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新闻人与地震的距离 -- 梦秋
每篇必花!
胡笳兄分析了第三种灾难性新闻报道的方式,即CCTV和CNN以外,还存在着一种精英的报道方式:在高傲当中显示自己的怜悯。
我在这儿用我自己的观点和立场给胡笳兄的帖子做一点补充。
我们应该将CCTV和CNN定义为中国和西方媒体的新闻报道主流方式。狭义的CCTV和CNN仅仅是电视媒体。在这里,我们讨论的是广义的媒体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才能接受在灾难性新闻报道当中,我们应该采用CCTV模式的这种说法。
即使如此,对于灾难性新闻报道,我们还需要对之进行分类。我们可以将灾难性新闻分为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需要指出这一点:只有在灾难性新闻属于国内新闻范畴的时候,我们才能够全面采用CCTV模式,即英雄主义的报道。这一点中外应该皆无例外。
但是,即使灾难性新闻属于国内新闻的时候,也必须根据实际的情况考虑是采用CCTV还是CNN模式。这一点在美国表现得尤其明显。在911事件发生的初期,应该说大部分媒体紧跟政府,采取的是典型的CCTV模式。在2005年Katrina飓风袭击之际,因为天灾当中带有很大的人祸因素。虽然我不敢肯定美国媒体一定会采用CNN模式,在戏剧性的冲突当中寻找批判的力量,但是我敢说,在这次灾难当中,即使用放大镜仔细寻找,也找不出几个符合CCTV要求的英雄人物。
对于国外灾难性新闻的报道,正牌的CCTV和新华社尚未形成一种具体的报道模式,而是根据国家的意识形态和地缘因素摇摆不定。2001年的911,虽然尽量淡化了国家之间的对立色彩,但是对于如此重大事件,CCTV的惫懒疏怠,除了表明它的员工素质之外,也突出了它作为官媒的官僚特色。对于2004年海啸和2005年Katrina飓风的情况,因为我在国外,所以不了解具体的报道情况。不过从2008年缅甸风灾来看,仍然带有一定的漠视。
CNN模式基本上可以适用于西方国家报道非西方国家灾难性新闻。戏剧性、冲突和批判就是它们的报道核心,这一点我没有异议。
至于精英式的报道,很高兴地说,在国内目前流毒不广。即使《南方周末》一流的媒体都得小心处理。只有那些可以精雕细琢的小众杂志才能够使用,例如《生活》杂志。主文所说的周雅婷的文章,刊登在我所在的杂志,不过基本上已经被编辑改得面目全非了。编辑们在商讨是否要上她的文章时,考虑到了两个因素,首先,周文不符合我们杂志风格(这不是说我们杂志就是那种格调高雅的东东)。其次,周文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有网友议论说,这篇文章刊登在博客当中没有问题,作为新闻报道则过于主观。当然,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她的文章容易引来某部门的剪刀。在我看见上面所链接的原文之前,我看到的是另外一个媒体发给我们的周文编辑稿,里面的敏感部分,即我在主文当中所引用的一部分内容已经被删除。所以当我从豆瓣当中看到没有删节的全文时,我自己都感到非常吃惊。在我们决定是否采用周文的时候,曾经有其他媒体的朋友善意地提醒我们:最好不要用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可以算是许知远推荐过来的。我们不能不用。
后来从其余的《生活》杂志那儿看到了其余现场记者的文章,或多或少已经有主流媒体的影子在里面。这个时候,只有南都报社的社论大发狂言,背离CCTV模式,让长平之流的人来评论地震和新闻自由的关系。
不过,即使CCTV模式本身也不能持久,因为英雄主义的热情不能够一直燃烧下去。这是我对胡笳兄的观点进一步引申后的看法。英雄主义报道是必要的,在短时间内凝聚社会力量,形成合力与共识,这一点上我和胡笳兄没有异议。但是,在灾难进入深度和广度的讨论时,英雄主义模式应该淡出,但不是退出主流的新闻报道,让位于批判性的认识。
正如911之后,美国媒体需要反思自己在这一周的表现一样,中国媒体也需要进行一些批判性的认识。这种认识指向两个方面:首先是灾难本身。需要反思在不可避免的灾难发生前后,当局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将灾难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当局在预防和救助措施上的成功与教训。我想,这个方面的内容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有争议的话题,甚至引发批评性的报道。但是如果反思能够使人达成共识,哪怕是部分的共识,也是媒体的成功。其次需要对媒体在灾难性新闻中表现进行认识,以期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水平和表现手法。这点尤其值得CCTV(这里指央视)等官方媒体注意。他们必须这么做,才能够摆脱固定僵化的模式。对于央视的记者,其实有些人的素质相当高,我个人比较赞许李小萌和张羽。这两个记者的作风不温不火,有很强的亲和力,也特别善于寻找有价值的内容。至于白岩松和水均益,不客气地说,他们正在从CCTV模式向精英模式蜕化。而且央视等媒体整体表现出了这种迹象。不是记者们愚蠢地选择了精英模式,而是央视的官僚习惯使然。这次的抗震救灾,可以看见央视试图摆脱官僚的惯性,寻找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但是这种进步在短时间之内难以发生质变。绝望一点说,我个人怀疑这种质变是否可能发生。在我心中,早已经默许新闻联播的存在了。只要还有得选择,新闻联播就是存在一千年我也认为是合乎天理的。
说一下最近发生的《旅游新报》的事情。这份媒体的编辑人员缺乏明显的政治敏感性,居然敢在封面上使用女模特与废墟叠加的照片,然后使用大标题“汶川地震”,结果被立刻停业整顿,一批主要编辑人员被撤职。在我们的编辑部里,《旅游新报》的封面和处罚通知复印件已经被贴在公告栏上,以时刻提醒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放松“阶级斗争”这根弦。晚上,我们同事之间讨论这件事情的时候,都觉得这个媒体太二虎。根据它的出版周期,女模特在废墟上的拍照可能发生在地震前。编辑们为了应付突如其来的地震,在封面上注明了“汶川地震”,结果画蛇添足,把照片内容和地震联系起来了。不过,还是同情我的同行一把。
最后建议大家看一看5月26日出版的《三联生活周刊》。我不是这个杂志的人,所以算不上做广告。从他们对于地震的报道来看,既符合了主流的CCTV模式,也照顾到了悲情。虽然也带有那么一点知识分子的高傲,但是掩饰得很好。我想,他们的这次报道可谓开创了共和国灾难性新闻报道的里程碑。但愿我这个说法不过分,从他们已经刊登在博客里的文章来看,我们的平面媒体,有着很大的进步。
这里就是他们的文章:
http://blog.sina.com.cn/lifeweek/
《三联生活周刊》前往灾区的记者当中,有个别和我认识的。此人一回到北京,立刻和我在msn上聊开了。从他的言辞当中,透露出一股掩盖不住的骄傲,看得出他对这次的报道相当满意。这是最典型的老记者风格。据我的了解,《生活》杂志的记者有些主动提出要到灾区采访,被否决之后毅然抗命前往成都并深入灾区,其中一个在灾区停留时间长达8天。虽然我对《生活》杂志颇有微词,但是对于这些记者的敬业以及卓有成效的工作,表示由衷的敬意!
PS:今天电话采访了灾区的志愿者,大致觉得灾区的灾民安置工作进行得不错。但是官僚作风还是存在。为了给6月份奥运火炬传递做准备,大批的帐篷积压在成都无法分发达一天之久,谁知道奥运火炬到成都的日子又从6月调整到了8月!不过灾区的志愿者们精神状态不错,对于成都人的团结和友爱精神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祝福灾区的人民们!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2 层
🙂这种类型的表述 9 颜子 字224 2008-05-22 13:22:02
🙂这个难怪,跟西方的社会和文化结构有关 1 夜月空山 字84 2008-05-23 13:23:38
🙂花胡笳兄 1 荷子 字300 2008-05-22 13:01:23
🙂抛砖引玉,引出胡笳兄的好帖
🙂先生大作,胡笳只是续貂而已 19 梦里胡笳 字2171 2008-05-22 11:33:39
🙂花,说的太精辟了 3 新长城 字265 2008-05-22 09: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