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关东四大郁作与云南十八怪(十) -- 履虎尾
云南第五怪,小和尚可以谈恋爱
天下的和尚都是和尚,为什么我坛的鲁智深至今光棍一条,而云南的小和尚却可以谈恋爱呢?
原来,自从我佛创立佛教,原始的佛教便以“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和三法印为根本教义,本无分彼此也。
但是,正如老人家所总结:“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在我佛涅毙后不到百年,公元前四世纪前后,佛教分裂为“上座部”与“大众部”两大部派。
关于分裂的原因,各派又有不同的说法。南传佛教的说法是,当时吠舍离的一些比丘认为,某些传统戒律已经不适用,要求予以改变。例如,比丘应该允许接受在家信徒布施的金钱。而摩偷罗地方以耶舍为代表的长老比丘则认为,比丘接受金钱不合戒律。于是,双方发生争执。耶舍便邀请各地上座比丘共七百人举行集会,审定比丘乞受金银为非法。此事件在佛教史上称之为“七百人结集”。而不服从此裁定的比丘为与之对抗,召集了有一万比丘参加的结集此即“大结集”。结果,分裂为两派,七百人记集因参加者多数为上座长老,被称为“上座部”;大记集参加的人数很多,便被称为“大众部”。这两大部派以后继续分裂,到公元六世纪,部派佛教分裂为十八部或二十部。
公元一世纪左右,佛教大众部的一些支派又演变形成“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兴起后,为了标榜、抬高自己,就贬称非大乘佛教的部派为“小乘佛教”。“乘”,是“乘载”或“道路”的意思。大乘佛教自称,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大河的此岸到达菩提涅??之彼岸,故曰“大乘”。而非大乘佛教,只能超度极少数的人,所以被贬称为“小乘”。
公元七世纪,“大乘佛教”的一些派别综合了佛教,婆罗门教(印度教),以及印度的一些民间迷信,发展成为“密教”,又被称为“金刚乘”。
以上各种教派,都先后传入东亚,东南亚和中亚等地区。最后,大乘佛教在中国、日本、朝鲜,越南等地占优势,这支佛教称为北传佛教,亦称汉语系佛教。小乘佛教则主要传入东南亚,先后成为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的国教,也传入我国云南地区,这支佛教称为南传佛教,亦称巴利语系佛教。而金刚乘佛教主要传入中国西藏地区,与西藏的苯教相结合,形成喇嘛教,以后,又传入青海,内外蒙古,以及尼泊尔、锡金、西伯利亚等地,这支佛教称为藏传佛教,又叫藏语系佛教。
我国云南省的傣族、布朗族、崩龙族、瓦族等少数民族,大部信仰佛教,他们所信奉的是南传上部座佛教(小乘)。因为在傣族地区流传的较早、较广,其经典文献也大多用傣族文字记载和流传,所以,也称之为“傣族佛教”。
佛教几乎成为傣族人民全民性的宗教,傣族地区“有村就有寺,遍地是和尚”。小乘佛教提倡出家修行,西双版纳傣族男子,过去从儿童时代起,必须要过一段脱离家庭的寺院生活。傣族人认为只有当过和尚的人才是有教养有学问的人,也才会受到社会的尊重。而没当过和尚的人,被称为“岩百”、“岩令”,即没有知识、不开化的愚人。孩子入寺受戒之前,首先需进行预备期训练,等到初步了解了寺规之后,方可入寺受戒。届时,该男童由事先认定的义父(一般选择忠于佛主、知识渊博、有威望的长者充任)穿戴彩衣彩帽后,在众多亲邻的护送下,或人背,或骑马,浩浩荡荡,前往佛寺。一路之上,观者如堵。围观者纷纷向入寺男童抛撒百米鲜花,表示祝贺。进入佛庙大殿后,该男童跪在佛前,接受寺院主持为其举行的受戒仪式――六个香疤,从此便长留在他的头顶之上。
受戒仪式之后,义父为男孩脱去身上的彩衣,改换上新缝制的僧衣和袈裟,这个男骇就成为正式的和尚了。此后,这个小和尚便长住寺中,跟随佛爷学习傣文和佛经。诵经之余,还要负担外出化缘任务和寺内的一些杂务。
庙里的和尚当然也有大小之分,傣语将他们分别称为“帕异”(大和尚)和“帕囡”(小和尚)。小乘佛教各派的僧侣,按其年龄和修养划分成不同僧阶,僧阶的高低,决定其在寺院中的地位。以后,男孩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佛经教义等掌握的程度逐步加深,可依次晋升为帕弄(佛爷的意思,亦有大小之分)、祜巴等。由于升为“祜巴”的僧侣,一般不得还俗,所以愿意晋升的人并不多。一般的人,当到“大佛爷”便“毕业”了,于是就还俗回家,娶媳妇去了。
而媳妇儿呢,又是小和尚早就认识的。小和尚往往一边学佛念经,一边同女友交往,以促进感情。所以,彩云之南第五怪,“小和尚也可以谈恋爱”也。
呵呵,“云南十八怪”,十八是非常多的意思,云南之怪远非十八种。不过,俺一个关东人,硬要来讲云南的十八怪,实在是力不从心。这个题目到此告一段落,云南的十八怪,还是请云南人来讲吧。 等以后有空,俺领你去长白山去挖“棒棰”去吧。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4
【原创】关东四大郁作与云南十八怪(十)
唉呀,这就完了?先生好文章,知识与风趣并行,真个是雅俗共赏. 即晴 字0 2004-06-09 03: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