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奈何百万漕工% -- 王小海

共:💬41 🌺8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百万漕工衣食在朝廷眼里恐怕还比不上千百官吏

网上找到的资料:

“明初承元之故,以海运为主,河、陆兼运为辅,海运为军运,余皆民运。永乐年间迁都北京,粮食需求日增,而海运险阻,折损颇多,故修治大运河,于沿岸淮安、徐州、临清、德州和天津五处置仓,并造漕船3 000只以资转运。永乐十三年(1415),大运河全线修通,于是停海运,漕粮专以河运。漕粮主要征自南直隶和浙江,约占全国漕粮的六成。此外还有白粮,供宫廷、宗人府及京官禄粮,漕粮则为京、边(北边)军饷。岁漕常额约400万石(明一石合1.0225市石),宜德时最高达674万石。明初曾设漕运使,后又建立粮长制度,负责漕粮的征收和解运,称“民收民解”。永乐二年以漕运总兵官取代漕运使。景泰二年(1451)始设漕运总督,与总兵官同理漕政。漕府辖卫军十二总共 127 600人,运船11 700只,遮洋总(海军) 7000人,海船350只,专司漕粮运输,称为运军。漕运方法,初行支运法,永乐十三年漕运总兵官陈殖推行。各地漕粮就近运交淮、徐、临、德四仓,由运军分段接运至通州、北京,每年转运四次,又称转运法。宣德五年 (1430)陈 等又行兑运法,令民运漕粮至附近府,州、县水次,兑与卫所运军转运(河南兑与遮洋总海运),民贴运费,随正粮加耗征收,于兑粮时交给官军。初时兑运与支运并行,后逐渐取代支运。成化七年(1471)漕运都御史膝召又推行改兑法,也称长运法或直达法,由运军过江径赴江南各水次交兑,免除粮户运粮,但要增纳过江费,约每石1斗左右,十一年改淮安等四仓支运粮为改兑。此后除白粮仍由民运外,漕粮悉由官军长运。由于漕政腐败,各级官吏舞弊侵吞,加耗杂派层出不穷,高至正粮的二三倍甚至四五倍,农民负担极为苛重。无论民运军运,都是繁重的徭役,应役者荒时废业,饱经风涛,遇官吏勒索,还需负债赔纳,甚至家破人亡,苦不堪言。

清代仍用明长运法,各省运军水手多少不等,总数约l0万。以府、州为单位,10人一船,l0船一帮,10船互保。改军民交兑为官收官兑,设漕运总督总管漕运,下有各省粮道分管各地漕政,押运有管粮通判及粮道,趱运有沿河镇遭将领及镇江道,另有巡河御史等官沿河稽察。漕额包括正兑米330万石 (清一石合1.0355市石),改兑米70万石,以及改征、折征,即改征其他品种和折银。还实行截漕(截途中漕粮赈灾或另运别地)拨运(截山东、河南漕粮拨充陵寝及驻防兵米)等措施。清中叶以后,会通河堵塞,且河漕弊窦丛生,经费拮据,于是海运兴起。道光五年(1825)于上海设海运总局,天津设收兑局,并特调琦善等总办首次海运。次年正月集苏州、松江,常州、镇江与太仓漕粮 1633000余石于上海,雇商船1562艘,分两次载粮北运。船自黄浦江出吴淞口,行4 000余里达天津。因清廷特准商船搭免税货物二成往来贸易,故商船踊跃参加,海运粮占全部漕粮之半,节银米各10万。道光以降,河漕约12~13万石,海运粮则达120万石左右。”

漕运养活大量漕工是事实,但损害的是更多农民的衣食,这对明清朝廷是更大的不稳定因素,可漕运为经手官吏带来的好处实在太丰厚,算是一等肥羊,吴思在《血酬定律》里已经举出了漕运中的种种潜规则来做例证。从上文中,我们也看到,道光以后,海运实际上已占主导地位,漕运粮不过占10%而已,在光绪以后更是完全停办漕运。事实证明改漕为海不是不能够,只是当时的食肉者们未必有这个打算罢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