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聊聊“大盛魁”(之一) -- 老拙

共:💬102 🌺42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聊聊“大盛魁”(之一)

看了6本书和N多的有关论述研究文章——将近200万——字之后才知道,原来大盛魁这家延续了200多年,分支机构遍布中国和外蒙并在莫斯科、圣彼得堡、伊尔库茨克开设分号,经营范围包括内外贸易、种植养殖、借贷钱庄甚至军队政府后勤供应、代收税费、制币等业务,总资产达到上亿两白银,员工八千多人的最大的晋商之一,居然没有留下片纸只字的历史资料。

今天,关于大盛魁的历史,仅留下一块匾。在呼和浩特市舍力图召延寿寺佛殿前,悬挂着一块匾,上书“阴山古刹”,背面写有“雍正二年(1724)甲辰大盛魁敬献”的字样。

据说,1929年大盛魁正式宣布歇业后,最后一任大掌柜大盛魁最后一任大掌柜陈严甫用20年时间,偿清了所有债务,退回了财东的股金,最后在1948年赶着5辆大马车回到老家。这5辆大车中,3辆大车拉着大盛魁200年来的所有帐本,另外2辆大车装着大盛魁剩下的银两。回到老家,陈严甫用这两大车银子买了近千亩土地。不久解放了,陈严甫被划为地主。土改时,土地被分了,在他家里发现整整3个大房间的帐本,被认为是地主的翻天帐,搬出来一把火全烧了。还有种说法,说是文革中被红卫兵给烧的。不过我更倾向于是土改时烧的这种说法。

因为,60年代时,乌兰夫曾经在内蒙自治区的一次会上批评说:“我们今天对草原牧民的商业供应,还赶不上200年前的大盛魁!”这话引起了重视,内蒙政协于是组织人员,采访了137位当年从业人员、遗孀以及当时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员,对大盛魁的历史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形成了一批口传历史文献。不久,文革开始了,这项工作就停顿下来。万幸的是,基本资料被保存下来。改革开放后,内蒙政协对这些资料重新进行整理研究,内部出版了《旅蒙商大盛魁》一书。全书13章,上编7章叙述大盛魁的演变过程,下编6章介绍大盛魁的业务范围和经营管理方法。

接下来,内蒙作家邓九刚先生开始寻访研究“茶叶之路”和大盛魁的历史。他沿着从长江中游的起点、到山西、到内蒙,再到外蒙,最后到俄罗斯的“茶叶之路”,前后采访过100多位从茶路上退下来的商人、驼夫,用20年的时间,写成了历史纪实《茶叶之路》和小说《大盛魁商号》、《驼村(上下册)》。其中,《茶叶之路——康熙大帝与彼得大帝的商贸往事》讲述了许多历史上被人们疏忽却很有价值的往事,确实值得一读。

然而,最吸引我这个炒股人眼球的是,邓九刚先生认为,大盛魁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股份制企业。而一些院校专门研究晋商历史的专家教授也接受了这个说法,并对此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发表了论文。

想想也是,一个如此巨大的商贸企业,它是如何建立、发展、延续了200年的?这里面肯定有它的道理。我们过去的影视作品,往往用“英雄创造历史”的观念来作解释,比如脍炙人口的《乔家大院》,那是因为乔致庸的英明伟大和诚信道德;《大染坊》则是由于陈六子。然而,大盛魁的历史,你不可能用哪个大掌柜的英明加以诠释。它的成功、发展和延续,必然是某种体制和制度在发生根本作用。而商业发展的近代史告诉我们,企业做大做强唯一正确的体制制度就是股份制。也就是说,对于企业来说,同样是“法”大于“人”,是体制制度在发生根本的作用。

这应该就是《大盛魁》与其他晋商故事不同的根本所在。

然而,大盛魁到底能不能算是一家股份制企业呢?它与其他晋商的不同点又在哪里呢?

土鳖抗着铁牛,有空接着再续。

关键词(Tags): #大盛魁(jack)元宝推荐:水风,爱莲,橡树村, 通宝推:嘉英,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