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痛苦的决裂---田家英和毛泽东 -- 司马水镜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痛苦的决裂---田家英和毛泽东

痛苦的决裂---田家英和毛泽东

 田家英并不姓田,本名曾正昌。1922年1月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小康家庭。父亲开一间中药店,但他却从小就对文学感兴趣。田家英虽以其文笔和博学而闻名,然而他却没有正经上过什么大学。他的才华一靠天赋,二靠勤奋的自学。他3岁丧父,12岁丧母。才念到初中一年级不得不缀学,到药铺当学徒。然而他13岁就开始向报社投稿,15岁便进入了红星照耀下的圣地。。。。

 在延安,田家英先后在陕北公学,延安马列学院学习和工作。同时不断地发表文章,开始展露头角。后来由于毛岸英的回国,彻底改变了田家英的人生轨迹。

由于在苏联多年,毛岸英连汉语都讲不好,毛泽东想请一个老师教语文,教文史。而这两方面是都是田家英的强项。于是他选中了田家英。

 毛岸英和田家英虽是师徒关系,却是同龄人,田家英认真地教,毛岸英也非常喜欢这个小老师,有时这两个‘英’简直如影随形。随着和毛泽东接触的增多,毛泽东对田家英的才能有了进一步了解,到了1948年,毛泽东的工作异常繁忙,秘书人手不够,于是田家英很自然地正式成为毛泽东的秘书。

  田毛两人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喜欢看书,喜欢文史,喜欢诗词。。。。这些都使他们之间填平了年纪的沟壑,如切如磋,亲密无间。特别是建国初期,毛泽东的个人威望到达顶峰时,田家英待之如师,视之如父。而毛泽东对田家英的信任也是很少见的:是毛泽东的‘图书馆馆长’,为他‘掌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图章),连1956年八大开幕词也是田家英替他写的。那句从小老师们不断教导我们的名言:‘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其实是出自田家英的笔下。

 可是好日子总是很短暂的。随着田家英对毛泽东的了解的加深,对毛泽东的缺点认识也越来越透彻。

. 田家英私下里对朋友的谈话里喜欢称毛泽东为‘主公’,在他看来,这个主公非常任性,常有出尔反尔之事,令人无所适从,‘真是很难伺候’。有时说假话不打底稿:57年有次同民主人士谈话中,批评了放手发动群众的阻力,有来自党内的,随口举了政治研究室副主任田家英不同意鸣放的例子,其实更本没有这回事。还有田家英对毛泽东身边的江青和周围服务人员的某些事情很看不惯,很厌恶。田家英曾私下说过:他离开中南海时准备向主公提三条意见:一是能治天下,不能治左右;二是不要百年之后有人来议论(斯大林晚年问题);三是听不得批评,别人很难进言。

 性格上的冲突还是次要的,关键是在思想上的分歧。1957年以后田家英对毛泽东日益显露出的‘左’的倾向忧心似焚。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当吾师能掌握与奉行真理时,遵师与重道自然可以“合二而一”。一旦吾师与真理相乖离,毅然舍吾师而从真理,那就是最明智的选择了。田家英就是这样做的。

 

田家英的性格其实是很不适应官场的,书生气十足,甚至有些迂腐。1944年田家英和董边夫妇有了第一个孩子,是个男孩,象许多人一样,在战争岁月里不得不送给老乡。不仅如此还给人家立了一个字据‘永远不要’。解放后,田家英也算是高干了,可夫妻俩一直遵守着诺言,甚至从来没有去寻找过。

 

 田家英也是一个正直刚烈的人,他没有城府,一切喜努形于色。他不会掩饰,不会屈服,也不会忍耐,这就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

 田家英的好友李锐因为在1958年南宁会议中关于三峡问题的辩论中表现出的才华被毛泽东看中,‘你当我秘书,需要这样的秀才’。李锐头脑比较清醒,以水电业务忙推脱,毛泽东也就说‘是兼职的嘛’。尽管如此李锐仍然忧心忡忡,深感前途未卜。李当时的想法是‘觉得自己心直口快,心中藏不住事,恐怕容易惹祸;虽40多了,并不善于处理复杂的环境,尤其没有应付高层人事关系的本事’。这些特点田家英何尝不是如此呢,可是这位‘可爱’的书生却为好友开心的不得了,还想活动李锐任‘专职’。你田家英自己在火山口上还不知道,还要把好朋友往火炕里推呀,幸亏李锐坚决拒绝了,否则李锐能活到今天?

  1959年中国迎来了改变中国命运的庐山会议,田家英在前期的‘神仙会’上对彭总的意见书发表了观点类似的讲话,在私下里又和一些人谈及敏感的‘斯大林晚年问题’,某个中央委员在全体会议上把田家英之言揭发出来,这使他处在极其危险的边缘。李锐说他当时到了面无人色的地步。然而他最终化险为夷。原因我以为有两个,一是李锐极力替他掩盖,当时李锐私下找了组长薄一波,表示‘一切由我承当,决不能再扯宽’。薄一波非常赞同,让他‘先发制人’。于是李锐自动自我揭发,把帽子戴的大大的,把什么事都往自己那揽。还有一个原因嘛就比较微妙了:在主席最亲近身边的几个秘书,对老人家竟有如此看法,有损主席的威信呀;而且某些事追得越醒目,越容易促使某些人深思,其反作用是极其可怕的,这也是某些人不愿看到的。不管怎样,田家英的事追到半途上就被掩盖过去。

 俗话说‘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庐山会议虽说躲过一劫,可是毛泽东对他的信任也降了许多。在中央会议上毛泽东也提及田家英‘田家英一向比较右.........'。当文革来临时田家英是再也躲不过去了。

 1965年冬天特别的寒冷,毛泽东来到了杭州,他的心是火热的,他正在思索着在中国再创一项丰功伟业--发动文革。12月21日他召集田家英,陈伯达,关峰等五个‘秀才’开会。谈着谈着,突然提及了姚文元的那篇《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并一针见血得指出‘<海瑞罢官>的要害是罢官’。。田家英在负责整理纪要时,心怀正气和豪气,谢绝了别人的规劝,删去了这段‘最高指示’,于是他很快被安上了一个足以置之死地的罪名--‘篡改毛主席著作’

 1966年5月16日,文化大革命正式开始。5月17日,文革的第一个受害者邓拓自杀。仅仅6天后,5月23日,第二个紧紧跟着邓拓到那个冥不可知世界的屈死者便是--田家英。

 关于田家英之死有两种说法,自杀和误杀。有关田家英死于汪东兴卫兵之手的说法近几年见于海外报道。大致如下:汪东兴接主席指示找田家英谈话,期间田家英比较激动,把杯子用力朝地一摔,当时气氛激烈,内卫失控,朝田家英开了一枪....。是否如此?还缺乏有力的证据。我本人认为,刚烈的田家英自缢于两排书架之间是符合他本人性格的。

 五月的政治局会议,决定成立四个小组,分别处理彭真,陆定一,杨尚昆,田家英问题。5月22日安子文,王力,戚本禹代表中央向田家英宣布由戚本禹代替其在秘书室的工作,搬出中南海。三人走后,田家英久久地呆座在那里,彻夜未眠,第二天又渡过一个安静的上午。这段时间他到底想了些什么呢?田家英对毛泽东的感情不可谓不深,同时他又能以超凡的眼光,站在未来的高峰俯瞰毛泽东的脚印,他远虑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也远虑‘舆论一律’下的中国重蹈苏联的覆辙。‘不要百年之后,有人议论’,这铮铮之言,是田家英对主席的真切,深沉的关心,爱戴,是掏出了他的赤胆。可惜,毛泽东不是李世民,田家英也注定成不了魏征。当所有希望破灭之时,‘曲生何乐,直死何悲’,田家英以自己的死向正在席卷全国的‘文革’狂澜做了强硬抗争,也标明他和毛泽东的最终决裂。这种决裂是痛苦的,不情意的,同时代价也是沉重的。对毛泽东来说,不幸被田家英言中,死后必定被人‘议论’,对他这个‘伟人’来说,岂不同样可悲的吗?

   田家英离世时,只有四十四岁...........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