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大白话之诗词启蒙 -- 张声语

共:💬71 🌺18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大白话之诗词启蒙

自序

我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都是有许多的中国人十分热爱诗词曲的,也有很多中国人会用毕生的努力来写出不狗屎不狗屁的诗歌。青少年时期是培养对诗词的热爱最为关键的时期,我就是在十到十七八岁的时候读了大量的诗词曲,虽然我并没有因此而成为大家,我的诗不论五言七言等近体诗还是现代诗也都写得相当的不好,这与我生性有些懒散和最后读了工科有关系,但我从这种文化的积淀上得到了一种崭新的视角,或者说,审美观。我想,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还是愿意当一个中国人;我也还是愿意那个时候在外公的棍子下惊惊颤颤地背古文,背诗经,那么年幼的我虽然什么都不懂,只是强行把某些东西记下来了而矣,但我这一辈子,都会记得那位白发黑颜的老人亲自带着黑发白颜的我习字读书的情景。

第一讲 词之开篇

我想从词开始说起。虽然诗的诞生比词早,唐诗的繁盛也在宋词之前,但是,词之雅更甚于诗.正所谓"词别是一家"。我对词的偏爱在束发之年的时候就达到很疯癫的地步,甚至平时躲在屋里拿本唐五代词念念就觉得很High;那个时候不论看什么也都在想平仄。顺便提一下平仄的问题,传统诗词的押韵,或称压韵,以及平仄律,是读诗词,写诗词需要了解的第一件事。清代的一位老先生说过:“诗中韵脚,犹大厦之柱石也,此处不牢,倾圮立见。”也就是说,韵是一切一切的基石,有韵则生,无韵则死。在红楼梦里,宝黛钗等组织了诗社,每每写诗时必要限韵,也可认为是有韵则雅,无韵则俗。举一首大家都知道的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诗中的斜字应念做"峡"音,你可以把两种读法大声朗诵比较一下,真真是有韵则远,无韵则局啊!关于平仄,我会陆续地提到,但不准备做很深入彻底的讲解,因为我到现在为止,也还有诸多问题是糊里糊涂的。凡事都要靠自己,在诗词方面也不例外。我的平仄启蒙是外公和老妈,但是外公是很严厉的,我不敢问太多,妈妈她在这方面也不是专家,最终把整个事情搞清楚了是源于一本叫做<<诗词曲联>>的书,我通读了一遍,后来又经常看,还是非常有收获的。最有意思的是这本书的作者是湖南大学一位教机械的老教授何季雄(居然和我同专业),题序的则是杨叔子院士(也是搞机械的)。对这两位老教授我是七分佩服,三分景仰。他们不仅是名满机械领域的学者,更对中国的古文化有很深的研究,这对我启发很大。当然,买这本书的时候也没料到我会和这两位老先生成同行,但是这正是证明了有不少并非专业研究传统文化的人,他们也是非常热衷于研究创作诗词的。

回归正题,诗词曲最初都是起源于民间的。中华文化就像是一个大花盆,而诗词曲是在这个花盆里先后发芽的三颗种子。也就是说,虽有先后之分,但无因果之由。有的人说,词,是另一种形式的诗。我是坚决反对的。李易安有《词论》,点明了说: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诗词的区别,不仅有形式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对韵律平仄的要求,对用语的雅俗也都不一样。有打油诗,可是,你听过有打油词吗?我个人认为,如果非要比较的话,词为最雅,诗次之,曲最俗。这没有任何贬低唐诗和元曲的意思,因为从雅到俗,这反而是返朴归真了,这正是高雅艺术的一种本质。况且,小曲小曲,本就是街头巷尾间众人口中所能唱出的,太过阳春白雪,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了。

  词,它产生于隋,流行于中晚唐,繁盛于两宋。作词,实际叫做填词,因为它是有调子的,就像现在的歌,好多歌都是写好了曲再填词的。它的调子名呢,就是词牌名。每个调子一般是两片,或称两阕;三四阕也有,但不常见。每一阕里有数个长短不一的句子,我觉得是因为这样唱起来较方便,不会让人换不了气儿。但是词的规矩就在这儿了,词有“三定”-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也就是说,它是受着极其严格的声律约束的,要分平仄,更要分入声。所以它更需要文化底蕴,我也认为它更雅。

那么,什么是入声呢?我国的古汉语有四种声调,叫“平,上,去,入”,平则为平,后三种为仄。但是我们现在的普通话里是没有入声的,普通话的一声为阴平,二声为阳平,三声为上,四声为去,而入声被归入了这四声之中。不过,南方的诸多方言里,仍然保留着入声,特别是上海,湖南,广东等地,肉,雪,岳,室,册,敌,急,勿,等等字都是入声。关于字有定声的问题,我们先说到这里为止。

关于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呢?我们需要先来看看中国乐坛的现实状况。流行音乐在中国乐坛一直占无可撼动的主导地位,其实就是一种中国文化传承的体现。因为无论是诗经,汉乐府,魏晋乐府,南北朝乐府,还是诗,词,曲,戏剧,没有哪一样是脱离了音乐的。广义的说,他们都是一种歌词,而且是配合同时代最流行的音乐的歌词。所以,要谈及词的起源,就不能不提起在隋唐时出现的一种新的音乐样式——燕乐。事实上,这种音乐是一种多元化的体现,它是在传统的乐府乐的基础上,融入了边疆音乐,民间音乐,外来音乐(如以琵琶为乐器的西域音乐)形成的当时的民族音乐。与燕乐相搭配的歌词就是曲子词,即词的最初形式。这就是词诞生的背景。有的人可能会问了,以现代歌曲来看,有的歌是写了曲再配歌词,有的则是写了歌词再谱曲。词到底是用的哪一种合乐方式呢?嗯,关于这个问题,我只针对我所知道的大概情况向各位做一个解释。首先,后者是存在的,但是在词的鼎盛期,一般遵循前一种形式。据我所知,第二种方式常见于诗,比如,选择一些知名度比较高,当时也比较流行的五言或七言诗来配乐,演唱。由于词的早期形式确实像诗,在词的发展早期,比如在燕乐阶段,唐五代时期,这种“选词以配乐”是有的。然而,词毕竟不是诗。当词渐渐地从中晚唐的流行里走入了两宋的兴盛时,它的一系列有别于诗的特点就呈现出来了。其中很重要,非常重要,重要得不得了的一点正是“由乐以定词”。即,按照既定的曲谱来创作歌词。所以,写词又称填词,或倚声,填的就是已定的曲谱。每一种曲谱有固定的曲调,相应的就有一定的词调,词调就对平仄和韵做了严格要求。

写到这,我要说明一下,鉴于我并不是一个专业的文化史从业人员,我也不想要把我的这个系列搞得没有一点趣味性,我决定,从下面开始,大致按照这些词人在历史上的出场顺序,以他们人生中悲欢离合的故事为主线,并适量辅以一些平仄的基础知识。

关键词(Tags): #诗词曲#基础知识#大白话讲解元宝推荐:铁手,任爱杰, 通宝推:唵啊吽,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