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奥匈帝国军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系列 -- 蒂罗尔射手

共:💬252 🌺141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续1

帝国国防军的作战团按照其作战指挥语言的不同,分为奥地利(德意志)团和匈牙利团两种。

这种粗疏的划分也是一种不得已而为,帝国民族众多,语言混杂,一个军官不可能通晓帝国所有20余种语言(据说只有皇帝一人能够说全这些语言,不愧为帝国统一象征和联结纽带呀)。

于是,只要是从帝国的非匈牙利部分征来的士兵,一概分入使用德语为指挥语言的奥地利团,而不管他是否是波希米亚人或者意大利人;从帝国匈牙利部分征来的兵一概分入使用匈牙利语为指挥语言的匈牙利团,而不管他是否是罗马尼亚人,波兰人,克罗地亚人或者斯洛文尼亚人。这种情况到总动员后更加恶化,大批操各种语言的农民被填入军队中,发展到最后,甚至到了连排长也无法让他自己到处搜罗来的那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人全部听懂他发令的地步,整个基层作战指挥趋于瓦解,整个帝国国防军,预期中的帝国主力部队变成了一头患有神经末梢麻痹绝症的庞大怪兽,根本无法正常运转,更遑论作战了。

这种情况在地方防卫部队中反而要好得多,这些部队士兵大多来自本乡本土,下级指挥官就是当地人,语言问题不严重,因此到了战争后期,地方防卫军的战绩明显好于帝国国防军。战争后期,估计是吸取了这种经验,王家匈牙利地方防卫军又被划分为王家匈牙利地方防卫军和王家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地方防卫军。其实,早在1868年,根据适用于克罗地亚的“小平权法案”(相对于适用于匈牙利的“大平权法案”,根据该法案匈牙利取得了和奥地利同等的地位),克罗地亚语就已经成为匈牙利地方防卫军中的克罗地亚单位的指挥和勤务语言。

由于战绩不佳,再加经战争检验显得不合时宜,不符合实战需要,到了1915年,帝国战争部取消了所有部队的历史性荣誉称号和附属标志,直接按照编号来称呼部队。

和地方防卫军不同,帝国国防军的各团经常调换驻地,这主要是为了防止国防军士兵和当地居民建立过于深厚的友好关系,使得发生叛乱的时候无法放手镇压这一政治考虑,这也是由帝国国防军的角色决定的,和地方防卫军不同,它是直属于皇帝的机动性打击力量,这一点,在总动员前更加明显,由出生于效忠哈布斯堡皇室的贵族阶层的军官们和基本上出生于同样效忠皇室的下级公务员阶层的士官们所指挥的帝国国防军,不仅仅是威慑民变的力量,根据从来没有公开表述但是私下心照不宣的官方看法,它更是威慑作为其补充力量使用的地方防卫军的力量,特别是那些处于不稳地区的地方防卫军,这些部队由心怀不满的当地人组成,由具有分离主义倾向的乡绅们指挥,被看作是对于帝国政府的一种超过民变的威胁,因为他们拥有组织和武器,而且是合法的。

这也是奥匈帝国这种中世纪体制应付现代民族国家间战争的一种无奈的折中反应。和中世纪的皇家雇佣兵战争不同,现代民族国家间的战争要求动员大批国民参战,在这种情况下,要是不建立自己的动员体制,奥匈帝国将被敌人潮水般涌来的服普遍义务兵役的部队人海所淹没,所以必须建立自己的动员体制,建立自己的后备和预备部队,可是,这些部队的忠诚却由于没有民族认同感的维系而十分脆弱。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被动员淹没的是帝国国防军而不是被认为不稳,被视为威胁的地方防卫军。总动员令下达后,大批的帝国臣民们被补充进帝国国防军,使帝国国防军从30万膨胀到近200万,然而结果却是灾难性的,那些由于长期培养而效忠皇室的贵族军官和下级士官以及常备军士兵被动员部队的人海所淹没,成为孤岛,大量被由出身于具有分离情绪的民族的士兵所充斥的部队迅速丧失战斗力,拒战,投降和哗变称为家常便饭,只有那些是由来自上下奥地利地区和匈牙利马扎尔地区的士兵组成并且补充的部队才具备水准之上的战斗力,其他部队不哗变就是谢天谢地了。

与帝国国防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地方防卫军,这些为了保卫本乡本土而战的部队经常死战到底,成为战争后期帝国陆军的支柱,其代表就是蒂罗尔地方射手部队,他们是皇家和王家地方防卫军的一部分,是蒂罗尔(奥-意)边境地区的地方部队,在战前仅有四个团建制,在意大利对奥宣战后的边境战役中,这只小部队坚守奥意边境,迟滞意大利著名的阿尔卑斯山地步兵和庞大得和自己不成比例(150:1)的意大利主力部队的进攻,为奥匈大部队和德国援兵南调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如若不然,奥匈在1915年就崩溃了,因此,卡尔一世继位后,赐予蒂罗尔射手部队“皇家射手部队”荣誉称号。

然而地方防卫军毕竟不是帝国主力部队,对其部署和使用颇多法律限制,例如上述的蒂罗尔地方射手部队,就被蒂罗尔州议会明确限定只能参加保卫蒂罗尔或者在战略上对保卫蒂罗尔有利的战斗,因此在后来对意大利的进攻作战中,该部队一度袖手旁观,直到帝国战争部曲解引申了法律条文,宣称对意大利的进攻作战是属于“在战略上对保卫蒂罗尔有利的战斗”,才得以调动其参战。

由此可见,虽然地方防卫军具有较强的战斗力,却只能进行防御作战,或者小纵深的进攻作战。

奥匈帝国的动员和整补体制和德国不同,它没有设立和每个团同一编号的补充团来负责该团的兵力补充,而是采用了以预备军,补充营,补充区和“地方后备队”四者相结合的复杂体制。

奥匈兵役法规定,所有身体健康的男性青年必须服普遍义务兵役,年满21周岁的健康男性经由征兵局挑选和分配,在帝国国防军部队服现役3年,然后在预备军中服预备役7年,然后在地方防卫军中再服现役2年,或者在地方防卫军中服为期10年的“替代性预备役”(每年服役数星期)。在帝国国防军中服现役期满的士兵可以继续服为期一年的志愿兵役,服志愿兵役期间有工资和入读随营初等军校的机会,技术部队和海军鼓励服志愿兵役。其他所有未被征入国防军,预备军和地方防卫军的年满19周岁,不满43周岁的男子,必须在地方后备队服后备役。

和德国的地方防卫军是预备役不同,奥匈的地方防卫军是现役。

奥匈动员计划是,动员令下达后,在预备军中服预备役的男子立即转入帝国国防军现役,服地方防卫军替代性预备役的士兵转入地方防卫军现役,地方后备队的后备人员则集中训练,负责整补战时兵力损失。

动员期间,奥匈帝国国防军建立的新部队较少,主要是使用预备军人员填充各现有部队,主要是各部队不满员部分和某些团下属的补充营。该营拥有全部军官,大部分士官和少量士兵,动员令下达后的兵力展开期,该营被用预备军人员填满后,大部分跟随该团作战,少部分则编成新团。每个团将补充营填满投入战斗后,立刻建立新的补充营,用来接收和训练后方补充来的新兵,这些动员后新建的补充营留驻团的原驻地,由其团所属的补充区所属的地方后备队人员进行补充,通常是完成训练后立刻成建制加入原所属团作战并且再建立新的补充营,战时最高记录是有一个帝国国防军的匈牙利团使用过20个补充营,如果算上它在动员前所拥有的4个营的话,再假设该团在战争结束的时候拥有4个营(就算满员),则该团也整个打光过5次了,这说明奥匈军队的战损之巨大简直不可思议。

未完待续…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