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铸剑之旅之一:升火 -- 票姚校尉

共:💬254 🌺1923 🌵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铸剑之旅之四:乘风

从第三年开始,文化课逐步结束,各项军事课全面铺开,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几乎是一下子,就把我们由水波不兴的课堂带到了波澜壮阔的训练场。一次次摸爬滚打,掉皮掉肉,把我重新投入军人的世界。其中的一些课目,如射击、战术,在开学时也学过,由于现在又有了新的标准,就使得一切感觉又都截然不同。

先说射击。对于射击,大多数人的印象只不过是趴在地上,用步枪向100米外的胸环靶开火,然后跑去数环数。其实那只是所有射击训练中最简单的一种。这一时期的射击训练,仅步枪就要包括对隐显目标射击、夜间射击、进攻射击、对抗射击,还要有轻重机枪、火箭筒、高射机枪、迫击炮、无坐力炮、手枪、狙击步枪等不同武器、不同姿式、不同条件的射击练习,总之,要你把步兵营属武器全打上一遍,以保证在战场上你捡到哪个都会用。

对于射击训练,有很多外行经常嗤之以鼻——不就是趴在那儿吗?又不热又不累,还可以偷懒睡觉。我的一位同事就曾经不无羡慕地说:“教射击好呵,趴一个小时就算上了一节课”。气得我当时直想把他那副文职的肩章撕下去扔到地上——不过后来想想,他肯定不会知道这是一种污辱,还是算了。且不说一连几个小时用眼球聚焦三点一线那种头晕眼花的感觉,也不说反复练习一个装弹动作的枯燥,更不必提端着枪一跪半个小时后脚趾扳成九十度难以收回的麻木,单是一个趴便叫人哭笑不得。

趴,在射击术语中称为卧姿。其要领表述为:“卧倒,身体右侧与枪身略成一线,肘部尽量里合前撑,两肘保持稳固,胸部挺起,身体前跟,上体自然下蹋,两手保持稳固,使枪托确实抵于肩窝”。听起来多简单,是个人都会做。那当然,你只用趴着,不用射击,趴成什么样都成,可我们不行,我们还要把子弹送到100米、200米,甚至更远的靶心上去,那就不是随便趴就成的。这里面最头疼的就是三句话十四个字——胸部挺起,身体前跟,上体自然下蹋。因为只有这样,身体才能最为紧密地与地面结合,从而获得最大的射击稳定性。可是你只要真正按这个要领试一下就会发现,一旦你做到了,你的某个部位就已经死死地挤在地面上了(当然,这里说的仅限于男性,因为我们那儿也没有女学员),一分钟两分钟没啥事,没准还挺爽,可你这样一动不动的趴上一节课试试?等你爬起来时,那玩意儿早已被挤进了腹腔里,让你感觉已经有了去练《葵花宝典》的资格。特别是练轻机枪射击时,由于必须保证散布弹的命中,更是半天半天地趴在地上,令人叫苦不已。后来弟兄们实在受不了了,偷偷的拿小锹在那个位置挖个小坑,把那玩意放进去,结果下课时一声“起立”,但见地上一排小坑,跟站队列一样齐。结果教员又说我们作风不过硬,于是以后连小坑也不能挖了。

不但如此,由于轻武器射击是我们桂林陆军学院的看家科目,享誉全军,射击教员们也都是些百发百中的神枪手(要讲起他们的传奇,可以装满一箩筐),在他们看来,要是教出一群只能打及格水平的学员,那可就太没面子了。所以在训练中,对我们真是恶招用尽,就差在射击地线上架个断头台,打不到优秀的当场“咔嚓”了。当然人家也很够意思,子弹给的也足,三天两头的体验射击,打得你耳朵嗡嗡响。就这样,我从一个5发子弹才打27环的笨蛋,打成了一名“一级神枪手” ,也明白了“好枪手要用子弹喂”和“光靠子弹喂不出好枪手”的道理。两年后,当我用2发步枪子弹将400米外的半身靶和250米外的头靶放倒时,心里充满着对那些教员的感激——尽管他们在训练场上很少给我们好脸色。

\\ 战术更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课目。其实战术是一个很大的范围,从单个士兵的摸爬滚打到师团长们的运筹帷幄,都在其中。而对于我们来说,战术首先意味着摸爬滚打。这种生活开始于6月的一天。南国的烈日把整个5800亩的战术训练场晒得如同煎锅一般。这是一片非常典型的南方丘陵地,一个又一个小山包绵延着穿过训练场,山脚下是一片平坦地,一片一共数不出三棵小树的平坦地,我们就在这块平坦地上站着。练习的内容非常简单——卧倒、起立。动作要领我直到今天都能一字不差地背出来,但背出来和做出来显然是两回事。如果去具体叙述第一天的训练过程,恐怕过于枯燥和冗长,反正到那天傍晚收队返营时,班长的嗓子已经完全沙哑了,80%的人都已经在草地上磨破了皮肉,左手掌的“肉厚部分”(即掌根前那一块)或是流着血,或是流着黄水,有的一瘸一拐地走着,那是卧倒时要领不对扭到了膝盖的,还有两个是被抬回来的(仅仅只是因为卧倒起立)。除了班长之外(因为他组织训练,站在那里喊口令就是了),所有人的上衣全部湿透了,很多人的裤子也没保住——我就是湿透了膝盖以上的所有部分。回到宿舍,只一仰脖,一升水就全下了肚,却一点感觉都没有。

第二天是一天的匍匐前进,副班长嗓子也哑了,剩下那20%的人也都掉皮掉肉了,而前一天的那80%则又在草地上把昨晚刚长好的伤口重新磨破。收队前,教员组织我们统一进行了一次三种姿式交替进行的20米匍匐前进。20米,仅仅是20米,却象两万五千里一样漫长。到最后的几米,早已经顾不上什么动作要领,就见整整一个班的步兵,向乌龟一样缓缓地,无声无息地向前爬着,所不同的是乌龟的爬行是那么惬意,而我们却是那么的艰难。听到“起立”的口令时,已经没有人能够按照要领做动作了,只能是凭借着一点残存的意识,无比艰难地拄着枪站起,双目无神地望着前方,保持着东倒西歪的立正姿式,连将那条自动步枪挎上肩的力量都没有了……。

集合,整队,报告。教员那一声“带回”刚刚出口,阿朱,这个可以在双杠上前后连贯曲臂摆浪的大力士,喊了一声“报告”,便软软地坐在了地上……。

那一天,又放倒了三个。

当然,战术课并不仅仅只是摸爬滚打,随着学习层次的提高,我们越来越多的时候是坐在那里,面向对面的高地,激烈地争吵着如何用一个步兵连把它打下来;或者是围在沙盘前,轮流阐述自己的防御计划。甚至要花不少时间,站在高地上排成一列,高声背诵自己拟写的战斗命令。教员告诉我们,这是为了锻炼我们作为指挥员的气质(这里要解释一下,桂林陆军学院是很讲究“气质”的,并且将“气质”作为学员四大素质之一,但这里说的“气质”却并不是心理学中所说的“气质”,现在想来,其实应该是指精神面貌这一类的东西)。可我始终认为,这一职能应该由语文教员来完成,用宝贵的战术训练时间练背课文实在是不值得,虽然我认为这种训练的确是重要的且不可缺少的。

就训练的趣味性而言,当推《军事地形学》。除了少数的理论课外,大部分时间都是给你一张地图,让你按照相应的路线在崇山峻岭间行进,称为按图行进;或是把你拉到一个你从没到过的地方,指着远处的方位物要你把它们标在图上,称为现地定点;还会用汽车把你拉出几十公里,放到大山的另一边,让你翻越没有道路的丛林,回到大山这边的营地,称之为穿林。更刺激的还有在月黑风高下雨夜,把你扔到荒郊野外,要你凭着一个指北针,穿过坟地,找到教员标示好的N个坟头,把它的碑文抄回来,这是按方位角行进……

然而,只要是桂林陆军学院的课,不管是风趣的还是枯燥的,多变的还是呆板的,都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艰辛,即使是最有趣味的军事地形学,也一样少不了冷水刺骨,热饭暖身。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进行八公里定向越野考核,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依次找到上级设置的五个点,可以说是《军事地形学》训练中最难的一个课目,因为它既需要你有识图用图的技能去寻找点位,决定路线,又要求你有充沛的体力去跋山涉水,如果你想迈着方步去找点,即使一点不出错,也肯定不及格。然而天公不做美,原本的阴天在考核时却暴雨倾盆,尽管已是五月,晴天时的温度已达到三十度,然而当雨点落下之时,夹杂着水气的山风一下子就变得森寒刺骨,雨点打在裸露的部位,竟如同针扎一样疼痛不已。为了保证速度,我们都自觉地将雨衣留在了起点,无遮无挡地冲入了森森地雨幕中……。奔跑,不停地奔跑着,迎着刺骨的风雨,在南国的山岳丛林中跋涉,时而为节省时间而趟过小河,时而因失足而落入泥坑,一身的泥水很快就被暴雨洗的干干净净……。等到了终点,所有的人都如同神仙一样,身上蒸着白汽。过了一阵,雨停了,风又大了起来,因狂奔而产生的热量很快就被吹散,只剩下透心的寒意化作瑟缩遍布全身,以至于考核结束全队集合时,竟可以清晰地听到一片牙齿磕碰的“咔咔”声。而教员说的话则更让我们心寒:“我知道你们很辛苦,一会儿你们从集镇穿过的时候,会有很多老百姓说你们不容易,但是让我们看着根本不算什么,你们是军人,就必须承受这些!!”带着这份心寒,我们瑟瑟发抖地裹着雨衣,踏上归途。诚如我们的教员所言,当我们这支一路打着哆嗦,发出阵阵“咔咔”之声的队伍穿过集镇时,的确引来了大量的目光,有同情、有钦佩、有羡慕,也有不解……。穿行在这形形色色的目光中,我们突然都不约而同的咬紧了牙,挺起了胸,强忍着从骨头里透出的寒意,正经八板地齐步行进着,仿佛我们不是刚遭了番罪,而是享了趟福。是的,这不算什么。因为我们是军人,选择军人的岗位,就等于选择了承受这一切,这是我们的职责,也是我们的荣誉。正如一代战将巴顿所言:“军人是民族的骄子,他为国家而生,为国家而灭,作为一名优秀而称职的军人,是一种无尚的光荣,因为他的意志需要比常人坚强,他需要超人的智慧和忍受巨大牺牲之痛苦,在一名优秀的军人身上凝聚着人类最优秀的品德和力量。”

就这样,我们就象一群展翅的雏鹰,在南国的风雨中砥砺长空,一次次地被无情地吹翻在地,又一次次地重新起飞,在风雨中一天天长大;又仿佛一块铁料,在桂林陆军学院这所熔炉中先被彻底地熔铸,再反复的煅打、塑形,最终成为国之利刃。

关键词(Tags): #桂林陆军学院(嘉英)#桂林步校(嘉英)#铸剑之旅(嘉英)通宝推:mezhan,dfindy,廖石,老树,流云天下,daharry,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