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农村改革的零碎回忆 -- 侠客梦

共:💬20 🌺10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农村改革的零碎回忆(再续)--改革前后的水利建设

阅读提示:回忆仅限于我所见到的几个乡镇,请勿过度解读。

农村改革时,我们乡是当时区辖几个乡镇中最早用上电灯的,大约80年改革开放之前就开始使用了,而其他乡镇迟到82/83年才开始通电。原因之一可能是交通的问题,其他乡镇离县城更远,还有可能的原因就是其他乡镇开始通电时,农村改革已经包产到户了,集体积累没有了,农民过苦日子习惯了,加上本来比较穷,集资困难比以前大多了。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我们乡镇比较富一点(也就是富一点而已)。当时我们队人均水田1亩多,这在多山的人口大省四川是不错的了(北方的同学不要笑)。水田多的原因是因为我们乡70年代建设了一个“大”水利工程:在山里的大山谷之间梯次建了三个水库,水库的海拔比较高,基本高过所有的丘陵。所以水渠从丘陵顶部流过,从上到下是一片一片的水田,特别是我们村靠近水库,那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最先开始顿顿大米饭的地方。水库的容量我不记得具体数字,但是可以覆盖本乡的大部分村。水渠采用铁铸导洪管跨越大约2公里的平缓山谷。对于小跨度的小山谷,则采用窄窄的石拱桥(独槽,只能过水,不能过人),一路下来,拱桥无数,高的有20-30米。30多年过去了,那些铸铁管和石拱桥还在使用。每年有专门的农村提留(水利粮)以做必要的维护。农村改革之后的一段时间呢(整个80年代),水渠使用频率很高,所以破损比较严重,那时农村比较穷,农民交水利粮也不积极,加上国家对农业投入也不比以前,水渠是到处漏水。90年代,乡里争取到了一笔专款修缮,使用20年应该没有问题。这也是农村改革之后的,唯一的一次水利建设。

这个水库的地势高,处在“八”字的顶点,我们村及其他惠及的村镇处在“八”字的右边那一捺的位置。本来还可以覆盖更多的农田面积,也就是“八”字的左边那一撇位置,但是农村改革包产到户了,镇政府没有了投入,村没有了集体积累,我们这些已经通水的村不愿意出钱出劳力去建设那一“撇”水渠,所以那些农田至今没能享受到水库的好处。实际上,那边水渠已具雏形,当时至今未能成形。当时我都不愿意去我姨妈家,她家就在未被水库覆盖的地区,一年总有几个月得吃粗粮。我暑假曾经去她家一周,吃掺有红豆(巴山豆)的米饭(吃进去倒没有什么不适,拉出来的东西可就有点不吓人了)。

这样的水利建设在70年很多。我舅舅家在大河边山上,一个扬程估计有100米高的提灌站可以把河水抽到丘陵的顶部然后一路灌溉大片水田。可是80年代的时候,河边的提灌站就只省空壳了,设备不知道去哪里了。但是山上的水渠还在(多年没回去了,不在知道现在是否还在使用)。

不知道最近几年情况如何,如果没有妥善维护,这些设施会逐渐荒废,到时再建设可就更不容易了。不身处其景,外人很难想像这些水利设施曾经对农民吃饱饭起着多大的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顺利设施,至少我们村的水田面积会减少2/3,每个人不足3分水田,自家产的白米饭是不可能填饱自己的肚子了。真心希望这些设施可以永远使用下去。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