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文摘】《见证?发现之旅》之《狙击英雄》 -- aircobra

共:💬27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第二集 隐身战士

第二集 隐身战士

央视国际 2004年03月09日 13:51

  1951年,朝鲜,北纬38度线,交战双方陷入漫长的相持对峙局面。此时此刻,双方的阵地犬牙交错,平均距离不超过三四百米,最近的地带只有几十米。无数士兵的生命也许就在瞬间,消失在这短短的距离内。

  志愿军狙击手一击成功,随之也就暴露了藏身地点,不到一分钟,对手铺天盖地的炮火,以及各种轻重武器,就会暴雨一般倾泻到狙击手的射击位置。在生死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作为一名优秀的狙击手,他不仅要有出色的枪法,还要必须学会在最危险的环境中隐蔽生存,这是亘古不变的狙击法则。

  【朱永豪】打冷枪,敌人发现我们,一个是声音判断,第二个是打枪时火药燃烧有烟,再一个是地形,因为敌人也要分析地形,我们分析敌人,用什么地形对付我们,敌人也和我们一样,他也分析我们利用什么地形,保存自己、消灭他们。估计就这几个问题,看哪个人心细胆大有勇气,哪个人生存的机会就大一些。

  凌晨三点钟,朱永豪与班长杨宏志悄悄起身,他们必须在天亮之前进入到伏击地点。出发之前,必须要做周密的准备。压缩饼干必须事先敲成小的碎块便于食用,水壶里面装得不再是水,而是少量的酒,用来抵御雪地的严寒。为了避免暴露目标,两个人从头到脚要披上白布,因为在举目皆白的雪地上,任何一点杂色都会显得异常醒目。

  【朱永毫】敌人飞机无法活动,敌人的肉眼观察或者用观察镜观察,我们有伪装,在雪地上不容易发现,天还没很亮还是有雾气,一阵阵风刮的是雪和雾气,敌人阵地看不清楚。我们看不清他,他也看不清我们,班长叫就伪装不知道的地方找缺点,我们找到的缺点,敌人就能找到,特别是枪的伪装,不能把原来的东西破坏掉。估计原来敌人怕我们,隐蔽部队在这个地方活动,说不定他在原来的地方拍个照片。

  天色依然还很暗,朱永毫和班长杨宏志悄悄潜入伏击位置。这是一个战前的小村庄,在炮火的往复倾泻之下已经只剩下些许断壁残垣,墙很低,必须采用卧姿才能完全隐蔽起来。酒和食物必须放置在身体不用挪动就可以触及的地方。杨宏志把步枪的枪身轻轻压入浮雪当中,枪已经完全用白布包好,只留下准星和标尺在外面。

  天色一点点大亮,一天的等待开始了。这种等待通常十分漫长,漫长得似乎永远没有尽头。目标每一刻都有可能出现在视野,瞬间的倏忽都可能让机会擦肩而过。朱永毫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对面的阵地,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或者急躁,作为狙击手的观察员,他必须代替班长监视敌情,以保证狙击手的视力不受雪光的刺伤。他们伏击的位置距敌人的最前沿阵地不超过150米,一旦被对面发现,他们没有任何逃生的机会。

  【朱永毫】离敌人一百米左右,要给敌人发现你根本跑不了,他发现马上就通知炮兵,把你前进的道路用炮弹封锁起来,然后他后边部队来,要不给你消灭,要不给你俘虏,估计你跑不了。我们去的时候就准备死,就不准备回来了。

  太阳渐渐升起来,雪地上升腾起淡淡的白色的雾。朱永毫闭了一下被雪光刺得疼痛的眼睛,继续向对面阵地望去。

  一个中等个子的人形出现在山坡上,朱永毫仔细辨认了一下,那个人走路的姿势似乎有些奇怪。朱永毫沉住呼吸,他几乎可以听得到自己的心跳,四周异常的安静,那个人影一步一步越走越近。

  【朱永毫】敌人走得很近了,枪还没响。我说什么问题,敌人过去了,班长低低地讲,这是假的敌人,这是假的,我们活的人走路这个腿,不可能像拄拐杖那么走,他的关节有弯曲。尽管一百多米看敌人不太清楚,但是很明显的地方终归要有活动,再一个是腰背着东西,背着东西腰不可能直直的,怎么也有点罗锅。班长发现这两点,说这是假的敌人出现的时候,天上的侦察机就在我们周围飞得很矮,班长有经验了,始终沉住气没放一枪,要放枪就麻烦了,我们俩个人就都回不来了。

  头上的飞机盘旋了一阵之后终于远去,朱永毫这才明白了,这是对手在试探前沿阵地的安全性。如果侦察机并没有发现自己的藏身位置,那么后面应该很快会有继续的动作。

  目标再次出现了,从走路的姿势和速度看,朱永毫断定这一次来的是个真正的士兵。他用余光扫了一下班长,他看到,班长一直合着的眼睛慢慢睁开了。

  【朱永毫】班长一看这是个真家伙,他很迅速地扣动扳机,枪响了。我看到人倒下了,他也看到人倒下了,我就喊,我说打中了!打中了!班长看那个意思是在训我,你怎么这个样子,这是什么地方?他头也没动,手也没动,他就这个样子,你喊什么?

微风吹过,枪口喷射出的青烟在雪地升腾的白雾中消散得无影无踪。一切又恢复平静,对面阵地没有做出任何反应,看样子,对手并没有发现这突如其来的一枪来自何方。

  天色一点点暗淡下去,两名狙击手继续潜伏在几十厘米厚的雪地里,等待下一个目标的出现,这种等待一直要持续到夜幕再一次降临,只有当天色完全暗下来之后,他们才可以安全撤离。

  北纬38度线,横贯整个朝鲜半岛。就在这绵延200多公里的战线上,活跃着成千上万个志愿军的狙击手。他们潜伏在任何可以藏身的敌方,等待着每一个可能出现的机遇,随时猎杀任何暴露目标的对手。看似平静的山野,每一刻都有可能爆发出突如其来的杀机。

  1952年10月14日凌晨,联合国军突然以集束火力对五圣山前沿597.9和537.7高地发动猛烈攻击,上甘岭战役爆发。在面积仅3.7平方公里的两个高地上,交战双方投入了重兵反复争夺,这场空前惨烈的战役整整持续了43昼夜。

  上甘岭战役结束不久,志愿军第24军接替15军,开赴前线。一个名叫张桃芳的新兵,跟随这支部队,第一次来到了阵地的最前沿,597.9高地。此时此刻,那场空前惨烈的战役已经改变了原有地形的模样,放眼望去,满目荒山,弹坑密布。22岁的张桃芳明白,这里是真正的战场了。

  【志愿军战士 张桃芳】晚上也看不到,从上面下来,到我们这个阵地,七高八低,踩在脚下乱七八糟,石头也不像石头,土也不像土,打的炮把石头都烧化了。到第二天早上一看,这一片地上,我们这个阵地上一看,全部都是死人,站岗的地方全部都是死人堆起来的一个小岗楼。

  几个月前,在部队的射击测试当中,张桃芳以3发子弹0环的成绩,成为队伍中的笑话。但是谁也不曾想到,就是这个在打靶中险些被淘汰的新兵,后来竟然会一跃成为志愿军中的狙击之王。

  【志愿军战士 张桃芳】我这个脑袋为什么在冷枪射击的时候转得这么快,能跟上情况的变化,也很奇怪,也很自然,天天弄这个东西,不想其他的。

  这就是当年张桃芳所使用的苏制1944式步骑枪,曾经在二次世界大战中被苏联红军大量采用,非常适于冰雪寒冷气候下作战。步枪口径 7. 62毫米,弹头初速 820米每秒,射程1000米,由5发固定弹仓供弹,全长为1020毫米,枪管长为520毫米,枪重为3.9千克。

  【军事博物馆副研究员 韩奎元】这个枪实际上不是作为狙击步枪用,它是一种短步枪,作为为了骑兵和步兵使用方便才用的。要是作为狙击步枪的话,应该是带瞄准镜,枪管要长很多。这个就是平常一般骑兵用的,所说的过去的外来语卡宾,翻译成中文就是步和骑的意思。实际上这种枪也叫做步骑枪,属于骑兵用的,因为它的枪管比较短,打起来以后散布面比较大。如果不是经过刻苦训练瞄准,是打不好的。

  这是张桃芳到达上甘岭战场的第18天,张桃芳第一次登上狙击台。天色还没有大亮,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火药气息,侧耳听一听,远处似乎能听到伤者正在发出垂死的呼声。

  忽然,在正南无名高地上出现了两名敌军,张桃芳心中立刻激动起来。

  【志愿军战士 张桃芳】瞄准敌人就开始击发,把活动目标当死目标打,打了十二发还是二十二发子弹,我不清楚,现在几乎忘了。但是没打到一个敌人,实际上是我的脑子太笨了,这一笨就把活动目标当死目标,你能打着啊?敌人在那个地方,我瞄准点选在这儿,敌人一跑,还有啊,这么瞄准,碰不到敌人,班长当场在地上弄几个小包来,弄了几个棍子,敌人怎么走的,说给我听听。我一说,我自己也明白了,坏了,把提前量给忘掉了。

  第二天清晨,张桃芳早早地趴在了狙击台上。对面阵地上静悄悄的,张桃芳心中不免有些焦急,第一天的失利的确让他心中有些扫兴。他耐心地等待着,然而,对面依然没有任何动静。

  目标终于出现了。张桃芳一下子兴奋起来,他稳了稳心神,开始瞄准。

  【志愿军战士 张桃芳】从正南无名高地出来三个敌人,也巧,都是我碰到的,但是一高兴又把提前量给忘了,瞄准第一个敌人,啪地就是一枪,第一个敌人跑了。第二个敌人正好赶上这个子弹,倒下了。这时第一个敌人和第二个敌人,这个距离正是我需要选的距离,所以打到敌人,不然也打不到。

  朝鲜战场多山的地形让提前量的估算极为复杂。狙击手必须考虑到山地的坡度,对手的高度,结合目标的运动方向和速度,确定瞄准点。所有这一切必须经过多次的磨合训练,才能达到枪人合一,百发百中的境界。

  【张桃芳】晚上也练,白天也练,白天就找个目标,练的时候就击发,看准星和目标动不动,晚上就照那个油灯,找个人在那个地方举着油灯,还是死的,还没开始练活的。我这一击发,这个地方绑个沙袋,哪是沙袋呀,就是土,用破布一包,就成沙袋,主要练这个臂力力量。

  张桃芳称得上是一位天生的狙击手,在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里,他神速地适应了自己的角色。2月10日,张桃芳击发9次,射杀敌军7名,成绩超过了所有老狙击手。

  【叶荣】《火线报》上登了关于张桃芳事迹,他总结了一套经验,一个是报纸登了,另外还有歌。文工团给他编成歌来唱,我记得是这样的,敌人上山瞄他的脑袋瓜,扑通。因为他上山的时候,不是向前跑嘛,向前跑你瞄准他的脑袋,脑袋打不上也打着胸部,他是慢慢高起来。敌人下山的时候,瞄准他的脚,瞄准他的腿,他是慢慢低下来,正好打到他的头或胸部,报纸上是这样介绍的。因为我也不是步兵,可是我看到他总结的这个经验,我觉得很有意思,印象很深刻。

  在9班镇守的30多米长的阵地上,张桃芳一共有五处射击位置,中间以交通壕衔接。1号,2号,3号,4号为明点,位于地表阵地。5号为暗点,位于坑道内。1号,3号位于阵地两端,分别关照西南,东南无名高地,同时也可以呼应到正南无名高地。2号,4号,5号关照正南无名高地。这样,狙击手各个位置之间不断变换位置射击,并可以随时沿交通壕撤回坑道。

  天色刚刚放亮,张桃芳悄悄潜入3号狙击台,经过数天来的观察,张桃芳已经对对面阵地的情况相当熟悉。很快,张桃芳发现了目标,几个值勤的哨兵正在打瞌睡。

  【张桃芳】看着子弹就钻进去了,他不倒,还是我们的炮兵观察员用望远镜一照,马上对我说:张桃芳,那是假的,可能是穿着衣服的假人。没有考虑那是草人。

  张桃芳迅速转移到2号位置,他再次把头悄悄探出。大约一个小时过去,忽然,一个军官打扮的人闯入了张桃芳的视野。

  【张桃芳】出来以后,噌的一下子,就藏在草人的后面。我说,好小子,又来给我们来找麻烦。当时我也没多说,我说你来调查情况该完成任务了,该回去了,子弹出膛了,真的倒下了,草的还站在那不动。

  对于志愿军的狙击战术,对面的联合国军显得颇为无奈。他们大大减少了阵地表面的活动,因为谁都知道,那种做法无异于自杀。没有人敢轻易走出工事,整个前沿阵地无异于一个笼罩着死亡气息的巨大坟场。

  硝烟依然在战场上空飘荡,战场上难得的寂静,连狙击手们的枪声似乎也销声匿迹了。数天来,志愿军的狙击手们一直等待着猎物的出现。但是目标出现的几率越来越小了。狙击手失去了目标,无疑是他们最大的寂寞。

微风吹过,枪口喷射出的青烟在雪地升腾的白雾中消散得无影无踪。一切又恢复平静,对面阵地没有做出任何反应,看样子,对手并没有发现这突如其来的一枪来自何方。

  天色一点点暗淡下去,两名狙击手继续潜伏在几十厘米厚的雪地里,等待下一个目标的出现,这种等待一直要持续到夜幕再一次降临,只有当天色完全暗下来之后,他们才可以安全撤离。

  北纬38度线,横贯整个朝鲜半岛。就在这绵延200多公里的战线上,活跃着成千上万个志愿军的狙击手。他们潜伏在任何可以藏身的敌方,等待着每一个可能出现的机遇,随时猎杀任何暴露目标的对手。看似平静的山野,每一刻都有可能爆发出突如其来的杀机。

  1952年10月14日凌晨,联合国军突然以集束火力对五圣山前沿597.9和537.7高地发动猛烈攻击,上甘岭战役爆发。在面积仅3.7平方公里的两个高地上,交战双方投入了重兵反复争夺,这场空前惨烈的战役整整持续了43昼夜。

  上甘岭战役结束不久,志愿军第24军接替15军,开赴前线。一个名叫张桃芳的新兵,跟随这支部队,第一次来到了阵地的最前沿,597.9高地。此时此刻,那场空前惨烈的战役已经改变了原有地形的模样,放眼望去,满目荒山,弹坑密布。22岁的张桃芳明白,这里是真正的战场了。

  【志愿军战士 张桃芳】晚上也看不到,从上面下来,到我们这个阵地,七高八低,踩在脚下乱七八糟,石头也不像石头,土也不像土,打的炮把石头都烧化了。到第二天早上一看,这一片地上,我们这个阵地上一看,全部都是死人,站岗的地方全部都是死人堆起来的一个小岗楼。

  几个月前,在部队的射击测试当中,张桃芳以3发子弹0环的成绩,成为队伍中的笑话。但是谁也不曾想到,就是这个在打靶中险些被淘汰的新兵,后来竟然会一跃成为志愿军中的狙击之王。

  【志愿军战士 张桃芳】我这个脑袋为什么在冷枪射击的时候转得这么快,能跟上情况的变化,也很奇怪,也很自然,天天弄这个东西,不想其他的。

  这就是当年张桃芳所使用的苏制1944式步骑枪,曾经在二次世界大战中被苏联红军大量采用,非常适于冰雪寒冷气候下作战。步枪口径 7. 62毫米,弹头初速 820米每秒,射程1000米,由5发固定弹仓供弹,全长为1020毫米,枪管长为520毫米,枪重为3.9千克。

  【军事博物馆副研究员 韩奎元】这个枪实际上不是作为狙击步枪用,它是一种短步枪,作为为了骑兵和步兵使用方便才用的。要是作为狙击步枪的话,应该是带瞄准镜,枪管要长很多。这个就是平常一般骑兵用的,所说的过去的外来语卡宾,翻译成中文就是步和骑的意思。实际上这种枪也叫做步骑枪,属于骑兵用的,因为它的枪管比较短,打起来以后散布面比较大。如果不是经过刻苦训练瞄准,是打不好的。

  这是张桃芳到达上甘岭战场的第18天,张桃芳第一次登上狙击台。天色还没有大亮,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火药气息,侧耳听一听,远处似乎能听到伤者正在发出垂死的呼声。

  忽然,在正南无名高地上出现了两名敌军,张桃芳心中立刻激动起来。

  【志愿军战士 张桃芳】瞄准敌人就开始击发,把活动目标当死目标打,打了十二发还是二十二发子弹,我不清楚,现在几乎忘了。但是没打到一个敌人,实际上是我的脑子太笨了,这一笨就把活动目标当死目标,你能打着啊?敌人在那个地方,我瞄准点选在这儿,敌人一跑,还有啊,这么瞄准,碰不到敌人,班长当场在地上弄几个小包来,弄了几个棍子,敌人怎么走的,说给我听听。我一说,我自己也明白了,坏了,把提前量给忘掉了。

  第二天清晨,张桃芳早早地趴在了狙击台上。对面阵地上静悄悄的,张桃芳心中不免有些焦急,第一天的失利的确让他心中有些扫兴。他耐心地等待着,然而,对面依然没有任何动静。

  目标终于出现了。张桃芳一下子兴奋起来,他稳了稳心神,开始瞄准。

  【志愿军战士 张桃芳】从正南无名高地出来三个敌人,也巧,都是我碰到的,但是一高兴又把提前量给忘了,瞄准第一个敌人,啪地就是一枪,第一个敌人跑了。第二个敌人正好赶上这个子弹,倒下了。这时第一个敌人和第二个敌人,这个距离正是我需要选的距离,所以打到敌人,不然也打不到。

  朝鲜战场多山的地形让提前量的估算极为复杂。狙击手必须考虑到山地的坡度,对手的高度,结合目标的运动方向和速度,确定瞄准点。所有这一切必须经过多次的磨合训练,才能达到枪人合一,百发百中的境界。

  【张桃芳】晚上也练,白天也练,白天就找个目标,练的时候就击发,看准星和目标动不动,晚上就照那个油灯,找个人在那个地方举着油灯,还是死的,还没开始练活的。我这一击发,这个地方绑个沙袋,哪是沙袋呀,就是土,用破布一包,就成沙袋,主要练这个臂力力量。

  张桃芳称得上是一位天生的狙击手,在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里,他神速地适应了自己的角色。2月10日,张桃芳击发9次,射杀敌军7名,成绩超过了所有老狙击手。

  【叶荣】《火线报》上登了关于张桃芳事迹,他总结了一套经验,一个是报纸登了,另外还有歌。文工团给他编成歌来唱,我记得是这样的,敌人上山瞄他的脑袋瓜,扑通。因为他上山的时候,不是向前跑嘛,向前跑你瞄准他的脑袋,脑袋打不上也打着胸部,他是慢慢高起来。敌人下山的时候,瞄准他的脚,瞄准他的腿,他是慢慢低下来,正好打到他的头或胸部,报纸上是这样介绍的。因为我也不是步兵,可是我看到他总结的这个经验,我觉得很有意思,印象很深刻。

  在9班镇守的30多米长的阵地上,张桃芳一共有五处射击位置,中间以交通壕衔接。1号,2号,3号,4号为明点,位于地表阵地。5号为暗点,位于坑道内。1号,3号位于阵地两端,分别关照西南,东南无名高地,同时也可以呼应到正南无名高地。2号,4号,5号关照正南无名高地。这样,狙击手各个位置之间不断变换位置射击,并可以随时沿交通壕撤回坑道。

  天色刚刚放亮,张桃芳悄悄潜入3号狙击台,经过数天来的观察,张桃芳已经对对面阵地的情况相当熟悉。很快,张桃芳发现了目标,几个值勤的哨兵正在打瞌睡。

  【张桃芳】看着子弹就钻进去了,他不倒,还是我们的炮兵观察员用望远镜一照,马上对我说:张桃芳,那是假的,可能是穿着衣服的假人。没有考虑那是草人。

  张桃芳迅速转移到2号位置,他再次把头悄悄探出。大约一个小时过去,忽然,一个军官打扮的人闯入了张桃芳的视野。

  【张桃芳】出来以后,噌的一下子,就藏在草人的后面。我说,好小子,又来给我们来找麻烦。当时我也没多说,我说你来调查情况该完成任务了,该回去了,子弹出膛了,真的倒下了,草的还站在那不动。

  对于志愿军的狙击战术,对面的联合国军显得颇为无奈。他们大大减少了阵地表面的活动,因为谁都知道,那种做法无异于自杀。没有人敢轻易走出工事,整个前沿阵地无异于一个笼罩着死亡气息的巨大坟场。

  硝烟依然在战场上空飘荡,战场上难得的寂静,连狙击手们的枪声似乎也销声匿迹了。数天来,志愿军的狙击手们一直等待着猎物的出现。但是目标出现的几率越来越小了。狙击手失去了目标,无疑是他们最大的寂寞。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