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12月24日电影日记 (3)茨维塔耶夫大尉的"集结号" -- 碎片与记录

共:💬40 🌺24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12月24日电影日记 (3)茨维塔耶夫大尉的"集结号"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茨维塔耶夫大尉的"集结号"

经过漫长的对峙、拉锯、互相折磨、绞杀,苏军已经开始酝酿反击。而库尔斯克会战的胜利为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1943年9月23日凌晨,苏军定于首先在第涅伯河发动突击,从而突破德军阵线,实现卫国战争的真正反击。

茨维塔耶夫大尉(营长)和他手下的数百弟兄,就是这场不讲“人性”的大历史中的一个小角色。他和该团的另外一个营,奉师部的命令强渡第涅伯河,以为后续部队打开缺口。他们的领导,路金团长,是一个老兵,在接受命令的时候就已经觉得此行不一般,在师长面前欲言又止。但茨维塔耶夫大尉和他的同志们还是毫不犹豫地搭乘简单的木筏,拖着赖以为命的反坦克炮,在枪林弹雨中强度第涅伯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师长最后一次向老兵路金团长交代任务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茨维塔耶夫和他的战友们出发

茨维塔耶夫们冲过了第涅伯河,成功打开缺口,并且以生命为代价稳住阵地,为后续部队的渡河创造了条件。但这时方面军对师长下指令,改变突破位置以打德军一个措手不及。师长也只好违背了自己对部下曾有的承诺,遵守方面军指令。

两个营在德军机械化部队的反冲击面前,炮很快就打光了。炮兵营长只好带上自己仅剩的9个人到兄弟部队转为步兵,执行师部的命令继续坚守阵地等待全师主力。但在德军主力部队和坦克群的冲击下,茨维塔耶夫失去了自己的团长,也失去了友军步兵营的营长,但依然还在用轻武器和反坦克枪在遵守职责。

他们始终没有等来全师的主力。在德军机械化部队几个小时的碾杀下,两个营的兵力已经基本全军覆没,阵地已经完全为钢铁机器所控制,茨维塔耶夫大尉带领着自己的兄弟萨什卡和最后10来个士兵强行突围。但最终只有茨维塔耶夫一人幸存。回到了师部,他沉静而悲呛地对师长说,“我把全营都给你带回来了。”师长转望窗外,窗外却空无一人。

茨维塔耶夫大尉和他的战友们的“集结号”也始终没有吹响,但苏军却成功地突破了德军防线。第涅伯河战役的胜利,是苏德战场的一个重要事件,它为双方形势的根本变化、乃至早日结束每天都吞噬成千上万生命的二战,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德军的坦克部队摧枯拉朽而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团长路金死在了岗位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孤独的突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我把全营给你带回来了”

冯小刚说,每一个男性导演心中都有一个拍战争片的梦想。我想他说的是对的,因为每一个男孩心中都有一个成为战争英雄的梦想。在我小时候的那些孤独的日子,每当家里人都已经外出上班或者上学的时候,我自己一个人在家里玩令人激动不已的战争游戏。我在床上用被子垒起高山居高临下狙击敌人,我躲在漆黑的床底下通过满是蛛网和积尘的破箱子之间伏击敌人,我从桌角边的阵地中冲出冒着枪林弹雨和敌人展开反冲锋,偶尔我也会穿上父亲的旧式军用大雨衣冒充运筹帷幄;每一次我的牺牲都是英勇的,并且这种牺牲都能激发战友和人民去击杀更多的敌人,赢得战争的胜利。

每一个男孩心中都有一个成为战争英雄的梦想,长大之后我们就成为了战争狂。在我童年的岁月,每一个男孩看到大屏幕上闪出的八一厂红五星就会热血澎湃,长大之后我们就成为了战争狂。噢,别担心,伊拉克战争不是我们发动的;关塔迪纳摩的人类极限实验跟我们没什么关系;我们没有挑拨津巴布韦人民互相残杀,也没有主动去抬高粮食价格以饿死万千计没有人性的非洲人;站在免煮柿油的西方国家街头,我也很胆怯,因此没有喊别人Yellow Chick的勇气。这些不讲“人性”的战争片,并没有使我们成为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它只是让我们相信某种信念,给我们带来一些热血与勇气。在长大之后,我就成为了一个战争电影的影迷。

上面茨维塔耶夫大尉的故事,来自于前苏联电影《解放》的第二集“突破”。当我说起这个故事的时候,大鹏在msn中第一时间就反应了过来,“是那个金发的反坦克炮兵营长吧?!”

茨维塔耶夫大尉和他的同志们强渡第涅伯河的故事,和冯小刚的《集结号》的九连故事有非常多的共同点。他们都忠诚地执行了上级给予的战斗命令,并且为此付出了除茨维塔耶夫之外全员阵亡的代价;他们的接应(集结号与援军)都因战役大局的原因,始终没有到来;它们都拥有一个英雄人物(谷子地和茨维塔耶夫),但英雄却充满伤感与悲呛。甚至它们都有类似于焦大棚似的角色(焦大棚与萨什卡),兄弟一般,对自己带头人绝对忠诚和信任,英勇善战,但他们都不能逃过死亡;它们都有“杀俘”的情节,在“突破”中,萨什卡就抓住了一个躲在钟楼上的敌军狙击手,化装成苏军并且射杀了多个亲密战友,而且居然还是一个伪军(俄罗斯人),最后无论军官还是士兵谁都毫无异议地将已经投降甚至求饶的狙击手枪决。唯一不同的是,茨维塔耶夫大尉有一个当医护员的妻子卓雅,在强渡第涅伯河的时候,因为一位兄弟(萨夫丘克中士)的受伤,而被茨维塔耶夫命令护送伤员到河对岸去(这里隐含了一个萨夫丘克和女朋友以及茨维塔耶夫夫妇之间的复杂的爱情故事),得以存活了下来。

当然,《集结号》增加了一段后面关于“寻找”的戏,这是与《解放》略有不同的。但《解放》也有类似的交待,例如最后安排茨维塔耶夫在行军渡河的人流中与自己的妻子重逢,两人拥抱,背景是大军熙熙攘攘胜利地渡过第涅伯河的浮桥,而将战线往前推移。在爱情与希望的反衬下,使牺牲得到意义,也是在个体和集体之间寻找一种连结。这与谷子地的“寻找”,实质上是共同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重逢:对牺牲意义的阐述,背景是熙熙攘攘的渡河大军

说这些,并不是打算“揭发”《集结号》剧本的“抄袭”“模仿”,一则剧本原有的短篇小说底子,是一个关于“寻找”的故事;二则从《英雄》到《无极》到《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中国的编剧们已经发展起来了强劲的能力去否认任何在文学层面的模仿。在一个郭敬明已经成为新一代偶像的时代,去揪这些问题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和希望的。

谈起这段《解放》中的茨维塔耶夫大尉的“集结号”故事,还有另一个目的。即因为《集结号》的出台而大声呼喊“人性”与“反思战争”的高素质人士们,其实是不怎么看电影的。起码他们对于多年以来在中国播放的“老式”战争电影,都选择了遗忘(或者其实就是没记忆);而对侧重于重现“大历史”的《大决战系列》(三大战役以及同期的多部解放主题大电影制作),他们也对其中的细节部分进行了选择性遗忘。

前苏联和东欧的一大批电影,其实在内容上非常丰富,即便如《解放》、《莫斯科保卫战》这样的长篇巨作,也在阐述大历史的同时从未忽视过对个体、对士兵的描述。例如第三部“主攻方向”中有一个为了营救一个护士而发动的冲锋的故事;在《莫斯科保卫战》中也有大量对基层士兵的描写(例如那群学生兵);而最开始的堡垒守卫战中,苏联守军让自己的妇孺去投降“女人,孩子们去投降,为了祖国,为了孩子,去投降”。如果要说《集结号》中的所谓“杀俘”,在《莫斯科保卫战》中,斯大林就下令苏联部队今后将拒绝接受杀害侦查员、“苏联英雄”卓娅的德军党卫军第349团任何士兵的投降;后来苏军在俘虏中一旦甄别出任何349团的德军士兵,都毫不犹豫地执行了就地枪决。而关于爱情,“突破”中茨维塔耶夫和妻子的故事,妻子的话“男人们,你们都得好好地活着,不然我们女人们该怎么办啊”以及一段若隐若现的三角恋爱。在前南斯拉夫《乌日策共和国》中,未婚夫妇作为游击队的高级领袖迟迟不能结婚,他们之间深情的对话“相比其他事情,它显得多么微不足道啊”,最终两人都死在了敌军手中。这些关于个人、关于细节、关于人的感情的描写,在这些电影中并非不存在,而只是某些人认为只有张爱玲与胡兰成式的爱情才是真实可信的罢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为了一个女护士而发起的冲锋 ,战士们在倒下

同样,在中国的老电影中,中下层士兵和战斗组织,也一直都是战争电影的主要视角。即便是如同《南征北战》、《红日》、《英雄儿女》这样描述大历史的电影,也都是以这样的视角展开的。而即便说那些掌权的“战神”去世之后(据说因为他们所以在此之前不好捧扬任何将军?),例如《解放石家庄》依然还是维持了这样的视角。并且其中也同样有“私分战利品”的情节——小战士为了回报首长的一双布鞋而用生命的代价去抢夺敌人的机枪。“人性”派与“反思战争”派们把所有的“旧式的中国战争电影”都看作是《大决战》系列的大历史电影,但他们也忽视了(或者他们在打瞌睡)其中的细节描述、对中下层士兵的阐述,例如辽沈之中塔山阻击战的孩子兵,例如淮海中的独轮车,包围中的女学生等等,还有《席卷大西南》中作为“解放战士”出身的连长等等。他们蒙着眼,说你们描述的战争都是草菅人命的、都不是残忍的、都是非人性的、都是毫无感情的、都只是反映领袖人物的作为的,等等。这种手法,与网络上首先至对方于不义之地的吵架大法一脉相承,我这里不过吧这种方法反过来也蒙上眼睛把你们先骂一顿罢了。事实上,没有人向我们隐瞒过战争的残酷,对个人生命而言的残忍,我由于生长在南疆边省,在80年代听过很不少从法卡山、老山下来的战斗英雄们、以及更早年的入越作战英雄对小学生的报告会。当时我们这些小孩就被告知入越后的解放军由于吃了多次越南平民的亏,从而后来的政策就是:只要战斗完成后,越南平民中一旦有人拾枪对我军射击,那么解放军就将对该群平民统统杀光。这种战争的残酷描述,并没有使我们成长为发动战争的杀人魔王。

在此之前的中国战争电影,甚至包括《集结号》,最符合“人性”人士、“反思战争”派要求的电影应该是1984年的《高山下的花环》,但他们大多记不起这部电影,实在不能说他们打这份工有些偷工减料了。和这样的人士们争论,无疑是让人觉得沮丧的。

从《集结号》的业内试映开始,就有一些高素质人士在多个途径开始高歌“人性”、“反思战争”,例如当月的《电影世界》杂志就为此兴奋了一把。而直到如今,电影公映后,依然有不少人在“失望”“失落”之余谴责冯小刚负有“反人类罪”、“对于反思战争没有任何进步”,他们渴望着出现《现代启示录》、《全金属外壳》、《二十一条军规》这样的电影,但他们肯定不会说在《锅盖头》中年轻的美国大兵看着《现代启示录》而血脉贲张要到伊拉克去,而且“在战争结束之前一定要杀个人”。或者他们起码期盼一部《黑影坠落》,但却不承认这部电影竟然是美国的募兵广告。他们希望能看到《父辈的旗帜》、《硫磺岛的手纸》这样的电影,但是从来不追问日军该部的来龙去脉。他们用人性来谴责有关战争的一切,但却从来不追问战争为何而发生,仿佛被卷入战争的任何人都有了“原罪”,这样才心满意足。

他们希望看到电影里CCP领导的军人烧杀抢夺、虐杀俘虏、草菅人命、嗜血无情、军政分歧,仿佛这才是历史的真实。我们应该怎样才能满足他呢?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茨维塔耶夫大尉的"集结号"

下面总应该要说冯小刚的《集结号》了。

12月24日电影日记(4)谷子地的“集结号”

通宝推:桥上,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