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婚姻的坚贞还是爱情的坚定?(专供批判的旧文) -- 唐一介

共:💬8 🌺2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呵呵,也是读书人啊

当时甚至上纲上线到了对中国文化整体批判的地步。其中一种很流行的观点就是认为中国文化中缺乏宗教的拯救性,因此也就缺乏悲剧性。

我对这种说法也相当着迷过。但是却因为不同的原因而放弃了。我认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里面,普遍的缺乏悲剧性,完全是因为我们的民族性所决定的。

一开始,我习惯性的把悲剧性与民族的素质直接联系到了一起。后来才发现这种肤浅的联系是多么的可笑。不同的人对待挫折苦难有着不同的态度一样,有的人,恨不得能够把所有自己经受的苦难写在自己的脸上,有的人,却只是淡淡的说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用悲剧或者喜剧的方式来表现生活,也是不同的民族性的选择。我发现,我们的文化和民族传统,都使得我们更加欣赏后者,而不是前者。如果一定要把素质问题给牵扯进去的话,我们往往会说,前者是太肤浅,没有什么生活经历的表现。当然,这在西方的传统媒体听来,又是不可思议的。

但是这并不表明我们就缺乏悲剧性的素质。经典性的悲剧作品,我们并不是没有。爱情方面的,大家都知道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但是我们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也丝毫不逊色。至于反映社会黑暗的《窦娥冤》,就深刻性而言,我还没有看到哪一个西方的戏剧或者文学作品,能够与之比肩。但是,我们往往喜欢用一个更加理想化的,经过特意的掩饰的类似喜剧或者大团圆的形式来表现出来。

而这种理性化的模式,并不仅仅是因为对于观众、读者,或者对于所谓的市井粗俗喜好的一个迎合。而是确切地反映出了我们长久以来的对于生命和生活的民族性认识和希望。而这,与我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无关联。

作为古老东方哲学标志的轮回,早在亚里士多德时代,就已经早早存在,并且往西传到了希腊。但是,这种观念,并没有对于西方的哲学体系造成什么根本性的改变。以世界毁灭和灵魂不灭但是要经过最终审判为主体的思想,才是西方哲学的生命存在的主流。

而这个不同,直接造就了,我们对于人生的看法的区别。东方人认为,我们的每一次生命,(因为有轮回),都只是漫长的旅途中的一站地。即使有缺憾,也可以在以后的漫长的旅途中,进行弥补和改正。所以,即使在这一世受到了非人的待遇,所有的公正会在后世被重新执行回来。那么,以一个历经沧桑的态度看待这些挫折与悲剧,那么这些就是微不足道的。那么,再去着重的去强调,这些,就有些滑稽和无聊。

而西方认为,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在这一世中,所受到的,就已经注定不会再在以后弥补或者改变了。那么人生就是充满了喜悲的。或者说,就是喜和悲。所以,西方戏剧最早的两个形式,就是喜剧与悲剧。

我依然要承认,作为西方文学作品的主流的,小说与戏剧,和在中国古代的小说和戏剧的主要读者和观众是不同的。西方的小说的读者,主要是中下层的统治阶级,因为真正的下层人民,是不认识字的。(即使在印刷术再发明之后的几百年中,依然是如此)。而戏剧,则有可能范围更加广一点,包括了绝大多数的统治阶级,和部分的下层民众。而我们的小说和戏剧的观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最最基层的草根阶级。这都是曾经被统治者斥为低俗存在的。

就读者和观众而言,身处最底层的中国民众,对于悲剧的认识,跟西方的读者和观众,有着很大的不同。因为天天生活在一个苦难中的人,很难发现一个人为编造出来的悲剧,会有什么吸引力。而处于苦难和幸福边缘的观众,则会深深的被打动。这也是为什么悲剧会在西方大行其道的原因吧?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