真正从战火中铸造出来的。

  1937年,美国著名记者斯诺探访红军后,写成了《西行漫记》,一时洛阳纸贵。记得里面有一段很有情趣的描写,斯诺和另一个中国向导兼骡夫行走在红区,“但是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哈啰,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 ”此人就是先总理周恩来。这些描写给人的印象是只有斯诺一个外国人在西行,反正我很长时间是一直这么认为的。其实不然,和斯诺一起进入红区的还有一位美国青年医生——乔治·海德姆。出版《西行漫记》的时候,乔治·海德姆已经加入了红军,为了保密,《西行漫记》中没有提到他的名字。其实就算是提到,这时的乔治·海德姆也已经改名叫马海德——听上去倒很象是个中国名字。

  乔治·海德姆1910年9月生于美国纽约州水牛城一个阿拉伯移民家庭,祖籍黎巴嫩。他的父亲是个工人。靠奖学金,1933年乔治·海德姆毕业于瑞士日内瓦医科大学并获博士学位。受时代的影响,乔治·海德姆毕业后就来到中国,结识了宋庆龄等人,因此得以在1936年和斯诺一起进如红军控制区域。

  我一度很疑惑,马海德这个名字从何而来,怎么这么象中国名字呢?翻了翻资料,当时红军控制的区域有不少是回民聚集区,乔治·海德姆是阿拉伯人,与回族人的血缘本来就近,又懂医术又会阿拉伯语,在当地回民中威望颇高,回民都称呼他是麦加圣地回来的人。我们知道,回族人很多都是姓马的,于是乔治·海德姆便以马为姓,从此马海德大夫的名字就传开了,从当地老乡到中央首长,都来找他看病,很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万能博士”。

  名气虽然大,其实这时候马海德搞治疗很多用的都是野路子,为什么,因为红军没有药品,搞不了正规治疗,无米之炊谁会?给邓颖超治肺结核就是一例。由于药品缺乏,马海德提出的办法,就是让邓每天在户外院子里床上躺两小时。可是没想到,找床也不容易,陕北只有窑洞、土炕,找不到木板床。于是只好把门板拆下来,用凳子支起来。邓颖超这样天天坚持,躺了两个月,体温居然下来了,肺结核也痊愈了。1988年马海德逝世,邓颖超写的悼念文章还专门提到了这件事,可见印象之深。

  虽然条件简陋,马海德在陕北待得很愉快,当斯诺完成采访返回上海的时候,马海德选择的是留下来当红军。 他自己1935年给一位学医的美国朋友写信说:“当整个世界都在苦难之中的时候,个人的问题微不足道。我对中国和中国人民争取解放的事业十分关注,现在,生命对我来说是如此的有意义。”其实,这时他多姿多彩的传奇人生才刚刚起步而已。(待续)

关键词(Tags): #马海德(嘉英)#国际主义战士#洋博士元宝推荐:MacArthur,MacArthur, 版面翰林推:szbd, 通宝推:回旋镖,路人癸,嘉英,换了人间,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