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再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燕人

共:💬5 🌺13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再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一)由一件小事说起

2006年7月,英国华威大学warwick发生了一件令中国学生愤怒的事情。当时在华威访问的支先生详细地记录到:

华威大学校刊Warwick Boar刊登了一篇名为《在虚幻的烟幕之下,中国未有任何改变》(Behind the Smokescreen, China Hasn't Changed One Bit)的文章,。。。文章作者以其在华一个月旅行中的所见所闻,写作了这篇大约3000单词、占了将近两个版面的文章。其主要内容如下:

观点:中国虽然经济发展较快,但在社会政治领域并未有任何进步,特别是实行严格的新闻封锁,限制言论自由。言外之意,中国政府仍然是一个专制政府,中国仍然是非常落后而压抑的一个国家。

例证:

1.中国政府对社会的压制并不是在非常表面与明显的,而是在细节上。比如,利用技术手段使得在网上无法浏览色情网站以及其他具有政治敏感性的网站;而在作者看来,浏览色情网站是人权之一种;

2.BBC的网站也被中国政府屏蔽,使得作者不能浏览新闻。而且屏蔽的手段很高;

3.由于中国政府的屏蔽,他们在Google上搜索不到任何比如“天安门广场”之类的敏感字眼;

4.中国政府关闭了全国绝大部分的网吧,并且将剩下的网吧改为国营;

5.中国媒体报道的都是外国负面新闻,以体现自己国家的优越性;

6.作者在上海,因为施舍了一点钱给一个乞丐,这个乞丐很快就被警察抓走了;

7.作者在周庄见到了非常贫穷可怜的中国农民,并不像西方人在明信片上见到的那么美丽的周庄;言下之意是中国政府掩盖了真相。

尤为不能让中国学生接受的是,在文章中,作者甚至用奥威尔的小说《1984》来比拟中国,还说中国政府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隐蔽罪犯。而且,文章左上角配了一张天安门广场的大幅图片,右下角则是一副莫名其妙的插图,图片内容是两个便装中年男子正在凶狠地拖住另外一个中年男子,该被拖者努力抗拒,表情痛苦,旁边站着一个拿对讲机的警察。显然,这幅图片想要让读者看到的是一副中国便衣公安野蛮抓人的景象。更有甚者,编辑在文章结尾加了一个非常恐怖的编者按。按语内容如下:

两年前,The Boar也曾发表过另外一篇批评中国政府的文章。那篇文章的作者后来收到过来自英国及其他地方中国学生的死亡恐吓以及谩骂。其中有些人还查到了作者的居住地址并把它张贴在网络上,威胁作者说,若想保命,就离开大学校园回老家去。有鉴于此,编辑要求本文作者使用化名。

整体来看,虽然该文行文中尽量使用中性的表述,通篇并无歧视一次,但阅读时,你可以明显感觉到字里行间的那种西方中心主义与文化优越感。作者明显是在用一把西方的或者英国的尺子打量中国。而文章后面的编者按,更使得该报发表本文的意图昭然若揭。

中国的学生和学者们纷纷批评该报编辑部的偏视和此篇文章的不实之处。华威学联咨询了支先生的意见,与该报编辑进行了谈判。

最终在中国学生的强烈要求道歉声中,华威学联和Warwick Boar达成了如下谅解备忘录:

1. Warwick Boar总编辑给所有华威中国人发信道歉,并澄清作者观点不代表Warwick Boar观点。

2. Warwick Boar编辑部将在下期发表中国学联的一封公开信,阐明我们对文章的态度和观点。

3. Warwick Boar编辑部将发表一系列介绍中国的文化及发展的真实报道。

实际上该报只作到了第二点。在发表中国学生的公开信的同时,还刊登了几篇英国人的来信

然而,在登出中国学生反应的同时,该报编者也同时登出了编者回应、原作者回应,以及明显是由编辑组织的几篇评论文章。在名为‘A little more on China’的编者回应中,该报申明说,在《在虚幻的烟幕之下,中国未有任何改变》一文作者原意不过是基于个人经验而对中国政治——特别是言论自由方面 ——所做的一个批评而已,这篇文章是普通的投稿,而不是编辑们故意所做的挑选。即使是中国学生的投稿,如果写得好,也同样会被刊出。该报强调,他们不会修改作者投稿与来信,只有偶尔所做的一些语法修改除外。言下之意,撇开了该文与他们报纸的关系,全然不提编辑所加的插图与编者按。同时,文章还看似有意无意地提及中国人的英语水平问题,认为中国学生既然能在英国顶尖大学读书,就应该有能力向英国的报纸投稿,表明他们的观点。在文章结尾,编者还强硬地声称,如果有违英国言论自由的传统的话,他绝不会因为一篇文章伤害了中国学生的文化自尊而进行修改。在同一版的显要位置,用黑体标明并用黑框框住的是原作者——依然是化名——的回应。该作者声称,他认为他并没有攻击中国文化,事实上他很感激中国人的好客。但作者仍然坚持认为他的文章虽然存在某些缺陷,但论证却是充分有力的。作者认为Warwick Boar就应该鼓励这种多元的政治文化,鼓励批评,他暗示自己不会耗费时间去回应所有批评,因为在他看来,这些批评,有些恰恰印证了他的观点。然后就是在 “意见版”的一篇名为‘Criticism? Here? In the opinion section?’文章,该文旗帜鲜明地为英方的立场进行辩护,认为言论自由是英国的强大传统,如果说Warwick Boar刊登过“反华”文章的话,它肯定也等了好多“反英”的文章。他还在文中含沙射影地批评了中国学生糟糕的英文水平。

支先生对这个事件的反思非常有深度。他从宏观角度上思考了这个事件的背景,并上升到文化冲突的高度。

整体来说,这是一件很小的事,小得令很多人恐怕已经习以为常,认为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我想,一粒沙反映出一个世界,小事里仍然显现出很多大问题。因为从实质上来说,这是一件当今强势文明与弱势文明在一所大学里的一次小的交锋。只有相对的弱者才会遭到歧视,才会遭到无情的批评,特别是,这些往往不是基于事实的批评,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基于观念的批评,是话里有话。即使是以新闻报道这样的方式所做出的批评,其背后也是西方强势文明对其他弱势文明的缺乏理解与欺凌,是西方人对自己自由民主理念的推崇与对其他与自由民主理念不和之政治理念与实践的不宽容。虽然这种批评有时候看上去不无道理,但实际上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而我们在这次反击中,却有着非常现实的无力感。当对方祭出“言论自由”这个具有大杀伤力的招式时,我们一时惶惑,竟然不知如何招架。最后,不得不在接受了“言论自由”这个平台与预设之后,转而去认可他们的言论自由,而只能反驳他们的表达言论自由的方式。而我们立论的几点,也不过是并不具有很大杀伤力的“多元文化的互相尊重”而已。而且,对方“言论自由”背后的则是西方个人主义与政治上的自由民主理念的大背景,有着强大的思想依托与传统依托。而我们,很难找出与他们对抗的思想传统与政治价值观,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我们都处于劣势,甚至连道义上的优势都岌岌可危。

因此,我认为,若想解决在这样的“小事”中所遇到的困难,就必须解决思想文化与政治价值观这样的大背景。在经历了毁弃传统与实际上的以西化为进路的一百多年现代化进程之后,中国必须进行一场文化与政治上的革新了。用目前流行的话说,在经济、军事这些硬实力得以初步发展与巩固之后,我们必须进行文化、价值观这样的软实力建设了。针对西方的个人主义与自由民主理念,我们必须在政治上做出认真的考虑与回答了。是认同,是排斥,还是有按需而取?无论哪种选择,我们都必须要建构起自己的新的文化传统与政治理念。这种新的思想文化传统与政治理念无论是来自西方还是接引传统,抑或是柔和古今中外而自成一家,它都必须能够整合中华民族的人心,成为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共识,从而成为能够与西方平等对话的一个思想谱系。这不仅事关一个古老民族的尊严,也关乎一个古老民族的未来。经济可以收买服从、军事可以压制反抗,但它们都不能解决合法性与忠诚性的问题,只有一个民族有了自己独特的、成了全民族共识的思想传统与政治价值观以及政治实践,这个民族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凝聚力的民族,才能“怀柔远人”。

我认为最后一段是画龙点睛之笔。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