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文摘】zt 鸦片战争中的英国火枪与中国弩箭的比较 -- leeuk

共:💬17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万马齐喑究可哀--鸦片战争与危机意识

一篇老文

           -徐滇庆-

      (一)19世纪来自于西方的挑战

  鸦片战争的是非曲直,世间早有定论。中国和西方列强之间的矛盾冲突由国际

贸易开始,转变为英法联军对中国的殖民主义侵略,鸦片战争中满清政府丧权辱国

,签订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卖国条约。在鸦片战争中殖民主义

强盗的炮舰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动摇了满清王朝的统治基础。回顾这段历史,其中

有许多教训值得我们吸取。

  直到15世纪,中国经济在总量上仍然居于世界首位。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

西方各国和中国的贸易逐步发展起来。为了获得贸易上的利润,西方各国就是做梦

也在盼望着进入这个巨大的市场。英国在17世纪初成立了东印度公司,主要业务

就是对华贸易。从1760年到1830年的70年内,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贸易额

由550万两白银上升为2260万两。英国对东方的出口增加了将近12倍。(

1)

  当时,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非常有利的态势。中国主要的出口商品有三项:

茶叶、生丝和土布。在1830年,英国从广州进口了茶叶26万担,生丝800

0担。南京生产的土布无论在质地还是在成本上都比英国曼彻斯特的机制棉布更好

、更便宜。仅此三项出口产品就占了中国出口总量的80%左右。英国进口中国茶

叶,获取了非常高的利润。茶叶贸易每年给东印度公司带来100-150万英镑

的利润,还为英国提供了330万镑的关税。英国商人在生丝贸易中的利润率几乎

是50%。因此,越来越多的英国商人热中于对华贸易。

  到了清朝嘉庆年间,英国的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英国的经济实力

已经明显地超过了中国。为了实现大工业的规模效益,英国迫切需要扩张英国工业

品的市场。可是,中国尚且处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没有几样英国商品能够

在中国市场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与此同时,中国的茶叶和丝绸却在欧美非常畅销

。英国除了向中国支付白银之外,没有其他办法来弥补贸易逆差。英国商人不得不

到处搜集白银,甚至带着大量的墨西哥银元到中国来作生意。在18世纪初,每年

输入中国的白银数量一般在40-59万两,最高达到150万两。(2)

  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殖民主义者不择手段,开始向中国贩毒。1773年

英国殖民政府在印度实行鸦片专卖,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控制了孟加拉等鸦片产地,

大量生产鸦片,专门销售给中国。1783年向中国出口的鸦片有20万两左右。

1814年猛增到250万两。1839年达到2500万两。(3)

  在19世纪初,英国走私到中国的鸦片每箱成本为250元,在广州出卖可得

400-500元。在福建沿海可以卖到2500元。鸦片贸易不仅毒害了中国人

民,还从1804年开始改变了中英两国的贸易态势。英国对华贸易由逆差转为顺

差。东印度公司不再需要从欧洲向中国运送白银,反过来,在1830年从中国流

入英国商人口袋的银元达670万之多。到了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每年从中

国外流的白银将近1000万两。(4)

  清政府认识到了鸦片的危害之后决定禁烟。在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作

为钦差大臣率领地方官吏在虎门将缴获的鸦片全部销毁,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灭了英法各国鸦片奸商的威风。英法殖民强盗贩毒失利,恼羞成怒,决定用大炮轰

开中国的大门。1840年6月,英法侵华远征军到达珠江口,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如果满清朝野在鸦片战争中能够正确分析形势,了解对方的虚实,正确地采取对

策,中国未必会输得那么惨。可是,面对着外来的冲击,满清王朝毫无危机意识,

对世界上的情况几乎一无所知。绝对腐朽加上盲目乐观,终于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一

场前所未有的灾难。

    (二)孤陋寡闻,妄自尊大

  翻开鸦片战争史,中国受尽了西方列强的欺辱,不知道有多少爱国志士为之痛

心叹息。鸦片战争擦亮了许多中国人的眼睛,知道“落后就要挨打”这样一个最简

单的道理。可是,当年在满清政府中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寥寥无几。从上到下,清朝

的王公大臣都犯一个同样的毛病:目空一切,毫无危机意识。长期以来,中国的封

建王朝已经习惯于把自己当作为世界的中心,由于闭关自守,他们对海外发生的事

情毫不关心。18世纪的工业革命使得英、法各国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加。明明在技

术上、军事上、经济上中国都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各国,但是,满清朝廷却孤陋寡

闻,妄自尊大,自我感觉特别良好。

  1793年。英国派了一个有135人的庞大的使团来到北京。担任特使的是

富有外交经验的马嘎尼尔勋爵(Lord Macartney)。为了促使谈判

成功,使团选择在乾隆皇帝80大寿之际,带了价值13000英镑的礼品来到了

北京。为了显示西方的高度文明,这些礼品中包括天文地理仪器,钟表,图册,车

辆、军器、乐器、毯毡、船只模型等。清政府以为英国使团是来给乾隆祝寿“进贡

”的,吩咐沿海各省热情接待,犒劳过境的英国船只。

  英国使团在承德避暑山庄向乾隆呈递了国书之后,提出了六项要求:

(1)请允许英国商船于宁波、舟山、广州、天津等地登岸,经营贸易;

(2)允许英国商人在北京设立洋行,收储买卖货物;

(3)请于舟山附近划一个未经设防的小岛,供英商居住、储货;

(4)许英国商人自由居住在广州等地;

(5)凡英国商品自澳门运往广州者给予减免关税及额外加征之税;

(6)请允许英国商船按照中国所定税率上税,不在税率外另行征收。

  乾隆勃然大怒,断然拒绝。在给英王的复信中,乾隆说:“天朝物产丰盈,无

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尔国王或误听下人之言,任从夷商将货

船驶至浙江、天津地方,欲求上岸交易。天朝法制森严,当立时驱逐出洋。”(5

  乾隆皇帝是清朝鼎盛时期的明君,文治武功都非常出色。当时,清朝确实还相

当强大,英国使节就是生气也没什么办法。不过,乾隆却没有能够抓住这个时机更

多地了解世界发展的潮流。由于拒绝和外界交往,使得中国在科学技术上越来越落

后,在经济上和西方各国之间差距也越来越大。

  嘉庆年间,对外贸易的顺差使得满清朝廷更为骄傲自满。他们不去研究世界上

的变化趋势,反而坐井观天,坚定地相信,中国就是世界的中心,没有中国的茶叶

,英国人一天也活不下去。

  1816年,嘉庆皇帝问广东巡抚孙玉庭,“英国是否富强?”孙玉庭答道:

“彼国大于西洋诸国,因此是强国。至于富么,是由于中国富才富。富不如中国。

”嘉庆问,“何以见得?”孙玉庭说:“英国从中国买进茶叶,然后转手卖给其他

小国,这不说明彼富由于中国富吗?如果我禁止茶叶出洋,则英国会穷得无法活命

。”嘉庆君臣哈哈大笑。(6)一直到鸦片战争之前,道光皇帝还说什么:“天朝

天丰财阜,国课充盈,本不籍各国夷船区区货物以资赋税。”(7)林则徐是中国

近代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他坚决维护中国人民的利益,主张彻底禁止鸦片贸易。

在满清朝廷中,林则徐是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不过,他最初也不了解外国的情况

。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折中说:“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脚

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力,是其强非不可制也。”连林

则徐对西方列强的情况都搞不清楚,更不用说一般的官员和老百姓了。民间传说,

外国兵上岸之后,腿不能打弯,只要用长竹竿打他们的大腿,跌倒了之后就再也爬

不起来了。既然如此,那还用得着害怕他们吗?

  林则徐到了广东之后,马上就知道这些传闻听信不得。他批判“封关禁海”的

顽固派,主张禁烟,但是不反对正常的商业贸易。林则徐非常认真地探索西方的知

识,了解世界局势。从1839年3月到1840年11月,他用了一年多的时间

相继翻译出版了《四洲志》,《华事夷言》,选译了《各国律例》等书。组织人手

把英文版的《中国丛报》(Chinese Repository)翻译成中文

,经过他亲手加工后成为《澳门月报》。他非常重视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组

织翻译了大炮瞄准法,战船图式等资料。和他同时代的学者魏源说:“林则徐自去

年至粤,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又购其新闻纸,具知西人…”(8)连外

国人也不得不叹服林则徐的学习和研究精神,一个外国记者写道:“当林则徐在穿

鼻洋时,他指挥他的秘书、随员和许多聪明的人搜集英国的情报。将英方商业政策

各部门的详情,特别是他所执行的政策可能的后果,如何赔偿鸦片所有的损失,都

一一记录。”(9)后人称赞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放眼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在

充份了解的英法侵略者的行径之后切实地在广东作好了迎战的准备。

  1840年6月,英法联军见广州已经严阵以待,不敢轻举妄动,于是避实就

虚,北上进犯浙江定海。由于清王朝的官吏腐败昏庸,大部份沿海城镇都没有备战

。英法联军攻占了定海之后,继续北上,到达天津白河口。在外国坚船利炮的威胁

下,满清政府为了与英国远征军妥协,于9月28日下旨,将坚决禁烟抗战的林则

徐撤职查办,发配新疆。

  新任的钦差大臣琦善畏敌如虎,一味妥协。他到任之后立即下令撤除了林则徐

和邓廷桢等爱国将领设置的海防工事,惩办抗战官员,并且裁减兵船三分之二。有

人报告说要辑拿汉奸和鸦片烟犯,琦善咆哮说:“你就是汉奸。”有人向他报告敌

情,他说:“我不象林则徐,身为天朝大吏,终日刺探外洋事情。”(10)就是

在这种盲目无知的情况下,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接连打败仗。英法殖民主义者就象吃

人的老虎一样,你刺激它,它要吃人;你不刺激它,它同样要吃人。满清政府的软

弱、退让只会让英法殖民强盗更加嚣张。英法联军得寸进尺,不断挑衅,很快就把

满清军队打得落花流水。最可恨的是,每次打了败仗,昏庸的满清官吏还要报捷。

反正能骗一天算一天。吃了败仗的满清政府很快就从一个极端跳到了另外一个极端

。从看不起洋人变成了畏惧退缩。

  1840年,道光皇帝下旨,向英国宣战。打了两年之后,道光皇帝连吃败仗

,这个时候他才想起来要了解一下对手的情况。他下了一道非常滑稽的圣旨,向臣

下询问几个问题:“英国女王年甫二十二岁,何以推为一国之主?有无匹配?其夫

何名?何处人?在该国现居何职?该国制造鸦片烟卖与中国,其意但欲图财,抑或

另有诡谋?该国地方周围几许?所属国共有若干?其最为强大、不受该国统属者,

共有若干?又英吉利至回疆各国,有无旱路可能?平素有无往来?俄罗斯是否接壤

,有无贸易相通?”居然满朝文武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11)

  其实,道光皇帝的曾祖父康熙皇帝早就从传教士南怀瑾那里得到了当时最精细

的地图“坤舆全图”。在这份地图上可以找到欧洲各国的大致位置。可是,满清皇

帝和王公大臣们根本就不关心这些,对世界形势孤陋寡闻,连帕米尔高原和大西洋

的地理位置都搞不清楚。

  诸葛亮说:“为政之道,务于多闻。”如果探讨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我们可

以列出一个单子来,但是,作为中国军队的最高统帅,满清皇帝居然连这样起码的

地理常识都不知道,怎么能够指挥战局?没有做到知己知彼,怎么能够建立危机意

识?在这样昏庸的官僚体制之下,林则徐、邓廷帧等忠臣良将被打击陷害,朝廷被

一群昏庸无能的官僚所把持,怎么会不失败呢?

    (三)迷信愚昧,顽固不化

  满清政府没有危机意识的另外一个原因是重用了一批昏官,他们在大敌当前之

际由于迷信愚昧而贻误了国家大事。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叶名探(1807-18

59)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在卖国的南京条约签订12年之后,1854年,英、法、美三国公使提出要

求修改条约,企图攫取更多的利益。三国的外交照会交给叶名探之后,他采取了十

分奇特的处理方法:拒不见面,不予答复。

  叶名探并不是一介腐儒,他在担任广东巡抚任内镇压广东天地会起义,心狠手

辣,杀了十余万人。面对外来挑衅时,他总结了前人的经验,认为林则徐、裕谦等

主战,结果被朝廷当作替罪羊,受到严惩。主和的人,被骂为汉奸,卖国贼,身败

名裂。叶名探得出结论“接触越少,麻烦越小”。一方面,他高谈雪国耻,尊国体

,好像比谁都更爱国,另一方面,他根本不屑于了解各国的虚实强弱,拒绝了解世

界格局和变化。他常说,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每当外国来外交照会,他既不

向上奏报,也不认真研究对付,或者略复数语,或者不予答复。

  1856年中美望厦条约十二年满期,按照条约规定需要修改续约。英、法、

美三国公使来到广州,向叶名探发出了要求“修约”的照会。叶名探仍然不理不睬

,拒绝见面。

  三国公使转而向两江总督怡良交涉,并且威胁说,如果怡良不答复的话,他们

将到天津去交涉,否则奏明本国,自行设法办理。怡良知道来者不善,不敢答应,

马上回答说,历来大清国办理外交通商事宜都是由两广总督负责,所以还是找叶名

探去解决吧,把球又踢给了叶名探。叶名探仍然采取老办法,借口公务繁忙,就是

不见。他回信给外国公使说:“天朝臣下无权,但知谨守成约,其重大事件,必须

奏明请旨。”无论外国人说什么,叶名探总是云里来,雾里去,自以为得计。

  叶名探的父辈非常迷信,他自己更是信之如神。叶名探在广州城内修长春观,

供奉吕洞宾和太白金星。一切军机大事都要请神仙来裁决。既然神仙没有发指示,

叶名探自然高枕无忧,若无其事。

  可是,叶名探的鸵鸟战术并没有起作用,英法殖民军仗着船坚炮利,早就按耐

不住了。1855年11月,英国海军发动进攻。他马上抽签问卦,神仙告示他“

必无事,日后尔等自走耳”。于是叶名探下令,不作任何守城的军事准备。“省河

所有之红单船及巡船,可传谕收旗帜,敌船入内,不可放炮还击。”他在校场检阅

跑马射箭时,听到隆隆炮声,下属们惊慌失措,叶名探非常镇静地说,英军不过是

在虚张声势。(12)

  由于叶名探采取不抵抗政策,英国军舰兵不刃血,长驱直入进入珠江内河,到

达广州城西南十三洋行码头。第二天,英舰队沿珠江下驶,进攻凤凰山炮台。清朝

守军奉叶名探的命令,不战而散,大炮全部被摧毁。25日,英国军队侵占了拥有

50门大炮的海珠炮台。珠江内河全部落入英军控制之中。

  27日,英军统领照会叶名探,除了提出要“修约”之外,又增加了新的要求

,要求外国人拥有随时可以进入广州的权力。叶名探继续装聋作哑,不予回答。英

国侵略军在当天下午在城外架炮,集中火力轰击总督府。每十分钟发炮一次。直到

日落为止。叶名探派人见到英国特使巴夏礼,要求停火讲和,巴夏礼提出要和叶名

探谈判,地点可以由叶名探选择,无论是在广州城外或者城内都可以。叶名探恐怕

见面时会遭受侮辱,不敢答应,仍然不予回答,坚决当缩头乌龟。

  英国人办外交,走遍全球还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他们弄不清叶名探葫芦里卖

的是什么药,居然不敢贸然进城。于是,英军在31日起连续不断地向广州城内开

炮,把广州城墙炸开一道两丈多宽的缺口。然后,英军重点轰炸总督府。叶名探坚

决不抵抗,象只老鼠,夹着尾巴,逃到内城巡抚衙门,英国人的炮弹追到巡抚衙门

,炸得叶名探再度仓皇逃走避难。

  11月6日,英国军队三艘军舰沿珠江主航道东进,向位于竹横沙的东定炮台

开炮。炮台守军忍无可忍,开炮还击,在外江的广东内河水师有23艘战船参战,

击中敌舰一艘,击毙英军100多人。当时因为火炮陈旧,弹药不足,在英军猛烈

炮火轰击下,炮台终于失守。10日英军再次攻陷猎德炮台。

  12月12日,英国,法国集中了5600多人的军队,向叶名探发出照会,

要求入城修约。赔偿损失。并限令十日之内答复。如不答复,则“水陆军兵,力攻

省桓”。叶名探收到最后通谍之后,马上焚香,求神问卦,占签说:“过15日便

可以无事。”到了第14天,12月29日,英法联军发起总攻,叶名探仍在总督

衙门寻检文件。僚属请他躲躲,他面不改色,胡言乱语说:“扶占祈签,亦主镇静

。”“只有此一阵,过去则无事。”

  城破,叶名探才换了老百姓的服装,急忙逃走,结果被英法联军抓了起来。广

州城沦陷之后,有人写诗讥讽道:“不战不和不守,不谈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

臣抱负,占之所先,今之罕有。”

  叶名探先被押送到香港,然后再被送往英属印度的加尔各答。在被押期间,叶

名探自称“海上苏武”,吟诗作画。据清末窦镇“师竹庐随笔”中记载,在加尔各

答,英国人叫叶名探穿上官服,红顶花翎,外用玻璃罩,展览示众,沿途敛钱。最

后,叶名探病死在孟加拉。堂堂大清的一品总督,让外国人当猴子耍,实在是斯文

扫地。叶名探在兵临城下的时候,毫无危机意识,靠占卦问仙来决定军国大事,简

直荒唐透顶。在他算卦的时候,大概怎么样也没有算出来他自己的下场。

    (四)公使驻京与叩拜礼仪的争论

  外交是一门妥协的艺术。该争的要争,该让的要让。特别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

下,更应当仔细研究如何才能谋求对自己最有利的结局。如果在无关紧要的地方斤

斤计较,在关键的地方反而昏头昏脑,丧失原则,这样办外交必然会因小而失大。

  满清王朝办理外交,该争的不争,没有必要争的,却纠缠不休。英法殖民强盗

早就没安好心,他们的最终目的就是侵略中国,妄图把中国变成西方列强的殖民地

。和这些强盗打交道,就应当针锋相对,在政治上争主权、在经济上争利益。可是

,满清朝廷和西方列强争的既不是国家主权,也不是海关利益,却是一个最没有价

值的题目:让不让外国在北京设立大使馆。

  英法侵略者们到了中国之后很快就发现,他们送的许多交涉信函,半路就被满

清官吏给扣押了。广州之战后,他们更加相信,根本就没有办法和叶名探这样的昏

庸官僚办理外交。为了提高办事效率,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北京设立大使馆,派驻公

使,直接和满清朝廷打交道。美国公使伯加说:“从遥远的地方无法驾驭中国政府

。只有到了它的身边,它就会变得驯服多了。”英国公使额尔金说:“如果没有公

使驻京一项,《天津条约》是一文不值的。”(13)

  广州失陷之后,英法联军俘虏了叶名探,但是还没有解决问题。沙俄公使普提

亚廷向英国公使额尔金建议说,对付清朝政府的最好的办法是直接向北京施加压力

。而使这种压力生效的最好手段是将军舰开到天津的白河口。于是,英法联军决定

乘势北上,他们正式向清政府提交了外交照会,在原来的要求之外又加上一条,要

求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这下子可捅了满清王朝的马蜂窝。

  世界各国都在对方首都互设大使馆,派驻大使,这是国际关系中的惯例。在我

们今天看来是很正常的事情。有的时候,为了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除了大使之外

还要设立两国元首之间直接联系的热线。可是,腐朽的满清王朝却认为,这可是坏

了祖宗的章法,万万使不得。

  1858年4月,英、法、美、俄四国公使,分率英舰十余艘,法舰6艘,美

舰3艘,俄舰1艘,联军北上。陆续来到天津附近的渤海湾。4月24日四国向满

清政府提出照会,限令六天,要清政府派出全权代表前来谈判。咸丰皇帝见势头不

妙,派侍郎崇纶为代表到白河口会谈。

  英法联军拒绝与崇纶谈判。理由是他的官衔太低。说了不算。清政府无奈,只

好再派直隶总督谭廷襄为钦差大臣,前往大沽口谈判。谭廷襄到大沽之后,马上摆

设盛宴招待入侵的强盗。英国公使拒不赴宴,派了一各翻译前往。英国翻译气焰嚣

张,直接了当地问谭廷襄:“总督能否自做主张,能办理两国事务吗?”谭廷襄说

:“总督皆能做主,皆可代表。”英国翻译咄咄逼人:“我方公使为全权大臣,可

以便宜行事,阁下是否具有相同的全权?”谭廷襄答:“两国制度不同,必需请旨

办理。”英国翻译说,清政府的代表必须领到便宜行事的全权,英国公使才能来面

议。双方约定五日之后听信。临行时,英国翻译威胁说:“届时不至,后果自负。

”随后,英国特使额尔金于5月1日正式照会清政府,要求在六天之内发给谭廷襄

全权证书,否则不再与清政府谈判。不出所料,清朝廷马上拒绝了这个要求。理由

是中国向来无此官衔,何尝可以便宜行事?英法要求直接进京谈判,清政府再度拒

绝。于是,谈判尚未进行就宣告破产。

  5月19日,英、法、美等国战舰36艘聚集于大沽口外,“联络并泊,鸣鼓

悬旗”,摆开了进攻的阵势。由于谭廷襄没有奉到作战抵抗的圣旨,没有做任何作

战准备。20日上午8时,额尔金照会谭廷襄,要求准许四国公使前往天津。英国

司令将最后通牒交给清军大沽炮台的守军,限两小时内撤除守军,交出炮台,否则

武力解决。清朝官员一如既往,没有回答。时间一到,英军开始猛烈炮轰大沽口。

炮台守军被迫还击。正在激战中,谭廷襄等朝廷命官乘轿逃跑,严重削弱了前线官

兵的士气。正当守军在劣势的火力下拼死抵抗的时候,后路清军非但不予增援,反

而惊慌失措,纷纷溃逃。各炮台相继陷落。

  26日,英法联军在没有遭遇阻击的情况下开到天津城下。谭廷襄借口“天津

郡城残破,内无一日之水,又无隔宿之粮。”自动放弃天津,逃跑了。30日,额

尔金通知清政府,“另派可以主持谈判的头品大臣,迅速前来,否则仍欲进京,并

即攻击郡城。两日之内,听候回信。”清政府不得不答应,但是死要面子,命大学

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钠驰赴天津。“查办事件”。英法得知桂良来津是查办事件

,很不满意,马上照会清政府,声称如果钦差大臣没有便宜行事的权力,英法联军

仍需进京。

  清政府在压力下,不得不再度退让。满清朝廷下谕,要求桂良等人“择其可允

之者允之,不可允者拒之,若必事事皆准,何用大臣会议耶?”允许桂良和花沙钠

“便宜行事,从权办理”。桂良夹在洋人和朝廷中间,拼命想和稀泥,保全自己。

6月14日,桂良将英方提出的条件整理出来,报告北京。

  满清朝廷立即就外国设立大使馆展开了激烈的争辩。吏部尚书周祖培,宗人府

丞钱宝青,内阁侍读学士段晴川,翰林侍讲许彭寿等一大批官员纷纷上书,坚决反

对让外国公使驻节京城。他们说:“市井闲谈,士大夫清议,无不以夷人驻京为宗

社安危所系而揣揣不安。”“如果外国使节久驻京师,则凡有举动,纤细毕知,既

速且详,动为所制。”“京师首善之区,若遭蛊诱,则衣冠礼乐之族,成何体统?

”“此千古未有之奇闻。”“从来外夷臣服中国,入修朝贡,皆事毕即返,不许久

留,所以严中外之大防也。”“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况辇毂之下,岂可容豺

狼群聚,能保其无意外之变乎?”(14)

  按照这些满清大员的见解,好像让外国大使驻在北京,就没有办法保守国家机

密了。好像外国人似乎只有派大使进驻北京才能搜集中国的情报。好像一旦允许设

立外国使馆,北京这个首善之区的道德风尚就会被腐蚀,以至于礼乐崩坏,不可收

拾。这些王公大臣简直是狗屁不通,自欺欺人。看到这些荒唐的议论,除了为这些

清朝大官们的昏庸感到吃惊之外,我们还能有什么想法呢?

  在朝廷官员一致的反对之下,清政府指示桂良,公使驻京一事碍难应允,应加

以拒绝。只同意“有事进京”,并且需要“改中国衣冠,听中国约束”。桂良等将

谕旨转致英法联军,无论他如何解释,英法联军都不能接受。6月22日,英法联

军再次要求公使驻京,“谈判若再无定说,唯有带兵北上。”战争一触即发,清廷

在军机大臣会议上举棋不定,拿不出个主意来。6月25日,英国方面向桂良递交

了自己草拟的条约,即后来臭名昭著的卖国“天津条约”56款。并且声称“无可

商量,即一字亦不令更易”。

  6月28日,桂良上奏,提出五个不可战的理由,在公使驻京问题上,桂良的

解释是“夷人之欲驻京,一欲夸耀外国,一欲就近奏事,并非有深谋诡计于其间。

且数十人深入重地,不难管制。”在英法联军的武力威迫之下,满清政府不得不签

署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签字之后,清朝廷还想再加点约束条件,例如,公

使可以赴京,但是随员不得超过26人。只准暂住若干时间,一切跪拜礼节悉遵清

朝制度,不得携带家属,必需更改清朝衣冠等等。可是,争这些支节有什么用呢?

(15)

  咸丰皇帝咽不下这口气,力图改变天津条约的内容。英法军舰刚刚离开大沽口

,咸丰皇帝马上就召集僧格林沁到北京。他自作聪明,提出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

准备全部豁免外国商品进口关税,作为交换条件,希望外国使节不要驻京。按照咸

丰的看法,宁肯牺牲掉所有的关税,也不能让外国人到北京来常驻。否则,让这些

“化外群番”长驻京城,和真龙天子平起平坐,岂不有损皇帝的尊严?

  为什么满清朝廷这么害怕外国大使进京?其中关键之一是拜见皇帝时的礼仪问

题。其实,为了这个礼仪问题已经争了许多年了。在乾隆年间,英国第一次来中国

出访的时候就出现了矛盾。按照中国规矩,见皇帝要“三跪九拜”。可是英国人从

来没这个礼节,他们认为这是对人格的侮辱。特别是作为英国国使来到中国,磕头

下跪,有失国体。因此,英国公使坚决拒绝。最后,双方妥协,特许以单膝下跪的

见英皇礼仪晋见。

  在清嘉庆年间,1816年8月,以英王侍从官阿美士德(Lord Amh

erst)为特使,英国派 出了有600人的使团来到北京。嘉庆皇帝认为,外

国使臣来进贡,自然应当按照中国传统规矩,先学会了“三跪九拜”再行晋见。阿

美士德则坚持按照前例以跪一膝礼相见。清朝官员耍弄小聪明,连夜把英国使团从

天津带到北京,打算乘英使极端疲劳之际,拥其入宫,仓促行礼。没想到,刚到圆

明园门口,阿美士德识破诡计,拒绝进入。这时,满清文武官员已经穿戴整齐,集

合在大殿之上,嘉庆皇帝本人也就要出场了。接待官员狼狈不堪,谎称阿美士德突

然得了急病,不能朝见皇上。嘉庆命副使上殿朝见,英国副使也拒绝上殿。礼仪争

执再也瞒不住了。嘉庆皇帝龙颜大怒,责令即日遣送英国使团回国。从此,满清皇

帝就特别害怕提起接见外国使臣的事情。作为真命天子,放弃君臣之间的礼仪岂不

是“礼崩乐坏”,乱了规矩?

    (五)昏庸无能,一败涂地

  在对外谈判中,满清朝廷养的一群昏庸无能的笨蛋,该争取的没有力争,并没

有多大用处的,反而拼命去争。可是,洋人根本就不买账,他们坚持“条约以外的

事情都好商量,条约之内的,万不能动。”

  1858年,清政府开始备战,僧格林沁在天津双港扎营10座,修建炮台1

3座。英、法两国对清廷的部署一清二楚,立即从欧洲增兵远东。法国公使格罗说

:“中国皇帝是在枪炮威胁下接受这些条件的,其中有些条件对他本人和他的庞大

的帝国都是屈辱的,致命的。这些条件只有在暴力下才能实现。”

  1859年6月,英法联军目中无人,自以为准备就绪,主动挑起战火,进攻

大沽口。在激战中清军毙伤英军464名,法军14名,击沉敌舰4艘。英法联军

狼狈退回南方。在取胜的形势下,腐朽的满清政府幻想以胜求和,“阳剿而阴抚”

  1860年2月,英法两国政府任命额尔金、格罗为全权专使,英国出兵18

000人,法国出兵7000人,组成新的侵华联军,气势汹汹扑向天津而来。当

时,在天津、塘沽一线的清朝军队有10万以上。清军人数虽多,但武器装备远远

不如英法联军。在满清朝廷的错误指挥下,举措不定,士气不振。7月底,英法军

舰再度在大沽口集结。8月1日英法联军登陆。8月21日,英法联军猛攻大沽炮

台。炮台守军在直隶提督乐善的率领下,奋勇还击,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乐善阵

亡,大沽炮台失陷。8月24日,天津陷落,英法联军逼近通州,逼迫清王朝谈判

  在通州谈判时,满清王朝已经在军事上处于十分不利的态势,但是仍然在无关

重要的枝节上纠缠不休。9月1日深夜,怡亲王载恒在通州东岳庙设宴招待英国使

节巴夏礼等40人。巴夏礼出示照会,要求当面向咸丰呈交国书。载恒说:“按中

国礼制,见皇上必须跪拜。”巴夏礼回答:“我非中国之臣,怎么能够跪拜呢?”

清朝大臣异想天开,居然提出一个办法,让英使站得远远的,不为皇上看见,或许

可以。巴夏礼拒绝说:“我奉命出使,与中国君主应当平等,必须面呈条约。”争

到半夜三更,毫无结论,会谈中断。清廷接到载恒的报告后指示说:“英人忽生枝

节,实属可恶。该夷面呈国书御览一事,必须按照中国礼节,跪拜如仪,方可允许

。”

  第二天上午,巴夏礼再次重复面呈国书的要求,并且提出要求僧格林沁的清军

撤退。最后,巴夏礼傲慢地说:“不允许当面递交国书就是意味着中国不愿意和好

。”说完,不待载恒解释,就扬长而去。

  载恒作为大清王爷,何曾受过这样的羞辱,马上命令僧格林沁把巴夏礼抓起来

。总共扣押了英国使节团26人,法国使节团13人。载恒立即上书朝廷说:“巴

夏礼熟悉中国,善能用兵,各国均听其指使。现已就擒,夷兵必定自乱,乘此剿办

,必操胜券。”在中国内战中把使节当作人质扣押起来也许会起到一些作用,但是

,在国际交往中,扣押并杀害使节实在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在电影“火烧圆明

园”中有这样的一组镜头,僧格林沁把英国特使巴夏礼拎起来,一个“背飞”,把

英国鬼子摔了个四脚朝天。观众看到这个镜头,无不拍手称快。可是,在现实中,

如果无缘无故违反国际外交准则的话,是要付出非常沉重的代价的。

  英法联军接到消息之后,立即全线出击。仗着先进的武器,像打活靶子一样把

僧格林沁的蒙古马队杀得血流成河,溃不成军。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清王

朝的声威一遇到不列颠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受到了致命的

打击。”(16)9月下旬,英法联军攻进北京。10月16日,在抢劫了十余天

后,一把火烧掉了圆明园。鸦片战争使清政府花费了大约7000万两白银,向英

法联军支付赔款2100万元,再加上英法强盗勒索的现银、赎城费等总计120

00万两。从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和西方各国的差距越来越大,听任帝国主义的侵

略和宰割。中国面临亡国的危险。

  满清王朝为了“三跪九拜”的礼仪争了好多年,毫无结果,赔了夫人又折兵。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纷纷在北京设立大使馆。东交民巷成了著名的使馆

区。各国外交人员经常晋见满清皇上,再也没有哪个官员敢提什么“三跪九拜”。

当初好像是至关紧要的争论焦点,最终变成了历史的笑料。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六)历史的教训

  在鸦片战争之前,虽然西方在科学技术上比中国强,但是就综合国力而言,中

国和西方各国的差距并不十分悬殊。从道义上来讲,鸦片战争是殖民主义侵略战争

,贩卖毒品是不齿于文明的罪行。从战术上来讲,这场战争是在中国土地上进行的

,侵略者劳师远征,补给困难。从民心来讲,广大的中国民众抗击侵略,民气正旺

,人心可用。广东三元里民众自愿组织平英团,给予侵略者迎头痛击,就是明证。

更何况中国人当中还有许多象林则徐、邓廷帧、关天培这样的民族英雄。无论从哪

个角度来讲,中国都不应该输,至少不应当败得这么惨。可是,历史是无情的。鸦

片战争并不是仅仅败在几个卖国贼身上,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腐败的满清王朝

根本就没有危机意识。马克思指出:“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等幅员广大的

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于世界联系的体系之外而孤立无

依。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这样一

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17)

  有个英国人叫奇廷,他在谈到鸦片战争的时候写道:“象中国这样一个民族是

在孤芳自赏、愤世疾俗、目空一切的幻想中养育而成的。他们把文明、资源、勇气

、艺术及军事上远胜过自己的其他民族都当作劣等人对待,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

反常。”奇廷的话充满了内在的矛盾。他反对满清王朝对西方国家的种族歧视,而

自己又陷入种族歧视的泥淖之中。奇廷认为西方各国要比中国强,因此,如果中国

人看不起西方人,他觉得是不可理解的反常。乌鸦落在猪背上,自己不知道自己黑

  如果说奇廷的话还有些正确的成份的话,那是他指出了满清王朝的达官显贵们

一直生活在孤芳自赏、愤世疾俗、目空一切的幻想中,由于对外部世界缺乏了解而

严重缺乏危机意识。在有关鸦片战争的文献中,满清朝廷从上到下,都轻蔑地称呼

外国人为“外夷”。在鸦片战争之前,目空一切,似乎天朝大国是世界的中心,没

有中国的茶叶,西方各国就混不下去了。当出现与西方的矛盾冲突时,又简单轻率

地决定关起大门了事。当西方的炮舰已经开到大门口的时候,居然还拒绝了解西方

,甚至重用象叶名探这样的人,用迷信占卦来指挥战局。让这样的一群昏官来管理

国家大事,岂有不打败仗的道理?

  清末大诗人龚自珍写道:“九州生气持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

擞,不拘一格降人才。”(18)满清朝廷的封建专制压抑了志士仁人的呼声,造

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满清朝廷上阿谀奉承,歌功颂德成风。其结果使得朝野上下

严重缺乏危机意识,最后,导致鸦片战争的惨败,中华民族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民族

危机。

  “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19)中国很快就要加入WTO了。

中国正面对着另外一种来自于西方的挑战。和西方的金融业相比,我们在金融领域

内的差距相当大。一旦加入WTO之后,肯定会在金融领域内遭遇来自于西方的强

烈的冲击。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金融市场,就好比是又一支“八国联军”。我们有

没有作好相应的准备?在中国即将加入WTO的关键时刻,我们的主管部门有没有

足够的危机意识?我们的决策机制是否科学?是否健全?是否有足够的渠道了解外

国的政治、经济、金融决策程序?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员是否真正了解国际局势和变

化动态?据报导,有些共产党高级干部居然迷信占卦算命。也许在负责处理对外贸

易和金融的官员中尚且不至于有象叶名探那样的人物,可是,有没有人采取叶名探

那样的办事逻辑:无视中国加入WTO之后可能遭遇的危机,不战不和不谈,拿国

家的命运视同儿戏?回顾鸦片战争的教训,但愿这些问题能够引起人们的深思。

注解:

1 蔡美彪,《中国通史》第10卷,第419页,人民出版社。

2 参见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第21页。

3 蔡美彪,《中国通史》第10卷,第424页,人民出版社。

4 蔡美彪,《中国通史》第10卷,第426页,人民出版社。

5 参见清史,《高宗实录》卷1435。

6 徐庆全,《出卖中国,不平等条约签订秘史》,第59页,光明日报出版社。

7 参见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10卷,第412页。

8 参见魏源,《圣武记》,第10卷。

9 参见《鸦片战争》第5卷,第36页。

10 参见《筹办夷务始末》,第1卷,第387页。

11 参见《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4卷,第1776-1777页。

12 参见徐庆全,《出卖中国,不平等条约签订秘史》,第83页,光明日报出

版社。

13 徐庆全,“出卖中国--不平等条约签订秘史”,第96页,光明日报出版

社。

14 徐庆全,“出卖中国--不平等条约签订秘史”,第92页,光明日报出版

社。

15 参见陈振江,“简明中国近代史”,第95页,天津人民出版社。

16 参见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页,人民出版社。

1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6页,人民出版社。

18 参见《龚自珍全集》,第521页。

19 参见《吕氏春秋》,第24篇。

北京大学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加拿大 西安大略大学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