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蒙特利尔街头募捐经历 五(完):偶遇中文媒体 -- 建筑师
五(完):偶遇中文媒体
周五下午加了班,六点半才到地方。人很少了,过了大约五六分钟,一份传单都没递出。回头看到一个光头西人在跟前跟我乐,还说中文“你好”。有戏!马上递上传单。再仔细一看他的胸牌:photographer,还有两个汉字“七天”。他旁边的,是个中国女士;仔细辨认,原来是胡宪女士,著名中文报纸“七天”记者,曾获选参加加拿大国防部阿富汗记者团,有游历五湖四海的经历。
难道他们来采访我?是不是哪个热心的中国同胞通知了他们?我是不是下个礼拜就要上报纸了?成名人了?熟人会不会给我打电话:在报纸上见到您了。
请问您怎么称呼?
我姓—
你这是跟什么组织?
我自己干,钱要寄到加拿大红十字会。
你在上学还是上班?
上班,就在附近。
问什么在这里呢?
离公司近,这里人流不急,停留面积较大。
收获如何?
还不错,昨天有一位先生捐了五十元。到现在大约一百八十到两百元左右了。您是怎么知道我在这里的?
我们刚从旅游局开完会,跟几个朋友喝完咖啡见到你。
他们都会说中文吗?
不。
谈话过程中那位西人摄影记者一直在更我拍照。我还笑嘻嘻的正对着镜头来了一张,让我想起许三多他爹到部队看儿子时的拘谨劲来。这时天下雨了。她跟我要了名片,就匆匆分手了。我也一路琢磨着回了家。《七天》是我最喜欢的报纸,创刊时立意高远,大气,内容丰厚。可惜近来夹杂了太多的副版,主要内容反而缩了水,显得干瘪,世俗。
周日晚终于开了箱,一共283.53元,超出我估计的一半多。深夜上红十字会网站给捐了。今天早上岳母又从箱底子找出九块多零钱。这次站街募了近三百元。
这就是我街头募捐的结尾,还有一百张宣传单仍然躺在纸盒里没有完成它们的使命。周四是儿子鲁鲁的四岁生日,回到家已经快八点钟了,在路上买了两个小小的水果和奶油蛋糕,给他和妹妹。爸爸那天的经历为中国人增了光,做了实事,是给他的最好生日礼物。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