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米 -- 燕人
[SIZE=3]图片版权属原作者。笔者在此致谢。[/SIZE]
对英国人来说,中国人是吃米的,与他们不一样。虽然有点以偏概全,但总算是对中国饮食的一个正确认识,比酸甜鸡这样的所谓中餐要靠谱多了。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的稻米的遗迹,就在中国浙江上山史前文化遗址,踞今已经1万年。至少可以说中国人独自发现并驯化了这种有大功于人类的植物。诸位国人都有荣光于焉。
米来自于稻子。这个问题说来简单,也能唬住一部分人,包括年轻时的我。还有一个著名的故事。
蔡京诸孙,生长膏粱,不知稼穑。一日,京戏问之曰:“汝曹日啖饭,试为我言米从何处出。”其一人遂对曰:“从臼子里出。”京大笑。其一从旁应曰:“不是,我见在席子里出。”盖京师运来,以席囊盛之,故云。
蔡京自己做爷爷的不注重家教,反戏笑孙辈。他忘了孔夫子的教诲:子不教,父之过。孔夫子虽然出身贫穷,颇能鄙事,但是比较藐视农业。他的学生樊须问学种庄稼,被他骂了一顿:“樊须小人也”。他曾被指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倒是虚心接受了。可见教育的重要性。虽圣人不能免于学也。
五谷指稻、黍、稷、麦、菽。周天子八珍之一的淳熬,是用肉酱盖在米饭上,如今日的盖浇饭一般。据竺可桢在《中国五千年的气候变迁》中的研究,当时周朝的都城是可以种植水稻的。但可能产量有限。所以,尽管以周天子之尊,米饭加上肉酱也是宫廷的珍品。可见那时候在北方吃米饭不是很容易的事情。秦代中国就开凿灵渠运粮,成为两广与中原的主要路径。隋朝起开凿京杭大运河,专设漕运总督及相关衙门,目的之一是从南方的产稻区运米到北方。
稻分三种:粳,籼,糯。所以米也有三种:粳米,籼米和糯米。北方人称糯米为江米。这个名字可能是当年江南漕运的遗风。粳米即是北方人说的大米。在东北大粮仓被新中国开发之前,粳稻在北方也有少量种植,还出现过知名的品种如天津小站米。籼米只在南方种植,东北人发音如”馅儿”米,在东北是极受鄙视的。这三种米的颗粒长度与米粒的黏度相反。籼米粒最长,口感最松。糯米短而圆,也最粘。又有人说糯稻分粳糯,籼糯两种,这样说来糯稻竟不算是稻的一种了。在英国只有泰国产的糯米glutinous rice出售,外观也像国内的籼米。我用来包过一次粽子,不很粘,更没有国内糯米的香气。可能这就是粳糯和籼糯的区别了。有识者请指正。
上海人也把粳米叫做大米。20年前在上海读书的时候,一位上海同学说:共产党来了,我们上海人大米都没有吃了。实际上,上海居民还是有平价大米可吃的,只是凭证分配,数量有限。我们在学校食堂天天吃籼米饭,北方同学很不喜欢。有一位辽宁老乡,四年内没有吃过一次学校的米饭。
籼稻生长期短,产量也大,在温暖的南方可以做到一年种植两季,品味比只产一季的粳稻确有差别。就如工业化养鸡,三个月出笼的肉鸡,味道的差别与自然生长的草鸡不可以道里记。在”吃饱饭”和”吃好饭”这两个选择中,政府自然要选前一个。所以推广籼稻种植,减少粳稻种植也是合理的。大家都吃饱后,自然才要考虑吃好的问题。现在大米供应很充裕了。更广阔的背景是邓小平新政之前的共和国时期的经济政策。很多朋友回忆,或者听人回忆说,那时候吃得不好,生活水平低。事实是中国这样基础差的国家,没有低消费高积累,工业化是不可能实现的。邓小平新政开始后,人民生活水平有显著提高,特别是副食如肉蛋的供应较以前丰富。当时流行一句短语,对于时代的描述可谓见微知著:
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
在学校的时候,一位深通学校内幕的同学讲,我们学生每人每月有10 多斤市政府为居民分配的大米,都被食堂营私了。此类事情愈演愈烈,最后终于喷薄而出,化成89年的风波。这是题外话。
有句老话:南人吃米,北人吃面。我们只能承认这句话大概意义上的正确,就如文章开头英国人对中国人的看法一样。现在东北已经是国内最好的大米产区,很多南方人也喜欢吃东北大米。朝鲜和日本不用说了,他们是真的只吃米的。看来吃米与南北无关,而与是否有水源有关。如果放眼全球的话,非洲黑人,黑人在美洲的后裔,南印度人,东南亚人,都是以米为主食。阿拉伯人,甚至欧洲的意大利人和西班牙人都有以米为原料的佳肴。可以这末说,纬度高的地区吃粳米,纬度低的地区吃籼米。粳米籼米是我们中国人的说法,鬼子们只知道long rice, medium rice。当然英美这样盎格鲁萨克森国家除外。他们吃的多数是籼米。在英国这是因为印度餐的影响。不过英国人制作米布丁Rice Pudding却是用的粳米。
全球吃米的人数远多于吃面的人数。这里原因很多。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是,稻米的单位产量大,种稻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但是米比面更加食用方便,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以中国北方人为例。传统上北方人以各种面食为主食。面粉需要时间和技巧来加工后才能食用。可是只要有电饭锅,有米,小孩子都能做饭吃。因此在现代生活条件下,普通家庭的主食消费自然要向米倾斜。将来很可能专业的面食铺取代家庭的面食加工。
食用米的方法的确很简单,放到锅里,加水煮好,捞出来就行。这是电饭锅引入之前,很标准的英国煮法。有的英国人懒惰到只想用微波炉打热就吃的程度,所以超市里也有微波米饭这种东西。如果考虑到资源限制和味道偏好的因素,煮米饭也有讲究。直接在锅里加水加米,不问水米比例的话,这样的事情中国人不会做。米可以煮成干饭,也可以煮成稀饭,文雅的叫法是粥。吃粥是一种雅事。锅里水远多于米,用大火煮到水米交融的程度,与人极有补益。南宋陆游有诗句赞曰: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如果不想煮粥,但是锅里水多米少,那煮出来的饭味道也不会好。古代有个和尚说:厚粥烂饭,阳间大难。这位大师很有人间烟火味。
我上大学时食堂里的米饭都是蒸的。这个方法效率高,可以同时供应大量的米饭。但是蒸出来的米饭上面一层都有点硬,像是锅巴长错了地方。另外的缺点是比较浪费能源。在烧柴炊饭的时代,对于植被不丰的地区,蒸米饭不是一个好办法。实际上中国人最常用的方法既不是煮,也不是蒸,而是焖。这是由于中国的能量短缺而形成的特殊烹饪方式。水米的比例适当,放入锅中,盖好锅,用大火烧开水后,农村的烧法就会抽去几块烧柴,城里烧煤气的会用中火。锅中水快干时,农村大灶来个釜底抽薪,通过炉灶的余热把饭焖熟焖干。煤气灶的用户也会把火放到最小的程度。饭熟后没有多余水分,这样的米饭吃起来一粒粒都有香气。当然控制火候不容易,尤其是农村的柴火。所以在电饭锅出现之前,焖饭时火候控制不当,常常有个副产品锅巴。这也算是意料之中的惊喜。江浙地区多有以锅巴入菜。普通人家把锅巴小火烤酥,也是小孩子的美食呢。这很可能是当年风行一时的陕西小吃太阳牌锅巴的老祖宗。
[IMGA]http://attach.hljnews.cn:8080/000/013/000013519_b9801049df3851f1a32205598af025ab.jpg[/IMGA][SIZE=3]二米饭[/SIZE]
通常焖米饭只用白米。有时人们也愿意换个花样,加入别的原料。如北方人喜欢加入小米,号二米饭。有时加入绿豆或芸豆,叫豆饭。日本人喜欢加红小豆,号赤豆饭,是喜庆日子的饮食。上海人有一种猪油菜饭,饭菜皆备,物美价廉,算得上是当年旧上海工业化的一个小附属品,与英国的炸鱼薯条和Pie同属快餐性质。
菜饭原是上海地区农民采用新鲜蔬菜,饭菜同锅的简便食法。制作方法是先用猪油把油菜煸炒调味,加入水和米,随时搅动,待米粒胖大,锅中水少时,才加盖用小火焖熟。这里的关键是水和米的比例。另外青菜也会出水。所以这个饭要烧得恰到好处,干爽香软,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上海开埠后,从外地迁入大量人口,对各种食品的需求急剧增加。屠宰业也按照西方的办法,集中定点经营,产生大量的猪内脏和肥膘油。通常店家清晨即去屠宰场买回各类猪产品,肥膘提炼猪油,其它部位烧菜。当年上海有一家美味斋,经营的猪油菜饭最有名。美味斋的猪油菜饭有四种口味:美味辣酱(肉丁,笋丁,豆腐干丁,海米,甜面酱和少量辣椒),红烧脚爪,四喜肉(红烧猪五花肋条肉),油炸排骨,主要原料几乎全部来自猪身。随客人要求,把这四种菜分别放到菜饭之上,实际也是盖浇饭的一种,方便美味,确是上班的工人和店员的美餐。
同样的做法而比较知名的菜肴,是意大利的Risotto和西班牙的Paella。还有不知名的印度的Pilau。都是在米中加入其他材料烧成的米饭。当然印度也有白米饭Plain Pilau。毕竟在印度米是主食,与我们中国人一样。上海原先把Risotto叫做意大利烩饭。有家著名的意大利风格老西餐厅,名字叫做天鹅阁,烩饭是那里的招牌。西班牙Paella近年来更出风头,在中国的影响应该归功于港台同胞的贡献,被翻译成西班牙海鲜饭,可算是YY(意译,或者意淫)的典范。
Risotto是北意大利的特色,特别是在皮埃蒙特Piedmont和伦巴第Lombardy地区。这里是意大利的产稻区,所以居民吃米比面食pasta恐怕还多些。意大利人对米的品种研究深入,关于烧Risotto的米,就有好几种。虽然都是粳米medium rice,在吸味和口感方面都不一样。当然价位也不一样。这是欧洲各老牌国家烹饪的风格之一,对于原料不厌其精。与中国的主流烹饪思想是不同的方向。Risotto的制作除原料与上海菜饭不同外,制作过程中并无焖的概念。而是一直把锅中的水或者汤煮到粘糊糊的程度,叫做creamy。但是米粒不能煮软了,要有弹牙之感Al Dente,如吃pasta一样,才算是合格品。
Paella被当作西班牙的国菜之一,名字来源于同名的煮Paella的锅,与英语的锅pan意义差不多。其样式是身扁而阔且带双耳。因为这个饭的烧法与Risotto一样,需要把锅中水烧干,所以锅的形状也起到这个作用。意大利米兰的Risotto因为使用了番红花Saffron,所以成了米兰特色。在西班牙,Paella都加Saffron,这是因为西班牙本身出产Saffron的缘故。这实际上属于阿拉伯人的影响。Paella起源于地形崎岖的瓦伦西亚Valencia地区,原是当地农民的方便餐。他们使用田地里各种新鲜蔬菜如豆子,圆葱等,配上兔肉和鸡肉,加上本地出产的短粒米(粳米)煮在一起吃。所以有风雅食客要原汁原味的吃法,真的在野外架上铁锅,用木头烧Paella。西班牙沿海出产贻贝,蛤和虾,所以后来有厨师把这些海产品也加进去,成为所谓Seafood Paella,专门用来忽悠外国的有钱游客。实际上海鲜容易煮老,所以只能在最后阶段加入,对味道影响不大,更多的是装饰作用。而且可以提高身价和售价,对商家是好事。瓦伦西亚人以及坚持原汁原味的食客对这种海鲜饭是嗤之以鼻的。Paella需要把水或者汤全部烧干才行。可是西班牙人不会焖饭,也没有锅盖。英国有个专做电视秀的女大厨用毛巾,甚至有个美国家伙在网上披露他的秘诀,用一张报纸盖住米饭,但是当心油墨!Paella的烧法不可避免地导致锅底的锅巴。不过这个锅巴比米饭本身味道还要足些。与国内烧饭烧出的锅巴真的不可同日而语。西班牙老饕们特别要求吃到锅巴才算完美。
以上这些都是一次性的加工。如果把煮好的米,再重新二次加工的菜肴,最著名的应该是中国的炒饭。炒饭本质上不过是方便餐,饭菜都在一起。也是中国人不肯浪费,物尽其用的一个法子。蛋炒饭是我小时候的最爱,每次吃的时候都下嘴太快,结果总是被噎着。与炒饭有关的两个例子表现出中国人民的创造性。一是扬州炒饭,是老掉牙的东西。而扬州人自己倒莫名其妙,不知其所以;一是西安红红炒米,前一段时间还风行,年轻的旅游者去古都的朝圣地之一,在网上还有玉照,竟然可以与兵马俑并列。二次加工的品种中售价最贵的应该是日本的寿司饭。这得归功于日本现今的经济地位和欧美国家对日本文化的推崇。寿司饭原意是醋渍饭,用醋和糖拌的米饭而已,却是日本人喜庆日的饮食,如同原先北方人吃饺子一样。记得一个日本电影《遥远的夏天》的镜头,酒井法子扮演的姐姐终于出嫁了。一个妹妹送走了姐姐,满脸沉醉的样子对其他人说:今天我们吃寿司饭吧。可能古时日本人吃糖不容易。所以加糖的寿司饭只能在好日子里吃。与寿司饭相近的品种是饭团。中国有饭团,名字是粢饭。我在广东的菜谱上见过,用糯米制作,分甜咸两种。甜粢饭加糖,咸粢饭中间有油条,榨菜粒,虾米。看来不像是传统的广东风格。还有一种粢饭糕,盐葱调味之后用模具成型,油煎过,当年在学校食堂吃过。一位安徽同学说家里也这样吃。看来江南和江淮一带都有这种吃法。
如果把米磨成粉再加工的话,那中国人的智慧之光可以说照到全球的每一角落。我认得一个英国人,提起中餐就说:炒面,炒粉。炒粉就是炒米粉。可以说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中餐外卖takeaway。有中餐就有炒米粉。南北朝时期的农学巨著《齐民要术》就有关于米粉加工法的记载。其制法与现代北方人压制荞麦饸络(第二字写法有误)很类似。宋时江西米粉即已知名。明清之际,出现了”米线”这样的叫法。后来华侨把制法带到东南亚地区。米粉在南方各地有多种形式和叫法:米粉,米线,河粉(宽条),江西濑粉(粗条)。米粉比面条的主要优点在于口感。但是本身香气不如面条。驰名的地方名品有云南蒙自过桥米线,广西的桂林米粉,江西濑粉,广州沙河粉。米粉多以籼米为原料制作。据广东的烹饪理论家李秀松先生介绍,著名的广州沙河粉的原料选用一年陈的籼米。因为当年的新米粘性重,成品不够爽口。两广和闽赣地区以种植籼稻为主,所以米粉类产品主要出产在这几个省份。米还可以制作年糕,这是江南的特色。苏州的花色年糕和宁波的水磨年糕是其中的代表。苏州年糕的品种大多数是甜味。其原料是把糯米粉与粳米粉和籼米粉分别混合,以求得各种产品不同的质感。宁波年糕以大米为原料制作,可以炒,烧汤。江南尤其是宁波地区出产的糯米质量好,也出产优质粳米。江南年糕是在这个物质基础之上产生的。在云南有一种特产叫做饵块,据说也是大米制作的。如此的话,应该与宁波年糕有异曲同工之妙。有识者请指教。
中国人最早食用稻米,并且像变魔术一样把平淡的稻米变成各种美食。无论是在食用米的花样上,还是对资源的利用效率方面,中国人都是无可置疑的大师。从这个意义上说,英国人的话可算精当。
本帖一共被 5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米
🙂大锅饭特好吃,不知原因何在? 2 秦三光 字0 2010-08-31 18:00:49
🙂何为大锅饭?食堂大锅蒸的米饭? 2 物格修齐 字88 2010-08-31 19:17:21
🙂生铁铸就的大铁锅,需用铁锨翻搅饭菜,慢火 2 秦三光 字90 2010-08-31 23:27:55
🙂饿了 1 littleflower 字18 2010-08-25 00:58:37
🙂看的我食指大动 1 南北朝大蟑螂 字6 2010-08-23 18:14:41
🙂谢宝 1 月桂 字161 2010-08-21 07:48:46
🙂锅巴自打龙山文化那阵儿就在吃,当储备粮 9 liupizi 字263 2008-12-15 03:3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