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不同意萨苏“蒋介石雄奇”说。 -- 九霄环珮

共:💬786 🌺1543 🌵1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贴一下我找到的一些掩护群众而牺牲的八路军烈士资料

马定夫,1915年生,山西榆社人。学生时代就积极追求进步,探索革命真理,并写下了“愿将浩气弥天地,不让金钱累子孙”的豪言壮语。1935年考入北京镜湖高中,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积极投身反帝爱国运动。1936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很快锻炼成为一名坚定的革命者。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受党组织派遣回到家乡,参加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与中共榆社县委同志一起,运用巧妙的斗争策略,撵走了顽固反动的国民党县长,由我党同志担任县长,迅速在全县掀起了抗日救国高潮。1937年10月正式组织起抗日游击队,他任抗日游击队第 3大队大队长兼指导员。1939年后历任中共榆社县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八路军晋中独立支队政治部教育科长、民运科长,太行2分区政治部主任,新编第10旅30团政委等职。在30团任职期间,与团长一起严格治军。他关心战士,热爱群众,所率部队以遵纪爱民而著称。 1943年6月,正是晋中平原的麦收时节,他率部来到太谷县南山根据地中北岭一带,参加夏收保卫战。他指挥部队在民兵配合下,采用阻击、伏击战法,粉碎了驻太谷日伪军的偷袭,击毙敌人30余人,大获全胜。根据地人民编了两首颂扬30团和马定夫的歌谣,四处传唱。同年7月23日,日伪军200余人偷袭南山枫子岭,直接威胁着千余名群众的生命安全,他迅速组织部队抗击敌人。他对指战员说:“有我们就有群众,我们绝不能让群众受到鬼子的伤害!”他身先士卒,与敌展开血战,抢占了山头,掩护了千余名群众安全转移。战斗中,他腹部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8岁。  马定夫牺牲的噩耗传到烈士的家乡榆社县,人民悲痛万分,纷纷请战,迅速组织起120多人的“马定夫复仇连”。为纪念这位抗战殉国的英勇战士,太行2分区将30团3连正式命名为“马定夫爱民模范连” 。太谷县人民政府将枫子岭村改名为“马定夫村”。   (新华社北京8月8日电)

王殿元,胶东军区五旅十三团七连二排六班班长、共产党员。抗日战争时期,为掩护被日本侵略军包围的2000多名群众转移,王殿元带领全班9名战士,与数十倍于己的日伪军进行了几个小时的惨烈搏斗,全部壮烈牺牲。  1942年11月下旬,日本侵略军驻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指挥日伪军两万多人,对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空前残酷、拉网式的大“扫荡”。来自莱阳、海阳、文登、牟平、栖霞、福山等地的几千名群众,也被敌人网进了包围圈,围困在马石山等地。  王殿元带领全班战士去东海军分区执行任务,完成任务归队途中路过马石山。他们见几千群众被围进了敌人包围圈,其中大部分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决定留下来带领乡亲们突围。王殿元坚定地对大家说:“各位父老乡亲们放心,我们是人民子弟兵,是共产党、毛主席教导出来的革命战士,生死和乡亲们在一起,我们一定把大家带出去! ”夜色中,他们利用事前侦察好的路线,分几批带领上千群众先后冲出了包围圈。  天色将明时,战士们又返回来,准备把困在马石山前的乡亲们也救出去。当护送最后一批群众突围时被敌人发现了。敌人的机枪、步枪一齐向突围的人群扫射。王殿元一看情势危急,立即向战友们喊道: “机关枪吸引敌人火力,其他人跟我来坚决顶住敌人!”   就在群众突围的时候,王殿元果断命令全班战士:“同志们,牵制住敌人,把鬼子引到山上去!”战士们将敌人的火力吸引过来后,边打边退,上了马石山主峰。在战士们的掩护下,群众大部分突出了敌人的包围圈,王殿元和9名战士们陷入了重围中。  晨曦中的马石山主峰上,六班战士以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凭借有利地形,与数十倍于己的敌人拼杀了5个多小时,抗住了敌机的几番投弹轰炸,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冲锋。子弹打光了,就用刺刀拼、石头砸,与敌人展开短兵相接的白刃战,打死了七八十个鬼子兵。战至最后只剩下身负重伤的共产党员、班长王殿元和另外两名同样身负重伤的战士,以及最后两颗手榴弹。就在日军再一次冲上阵地时,王殿元用尽全力把一颗手榴弹扔向了敌群,另一颗拉响后与冲到跟前的敌人同归于尽。  战斗结束后,乡亲们来到烈士们浴血奋战的主峰,找到了王殿元、赵亭茂、李贵、王文礼等十勇士的遗体,把他们安葬在山顶那棵平顶松附近,并为十勇士竖立了纪念碑。“马石山十勇士”作为一个英雄群体,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

武善桐 (1916~1942),诸葛镇红石崖村人,著名抗日烈士。全家10口人,只有三亩半瘠薄山地。父亲常年为地主干活,饱尝了旧社会的苦难。1938年,日本侵略军侵犯沂水后,他积极参加抗日活动,加入了抗日武装。1939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本村党支部书记,诸葛乡党支部书记、夏蔚区区委委员等职。1940年冬,武以党员为骨干,在村里成立了自卫团、农救会、妇救会等抗日群众团体。为适应战争环境需要,他带领群众在村周围山沟里挖了许多山洞,使很多八路军伤病员在这里得到保护和治疗。1941年春节前后,由于日本侵略军的“扫荡”,沂蒙支队的一个分队从卞山进了红石崖村。数九寒天,还有30多位人员没穿上棉衣。武当即把自己的棉衣拿出来,同时发动党员群众送棉衣,很快解决了这些同志的棉衣问题。1942年秋,八路军某部从敌人手中缴获40驮子医疗用品。武带领民兵赶到,一方面组织民兵放哨,一方面组织把药品器械藏到山洞里。站岗民兵将两个伪军密探抓获,消除了隐患,日本侵略军赶到后,一无所获。1942年11月3日,日本侵略军扑向红石崖村,进行了逐家逐户挨沟挨峪地搜查。掩藏在山洞里的武善桐、武善亭和两名八路军伤病员被搜出。凶残的敌人用刺刀杀害了两名八路军伤病员和武善亭(后被群众救活)。又用枪托和皮带将武善桐打得遍体鳞伤,逼他交出掩藏的八路军伤病员和枪支。为保护群众和伤病员,武毅然将日本侵略军引向小崮子山顶,将两名日本兵引上悬崖峭壁后,示意枪就在悬崖半崖,趁敌不备,把一名日本兵推下悬崖。随后又抱住一名日本兵跳了下去,与敌人同归于尽,壮烈牺牲。中共沂北县委召开了追掉大会。1944年12月,为他立碑纪念。

邓永耀(1913―1939)湖南茶陵人。出生于一户贫苦农家。小学毕业后即参加劳动。不久,父母因病相继去世,妹妹给人作了童养媳,从此一人过着孤凄的生活。1927年“马日事变”后,受到共产党人邓有禹的启迪和教育,倾向革命。11月,工农革命军攻克茶陵县城时,开始从事革命活动。1928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共青团湘东特委委员。同年7月,担任茶陵县列宁高级小学副校长。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带领学生参加支前战斗,为红军部队和地方党、团机关输送了许多骨干。办学期间,还曾兼任共青团茶陵县第一次代表大会的秘书长和茶陵县苏维埃政府总务处长。1933年底参加红军,任红六军团政治部文书。1934年8月,随军西征。部队到达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后,历任红二军团政治部总务处长、红六军团宣传部长等职。1935年11月,随部参加长征。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任八路军一二九师骑兵团政委、东进纵队政治部主任兼东纵二团政委和第五支队政委等职。曾对永年县一支土匪武装展开政治军事攻势,活捉土匪头子,收编其部下千余人。同时,参与组建中共永年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和县大队以及抗日群众组织等一系列工作,为开辟冀南抗日根据地作出了贡献。1939年初,到东纵二团参加冀南五分区的反“扫荡”斗争,转战武邑、景县一带。3月3日晨,所部在武邑西屯与日军遭遇,命令一部分战士掩护群众转移,一部分战士撤向邓庄村南设伏,自己带领30多名战士担负阻击并将日军引入伏击圈的任务。战斗中,不幸头部、腿部中弹,壮烈牺牲。

樊鸿杰(1904~1943),男,汉族,陕西三原人,革命烈士。 幼时在私塾读过3年书。成年后,当轧花工、建筑工。哥哥是早期中共党员,任过县委书记,在兄长的教育影响下,明白了许多革命道理,1937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入西北青年训练班学习,在一二一队任班长。1940年春,青训班奉命迁到延安,编入泽东青年干部学校(简称延安青干校)。当年“五四”青年节被评为模范青年。次年秋,分配到抗日青年纵队,开赴晋西北抗日前线。1942年,改编为临南县游击大队,任指导员。带领游击队在三交一带同敌人展开殊死战斗。1943年春节来临,大部分队员撤到县政府所在地罗峪村短期休整,只留下战斗力较强的二中队坚持斗争,保护群众过春节。中队长因病住院,他军政领导一肩挑,率领全队指战员顽强战斗,狠狠打击敌人、大灭了日军和汉奸的嚣张气焰。敌酋田首一再受挫,恼羞成怒,命汉奸密探张汉臣,限期搞清游击队的情况,图谋报复。这年正月初九拂晓,田首带领日军和警备队300余人,直奔刘凤山村偷袭二中队。他指挥全中队奋力迎敌,掩护群众向田野沟渠转移。战斗中他身负重伤,当即命令一排长带着全中队从村后的一条小沟突围出去,由他作掩护。大家要背他撤退,他大声命令说,不能因我一人遭全队覆没,这是命令,快执行!部队边打边撤,他在山头上边射击边喊:“我是指导员,誓死不投降!”以此吸引敌人。敌酋一听是个指导员,命令“捉活的”。敌人蜂拥而上,他被俘。敌人用软办法诱他投降,他只有一句话,我是共产党员,要杀就杀,绝不投降!敌人用硬办法折磨他,施以各种酷刑,均一无所获。第6天晚上将他活埋,壮烈牺牲。

王光,女,1920年生,山西运城人,出身于贫苦家庭,从小被卖到地主家做丫头,因不堪屈辱而逃离虎口。后被一家好心人收为养女,并有了读书的机会,先后就读于运城女师附小和运城中学,接受进步思想。

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她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散发传单,书写标语,自编自演文艺节目,进行抗日宣传,经常出现在抗日游行队伍的前列。养母担心她的安全,劝她呆在家里。她耐心地解释说:“我做的是大事、是好事,不会出事的。”后在离家几十里外的罗村参加抗日宣传工作团。在革命工作中,经过锻炼和学习,并受战友马保珍、蒲安修等革命青年的影响,抗日信念更加坚定。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她负责罗村、翟村一带的妇女救亡工作。她给妇女们讲解抗日道理、教唱抗日歌曲;鼓励她们勇敢地冲破旧的封建家庭观念的束缚、参加抗日,使这一带的妇女救亡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王光也被妇女们亲切地称为“革命的大姐姐”。由于她的出色工作,1941年党组织派她到冀氏县(今安泽县)担任一区区长、区委书记等职。这里是新开辟的根据地,工作环境更加艰苦复杂。她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发动群众开展生产,组织妇女纺线、织布,做军鞋,支援八路军在前线作战。

1943年,日军对我岳南根据地进行残酷的“钳形合围”、“铁滚扫荡”,扬言要变根据地为“无人区”。王光担任一区反“扫荡”总指挥。10月的一天,她率上寨民兵掩护群众转移,途中被敌人抓获,受尽酷刑,仍坚贞不屈,最后被灭绝人性的日军开膛破肚挖去心脏,壮烈牺牲,年仅23岁。

李永安(1912年—1943年2月) 字国瑞,宁津县杜集乡李麻庄人。1931年,在宁津师范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因从事抗日爱国宣传等革命活动,1933年被开除学籍,回乡务农。1935年,任宁津东区区委副书记。

  1937年“七·七”事变后,参加了张策平等人组织的武装起义,后在改编为抗日救国军一大队的刘子芳中队任指导员。1938年春,调抗日救国国二十二路任政治部主任,在宁津、南皮县境内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曾在王尖庄击溃不抗日的地方民团武装,缴获一批枪支弹药。1942年,任阳信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同年,又调任冀鲁边军区第三军分区副司令员,率部开展游击战争,不断地给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

  1943年初,日军纠集济南、天津、惠民、沧州、德州等地的日伪军2万余人,对冀鲁边三军分区根据地—乐陵铁营洼进行大“扫荡”。2月3日,他带了一个手枪班到铁营洼视察工作,与敌人遭遇。在强敌面前,他指挥若定,当即组织军民分散转移,亲率手枪班应战。子弹打光,从敌人尸体上搜寻子弹再战,从拂晓激战至中午,为军民突围脱险赢得了时间。最后,寡不敌众,敌人蜂拥而上。他怒视敌人,大义凛然,用最后一粒子弹,壮烈殉国,时年31岁。1952年,迁葬于石家庄华北革命烈士陵园。

王石钧:(1910-1943) 曹县王朝寨人。6岁入私塾,后因家贫辍学,18岁始入曹县职业学校,1931年考入济南高中。“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投考乡村建设研究院。毕业后任曲阜乡农学校军事主任,因不满政府昏庸黑暗,横征暴敛,弃职返里。

“七·七”事变后,他发动地方爱国志士参加抗战。1938年任冀鲁豫第五大队政治委员,转战陇海路两侧。作战中,他身先士卒,甘苦与共,深得部下爱戴。1941年任曹县县长。 1942年“二·二七”日军扫荡,为保卫人民生命财产,他亲率基干大队,坚持腹地斗争。在曹县青岗集东聂楼与日军遭遇,激战半日,身中数弹,仍顽强抗敌,最后被俘。押送途中他不顾敌人严密监视,跳车逃跑,复遭追击,又受重伤,光荣殉国,时年33岁。

董正香 出身于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幼年帮助父亲租佃地主土地,开豆腐店。16岁给地主做长工。1929年春荒,夏季无收,无法生活,被迫向同姓雇主董正学谋做轧花短工。1941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乡武装委员会主任、党支部书记、农会会长、民兵中队长、指导员、区农会委员、盐东县参议员等职。1942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表现一直很好,斗争非常坚决,成为县、区对敌斗争中的一面红旗。他幼年没有读过书,参加革命以后,为了更好地工作,他努力学习文化,仅用一年时间,就学会写信和做简要的会议纪录。他经常深入群众,了解情况,掌握敌情,带领民兵进行了200多次战斗,通过擂鼓放鞭炮,制造战斗声势,通过散发传单、张贴标语,威胁和软化敌人,战果累累,缴获了敌人的大量枪支弹药,武装了民兵,巩固了民主政权,因而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而敌人对其闻风丧胆,并妄图活捉他,以消灭地方武装。1943年农历10月17日,卢公祠的日伪军,纠集了一批匪众,向我安石乡采取突然袭击。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他率领20多个民兵,分路包抄过来,面对两倍于我的敌人,他临危不惧,指挥民兵凭借自然地形坟墓、沟渠,和敌人奋战两个小时之久。由于敌众我寡,民兵枪弹又少,情况紧急,他果断地命令部队突围,自己只身掩护。他虽身负重伤,仍然坚持伏在坟墓上抗击敌人,掩护部队撤退。凶恶的敌人用机枪向他猛烈扫射,身中数弹,壮烈牺牲。为了纪念他,黄沙区委和区政府将安石乡的民兵中队,命名为“正香民兵中队”,安石小学命名为“正香小学”,生前所在的村,命名为“正香村”。

范春元 出生于富裕农民家庭,1936年考入长治省立第四中学读书,1937年抗战爆发后弃学回乡,参加抗日救亡工作,曾任王家庄中心校长、民革室主任、一、二区牺盟会协助员。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任二区武委会主任。时值环境最坏时期,全区18个行政村全被敌人“维持”,二区区公所也被迫转移到黎城县境内。在异常环境下,想尽一切办法,组织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开展反“维持”斗争。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工作,就在14个村发展民兵2000多人,带领这些民兵反“扫荡”打敌探,割电线破铁路,向敌伪展开游击战。1942年1月,日军300多人进行年关扫荡,他领导黄岩、普头、偏桥等数村民兵,设伏于普头三里窑山上截击,打退了敌人,缴获不少枪支弹药。同年5月先后镇压了郭胖牛等几名坐地大汉奸,打开了反“维持”斗争局面,各村普遍建立了抗日村政权,二区区公所也由黎城返回原庄。其族兄范春泉为日伪县长,多次来人来函诱惑,皆遭拒绝,便下令悬赏捉拿。1943年6月22日,参加在米家坪召开的全体区干部会,研究武装保卫夏收工作,敌特发现后告密,日伪出动2000余人兵分3路包围米家坪,他率领部分干部群众向东山撤退,在百谷岭与敌遭遇,遂掩护群众转移到东沟一窑洞内。敌人追来,他持枪守在洞口,向敌射击,打得敌人不敢前进。敌人组织机、步枪一齐射击,并趁势冲入洞里。战斗中,被日军用刺刀刺死。 同时牺牲的还有米国珍、郭天有、武二昌等同志。

陈治 出生于小商人家庭。1936年毕业于县女子师范。受“一二九”运动的影响,追求革命。任教期间,不断向学生贯输爱国思想。1938年春,毅然离开家乡,夜奔安国县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受冀中区党委派遣参加大城工作团,领导大城抗日斗争。在她的宣传鼓动下,白洋桥村仅有的10名女子师范学生全部参加抗日工作。1939年入抗大分校学习。同年12月,任大城县妇女抗日救国联合会主任。任职期间,带领妇救会干部深入全县各村,宣传党的民主民生政策,实行合理负担,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发动全县妇女建立组织,为部队站岗放哨,做军衣军鞋,照顾伤病员,承担拥军优属工作。配合抗日部队扒城破路,坚壁清野,打游击。抗日大部队扩军时,送姐姐参军。在她的带动下,全县妇女涌现出许多母送子,妻送郎,兄弟相争打东洋的动人场面。1940年4月,正在五区窨子头村发动群众开展抗日工作,突遭日伪军包围。为了群众的安全,她毅然挺身而出。被捕后,遭敌人严刑拷打,百般折磨,壮烈牺牲。

刘俊林 1919年出生在莱芜北部山区刘白杨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九·一八”之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进中国,使中国人民更加灾难深重,正值青春年华的刘俊林在中国共产党的培养下,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为广大人民的翻身解放,他毅然参加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众抗日武装——民兵联防队,并担任了刘白杨村的民兵联防队长。他英勇顽强,出生入死,带领联防队员与正规武装部队密切配合,联合作战,粉碎了日军的多次扫荡。

1942年3月,日寇调动400多鬼子,在汉奸队的配合下于拂晓奔过来。这天大雾弥漫,直到敌人逼进村子,警戒人员才发现,敌人迅速包围了村庄。年轻的联防队长刘俊林一边组织掩扩群众转移,一边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他们边打边撤,等群众完全转移好之后,敌人已从四面八方包围上来。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刘俊林为了保护民兵和群众,毅然带领两名队员把敌引向东北方向的火龙台山头。子弹打光后,他和敌人展开了顽强的肉搏战,他发誓:为革命战斗到底,决不做俘虏。他摔碎枪支跳下悬崖,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为了纪念表彰刘俊林烈士,泰山军分区和莱北县委将火龙台改为“俊林山”,并在烈士牺牲的石壁上题字刻石“刘俊林烈士殉难处”。

张绍文(1920―1942)女,河北正定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1936年随家到山西榆次,入晋华纺织厂当细纱挡车工,积极参加山西抗日牺盟组织的各种活动。1938年3月在榆次北山参加正太抗日游击队。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部队整编,转到地方工作。先后担任晋察冀边区榆(次)寿(阳)县妇女救国会组织部长,寿阳县五区妇女主任,寿(阳)西抗日县政府四区区长等职。多次率领群众埋地雷, 破坏敌人交通和通讯设施。1942年4月,因叛徒出卖,被敌重兵包围。为掩护群众和区委机关,只身将敌人引至颉纥沟,战至弹尽负伤,跳下山崖。因被醋柳丛挂住,未能摔死,遂落入敌手。被俘后,宁死不屈,被敌杀害。时年22岁。牺牲后,寿阳抗日县政府将颉纥村改名为“绍文村”。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