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闲话《窃明》 -- 萨苏

共:💬166 🌺24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闲话《窃明》

作为架空历史作品,灰熊猫的《窃明》是一部很受关注的小说。有朋友提到这部作品中作者借主角黄石对袁崇焕多有负面看法,对比黄石在辽东的战绩,袁崇焕远为减色,而毛文龙则得到更多的赞许,这该怎么评价呢?

萨的理解,黄石是一个虚构的理想人物,谁都明白在明朝,这样一个人是无法存在的,因为支撑他的先进理念,前瞻等等真正的明朝人不可能具备。灰熊猫用他是写一种理想。

孙承宗,熊廷弼,袁崇焕和毛文龙,则是现实历史中明代辽宁前线较为出色的人群。黄石虽然理想,但假如我们生在那个时代,所能面对的,只能是孙袁熊毛,不能忘记,黄石,只是一个虚构人物。

作者以后的写法我并不清楚,但现在为止的作品看来,每一个这样优秀的人物,在他的笔下都是优点与缺点同时得到了表现。在作者笔下,孙承宗是超越其他三人的,但是他也有他的致命缺点,比如儒家的局限使他经常在现实和大义中迷失,象力保马世龙,象对辽西将门养而不能用,都是体现,从而不能充分发挥自己地位可能为历史带来的影响。熊廷弼,除了最后的闪光以外,这位大将的RP在作者笔下全是负面,东林党对沙岭战役中熊的评价(有能力而不用是RP问题)并非完全无的放矢。然而,作者又雄辩地论证了从战略和军事部署上,熊廷弼的才华无人能及,若再给他几年时间,满清根本没有崛起的机会。袁崇焕,许多人认为作者是贬袁的。不过,作者并没有掩饰袁崇焕优秀的一面,例如袁和赵引弓的第一次对话就是,如果这种对话让人感到对袁的钦佩和好感,那不要忘记可是作者写出来的。这可以对比毛文龙,其实可以看出,作者对袁,毛都是有褒有贬,毛文龙和山东文官集团打交道的无能和策略失误,收干儿子对孔有德这样有自尊武将的心理创伤,都在文中得到了体现。也许因为历史上毛文龙死于袁崇焕之手,所以,很多人的意识中贬毛就是扬袁,贬袁必要扬毛,这很容易让人想起对林彪的评价 -- 先是半个神,接着一个鬼,就是没有当人的时候。

作者的意图,我认为是在试图抛开历史对某些人物的定论和为尊者讳的习惯,来真实再现这几个人物的形象,甚至,孔有德,尚可喜等人也能够被他写出成长发展的脉络来。我们中国人习惯于盖棺定论,也就是说根据一个人死的时候的立场来评价他的一生,这其实未必完全公平。比如南宋死守襄阳的吕文德,他曾经死守襄阳,捍卫了南宋半壁江山十余年,是宋王朝的中流砥柱。我们每个人都明白,如果没有襄阳,南宋的灭亡会大大提前。假如吕文德在战斗中被流失射中而死,大约早就是民族英雄了。不幸他没有死,而且在最后投降了,所以就落了汉奸的名字。但如果想一想襄阳城上看到张贵张顺尸体时全体的痛哭,那种十几年不见援军的苦守,我们是不是应该说一句 -- 守襄阳的吕文德是大英雄,投降以后的吕文德是大汉奸?

所以,对于孙承宗,袁崇焕这样最后死于社稷的人物,我们常常只给他们夸赞。毛文龙最后死在大英雄袁崇焕手中,所以自然被视作大汉奸了。

其实,英雄何尝不能相残?何尝没有误判的可能呢?刘晏就是死在杨炎手中。实际上,每个人都有优点缺点,这是没法改变的。

我是比较典型的拥袁派。灰熊猫的观点显然比我要负面得多,有些内容我是不能赞同的。

比如袁崇焕的擅杀武将,作者感到十分不满,而我的看法以当时辽西将门的混蛋(这一点作者一定非常认同),没有袁这样的重锤,这支军队焉能用得起来?作者对于宁远大捷的看法很不屑,而我认为他对此的意义看得不够,历史上并没有黄石,所以袁崇焕是当时明朝唯一的希望,他的大捷也是历史上唯一稳定战线的契机,而不在于杀敌多少。假如真的如作者赞同的退守山海关,在小冰河气候影响下,女真怎么会束手待毙?那唯一的结果就是对华北的蹂躏被大大提前。同时,山海关外的地形也决定了明朝再无从这里反攻辽河流域的可能,只要几个牛录就可以挡死这里,万夫莫开。此时,掉过头来的后金主力面前,成为孤军的毛文龙只有死路一条。

但我尊重他的看法,原因是我对明代典籍所读不及他,灰熊猫在历史文献上下了大量功夫,至少我把他所写的若干内容与历史对比来看,发现大多吻合(问题也是有的,比如关宁铁骑不可能参加朱仙镇之战)而且对于史料的取舍很有分寸。第一不是故为大言,第二史料运用不是为情节服务,使用得信手拈来,顺畅自然。我猜测生活中得灰熊猫是个严谨而且谦逊的人。他写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物,是根据自己读到的史料来分析出结论的。所谓贬袁,我想是灰熊猫所看史料中对袁负面的比较多,而且自己的分析结果如此,并非预先抱有成见。当然我的看法作者看的史料可能有片面,这是我们有不同看法的源头。而这种不同看法,我觉得属于真正的看法不同而已。这不会让人郁闷,反而有一种共同探讨真实的欲望。

我觉得灰熊猫只是在用自己的观点解读历史,他的观点未必正确,也与我不同,但他不似有意在作翻案文章。而这部小说的确因为作者对历史的了解而非常精彩。

我对于袁崇焕的看法,并不因为作者“贬袁”言之有物而有所改变。原因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袁崇焕性格上并非没有缺陷,但更多时候,他这样做有这样做的理由,一如黄石不得不让孙小姐死于非命,出卖忠贞的商人细作一样,袁崇焕要想成为历史上的袁崇焕,就不得不这样做。他没有黄石对于历史的洞察可能,也没有先进的理念,他只能按照一个明代大臣所能做的来作。同时,这些又昭示我们 -- 历史不会因为多了一个袁崇焕或少了一个袁崇焕而会有太大改变。袁崇焕比当时大多数明朝大吏要优秀,但他不是圣人,更不可能一个人挽救一个危亡的王朝,甚至他自己也是这个王朝的产物,王朝的缺点一样根深蒂固存在于他的身体里。

“既渡辽,携汝伴,草军书,常夜半,余之心,唯汝见”

熊廷弼砚上的这段话,同样是袁崇焕的心声吧。

一个人挽救这样的王朝,大约只有黄石这样远远凌驾于时代的人物可以有希望。大明最终没有出一个黄石,因为它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它最终只能走向灭亡。

不过,看作者的意思,有了黄石,明朝一样会亡掉的 :)

[完]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