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从30年来我家的几次盖房说起(共有7段) -- 大懒虫1号
我没经济学方面的专业修养,所以,这里说的全部是纯粹个人感受。
大致介绍:我家所在的村是我们区现有的400多个行政村之一,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综合实力,根据我的感受和比较,应该毋庸置疑地排在300名以外,尽管它号称是什么廉政村(是25个之一,结合事实,令我震惊不已!)小康村文明村等若干称号。尤其是自从90年代初期拆乡并镇后把镇政府挪到他处开始,我们这个在本地区历史算是悠久的小城,日渐变成村落而衰落至今了。而我所在的区,全部人口70多万(我这样的早就被排除在外了),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文化高的都在汇集在上海北京杭州这样的地方去了),其经济综合实力,根据近年来官方网站上公布的数字,在全国的排名十分靠前,前面得令人无法信以为真。具体不说了,不过站在10名外(那也太强了是不是!)。但是也不能说这是爆发户,毕竟从远古时代以来,本区域的经济水平向来就高,归功于本地百姓千万年以来的勤劳和智慧,还有无与伦比的吃苦耐劳无论发生什么都勤恳干活的精神和行动。
80年代处于经济复苏期,政策逐步放开,先富裕起来一部分人,那时候很多乡镇企业产生,有一些是政府起建的集体企业,也有一些是胆子大的人们建的私人企业但是跟地方政府部分都有紧密联系,技术含量都不高,简单加工,主要是供应给本地或者附近省市的需求。比如我爷爷80年或81年开始办起了食品加工性质的炒货厂,当时属于很有创新精神的,效益相当好,到80年代末,很多同类厂家效仿产生,包括我的一些亲戚在我爷爷的默许下另设厂家。还有很多跟建筑材料有关的厂也雨后春笋地纷纷成立。还有其他各种跟人民生活内容相关联的厂家。那时候,我们的父母都很忙,每天都加班加点,没日没夜地工作,根本没有休息日。同时还兼顾农田,家家都有几亩地,一年两季的水稻是必须要种植的,而且是最原始的收种方式 ,稻谷的3种功能,一是交税收,二是自己吃,三是卖掉一些。勤快的还种点蔬菜,那时候还每家都有几分山地,用于种植花生土豆之类的作物,以自家吃为主。同时一般家里都还养点猪啊鸡啊鸭啊鹅啊的,那时候那些家畜都能大摇大摆地在路上走,没有圈养要求,90年代中期后不可散养了。在我们村,年轻力壮的我们的父母们,都既是农民,也是工人。辛苦勤奋地创造了很多财富。大家也都盖了新楼房。我读过的小学和初中,新楼都是在那个时候建立。小学初中最早的校舍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爷爷他们负责建筑的,一直很牢固,有个小礼堂现在还没拆除。新楼是当时我们村在香港发达了的本家回报家乡投的资,当时第一笔投资就是30万,感觉好大的数字,在80年代中期。后来又投了一笔又盖了一个新楼。
整个80年代,感觉是很富足的。
然后到了90年代。情况就发生了变化。首先是我第一次离开我们村及其周围10公里内的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小环境,来到了汇集我们全区各地的高中。有了比较。适应来自各地的不同口音的环境后,我第一个感觉是,我的同学们太富裕了,每到周末,校门外都停满了来接送的私家豪华轿车(92-95年间)。虽然根本不缺基本用度,但跟他们相比,我好像来自贫困地区,有一次学校的20元贫困补助竟然发给了我,每学期给每个班发一个名额,每个名额20元,当时我羞得立即把钱给班主任当班费了,毕竟,20元也太少了(当时学校期末考试成绩年级第一名奖金2000元),当时我花费的饭钱是每个月100元,零用钱另算。那时候,通货膨胀得厉害,有段时间饭票一个星期涨2次,有先见之明的同学就一口气买个100斤。我们有的同学的村村干部用金子发年终奖金,真正是奖金了,不过那个村在我们区是名列前茅地富裕了。接着这个情况到了大学才得到了感觉平衡,我这个在高中算穷人的人,到了大学,跟来自全国各地的城市农村的同学们一比,竟然算富婆了(当时在大学里生活费如果300元一月,过得很小康了。我这翻倍的,富婆。2001年我一表妹去本省经济较落后的地区上大学,当时家里给她全部现代化装备手机什么都有,这在本地没什么稀奇,但她的大学同学当时就问:你家是不是暴发户?我表妹当场就晕了,都这么新时代了竟然还有暴发户的说法?)记得当时使劲跟人说我是农村来的,我家在本地算是贫穷的了,可谁都不信。当时大学里流行的说大学生打扮一年土二年洋的,对我倒不适用,我似乎一直如此,向来不土不洋的,再说我们家乡服装业也发达,穿什么都不显得土。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不出门,不知天地有多大。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多比显从容,多比较归纳就算长见识了。
90年代,外贸外销类的企业增多,同时很多企业都面临着转型,或存或亡,集团化是那时候的热潮之一,拆乡并镇都是在那时候发生的,我的初中最后彻底倒闭跟拆乡并镇有直接关系。后来高中政治经济学课堂上,我们的老师提到了国有资产流失,说学校附近的那些工厂本来都是集体的,这两年都变成私人的了。80年代创造的国有资产以惊人的速度转移到少数私人手中,比如我妈所在的企业,突然之间以600万卖给了厂长,但是,实际上,那些固定设备、厂房的价格,在当时,2000万都不止,还不包括土地。这个影响的恶劣在当初并不明显,由于厂里发生了转型,我妈他们很多老职工只是略微发表了一点牢骚,都不去上班了,改做其他行业。如果那时候知道后来得新政策,我想,在当地算是很大得乡镇企业中那几百工人,估计会选择抗议,尽管不一定有效。可惜这影响在事发之后差不多快10年后出台的新政策中才完全体现出来,按本地新政策,若我妈所在的企业当年没私人化,或者以集体企业的方式倒闭了,那么,她即使后来没在那里上班了,到年龄后仍然可以每个月从那里领取为数不少的退休金,在本地生活衣食无忧了(用我妈的话说每天可以笃笃定定地搓小麻将玩儿了)。而由于变成了私人企业,她一分钱也拿不到,尽管她在那里平均每天超过12个小时地做了20年!我妈甚至很羡慕我隔壁阿婆,阿婆当年仅仅在村里的一个业已倒闭许多年我连听都没听说过的某集体企业做了几个月的临时工,到现在,按新政策,阿婆每年还拿到几百元补助。在我们村里当过小得不能再小的村干部的,只要活着,现在都能按月拿到退休金。晕啊是不是钱太多了?!
90年代中后期的短短5年,当地经济发生着巨大的变化,95,96,97,经济高度繁荣,也许是高度泡沫,我当时开服装店的大姑说,那时候,随便一件进价10元的衣服,都能卖到100多甚至200元,买的人还价都懒得还,似乎钱都是地上捡来的。但是98年后,特别是99年2000年开始,就明显不行了,可以说是一夜回到解放前,她那时候一天到晚耗在店里喉咙长期沙哑所换得的利润,能抵得过房租就谢天谢地了。开店10年,最终在开一天赔一天的情况下,不得不以关门黯然收场,转行。90年代最后两年,我跟妹妹同时读大学,感觉那是家里经济最困难的时期,但是还不至于不读书,一直以来总以为那是自己家里的问题。后来才感觉这是当时的社会大背景的影响。而且后来听说彼时我中学某同学因家里破产+变故(其父是病了还是自杀了没记清楚),竟然从大学悄悄退学去打工了,太可惜了,那可是一个名牌大学。上学的时候感觉他读书很聪明也很骄傲,家里也富裕。只是没想到会退学。要紧关头这么地退一步可不是海阔天空了,听说至今发展得不好。
整个90年代,给我强烈而感性的认识是:贫富差距大得极其惊人。
至于2000年到2002年之间,仅有的几次回家,感觉村民的钱很难赚了,我妈形容那几年的钱,是以一分一厘为单位赚出来的,最不容易的是做生意的。劳动力比70年代末还廉价。非常辛苦地干了一个月,可能就那么几百元,而生活的支出还是没大的变化,煤气费依然张狂地上涨中。挣钱速度和数量跟几年前的来之容易,根本不可相提并论。但是,即便那样,我的乡亲们还是一分一厘地辛苦地起早摸黑地挣着。这是当时在大城市里靠脑力轻松拿工资的我所体验不到的,当时我花一两个小时写的小小作文所得,就抵得上我妈每天工作10个小时连续工作1个月的所得。不过尽管如此,我由于到处瞎折腾、经常是入不敷出,工作前5年(也恰恰是家里经济最困难的时期)不仅几乎没给家里钱不说,同时还债台高筑,有几次还得让我妈辛苦挣来的钱资助我度过难关,唉羞愧啊。(现在想起来我的确是该抽,第1个工作到第10个月的时候,一个同时参加工作的同事,由于岗位职责差异,每个月还比我少拿那么一两百元,她竟然能攒下1万元,那时我们都白住条件优良的单人宿舍白吃单位食堂一天3顿,我却等着发下月工资,穷得连超市都去不起了,靠变卖给她一只新买不久的音响效果不错的录音机度过难关。而她在第12个月的时候攒了2万,我在第10个月结束后辞职的时候跟领导借了1000,路费就是那卖录音机的钱,我走后那突然发的1万,自然没我的份了。那就是8年9年前的我。)
好在这2003年以来的最近5年,随着大背景的总体形势走好,我们村的情况也好转了不少。直到现如今其他地方都不太妙的情况下,我们那里的工厂依然有做不完的活儿,只要肯做,就有钱赚,而且是当时付款,工厂老板娘亲自把活儿送到七八十岁的老人家里,一般都是简单加工的流水作业中某道程序,比如剪掉衣服上的线头之类的,干完后统一来收取,并同时支付费用。怎么说呢,七老八十的老太婆每个月还能挣个几百元(我曾经帮几个老阿婆核对她们自己记得账本上的工钱准确与否),再加上村里镇里区里的这个补助那个补助的,老太婆们都能存不少钱。所以有坏人就动老太婆们的念头,进行非法集资,前几年有个人卷走了上千万,说是去投资赚钱,结果至今下落不明,是我们隔壁村的,但是所涉及的老太婆可不止一两个村的了,隔壁村我那80多岁了现在住在敬老院的老姑婆,这个孤老太婆据说也有一二十万被吃进在内。唉!
这最近几年,感觉政府还是给老百姓很多实惠。在养老制度,退休金,医疗,房屋保险等各方面,带来的实惠是看得见的。去年我家对门电线老化老房子着火后,1个月内原地就起了新楼房了,钱基本上是几级保险及政府慰问所给(村里一年代交10元还是20元的保险费吧),并且火烧当天就送来了救灾物资。对残疾人的政策也是蛮令人诧异的,比如我一个堂哥,小时候有点小儿麻痹症,影响不大,除了走路略微有点瘸,其他跟正常人差不多,看上去也是帅哥一个,自己有专门的谋生技术不说,小家庭也比较美满幸福。但是,他每年可以从不同级别的行政机构领取到残疾人补助金,从村里,镇里,区里,市里等,加起来数目不少,前几年听他说的时候,光是两个级别的加起来,就有好几千,另外还有其他优惠。所以,残疾人也令人羡慕,有的人甚至冒充残疾人去领取残疾证,其中也闹出不少笑话。另外常规的退休金就是村里给发的,女55岁男60岁开始都能拿到每个月百八十元的补助,男的比女多那么20元,说是给抽烟的钱,70岁以后多那么20元。这些费用能抵挡得住日常的水电煤气电话有线电视垃圾清理等费用了。还有就是医疗保险,每个人每年村里给出10元还是20元,享受本区内所有医院医疗打折扣的优惠。这是作为农民的村民们以前所没有想过的。其他还有我所不知道的诸如此类的本土、本村政策。我想,这些可能是在省外很多地区所看不到的现象。
当然这些同时伴随着的是村干部私自作主变卖了很多公家的东西,甚至比如土地这种稀缺资源。还有山啊河啊的都莫名其妙地变成了私人承包,去河里钓鱼都成了禁止行为,把好好的自然的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的山林不怀好意地砍伐掉原有树木,让某几个人承包种植什么花木之类的经济作物。还有其他很多极其恶劣的难以启齿的行径,而这样的村,居然还是廉政村,昏倒!不过这不是单独显现,自小而上,普遍如此。但是我也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对此发表评论,我们这一批批被号称有能力有本事的人,还不是离开后不复返了,现在留在村里连高中毕业的都找不出来更别说读过大学的了,读过大学要当官的都在市里区里最差也是镇里的干活,任由那些连小学学历的并且品行有问题的人在那里当村官治理家乡弱肉强食。记得以前每年都到城隍老爷那里去许愿,说有一天自己会回来报效家乡的,看上去老爷对我的表决狠满意,每次都给我上上签,现在说不定他在鄙视我呢。以后还是得想想办法跟我的同学们商量商量去补救一下的。
不知道即将来临的几年中,经济情况会发生什么样子的变化,除了祈祷别太猛烈外,不管发生什么样子的变化,我觉得老一辈的勤劳的善吃苦耐劳的乡亲们还是会以自己的方式去适应的,因为毕竟我们那个小环境还是相对不错的,有山有水有海有田还有自古以来的各种挑战,父老乡亲们经历过各种不断变换的局面,经历过各种险恶的环境,从而能调出对应的频道,有苦吃苦,有甜吃甜,总是坚信勤劳致富、坚持吃饭靠双手劳动的信念,把持吃饭就得干活、有口饭吃就行了的底线,去适应随时都可能到来的困境。反而是我们年轻的一辈,没吃过什么苦头,生活在基本富足的环境中,以为一切都很美好,可能会承受不起剧烈的变化,或者面对剧烈的变化惶然失措,但是,无论发生什么,现在该承担的是我们这一辈了,这是无法否认的。
(七)后记
思维比较混乱,写本文的动机是想写房屋建筑,写家里盖楼房的过程中对稳固性能的重视。这个选材肯定是大脑受最近的大事件的刺激了。
但是写到后来,再回头看看,我发觉这个现象似乎比较有意思,跟经济的发展的几个阶段非常吻合。于是就写了(六)。可能是年纪大了,成熟了,开始关心全局关心我身处的大背景了,尝试着去归纳些什么理清点什么出来。现阶段我能做到的也就是把个人的经历记录清楚,大概有理论修养的对此类问题关注的人会从中看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吧。
谢谢同学们的耐心阅读。(微软输入法老把我的得地弄错,其实这3个字的用法我从小就不会搞错,方言对这3字的发音完全不同的。)
第一次在科经板块发文,请多关照!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从30年来我家的几次盖房说起(共有7段) 13 大懒虫1号 字987 2008-05-25 04:26:12
🙂原来大懒虫是MM啊 才知道 烟灰缸 字76 2008-06-03 21:50:05
😄本来只砸花懒的回复的,感觉搜狗输入法不错,可以试试看 风雷动 字0 2008-05-25 19:55:04
🙂【原创】(六)从我家的盖楼历史看所在的社会经济环境
🙂感同身受,只是俺村的总量规模离虫MM差远了,另一端的全国贫困县 孟龙 字0 2008-05-28 22:23:09
🙂花送,MM。:) 飞行棋 字20 2008-05-26 22:36:48
🙂双宝 龙骑兵 字136 2008-05-25 17:11:44
🙂写的真好 王树 字56 2008-05-25 11:0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