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 微躯敢一言 (关于城市化) -- 听涛
望天君转发了《奥巴马的基建》在他的博客上,我非常感谢。在他的博客上看到一些留言,说现在国内‘大学生就业解决不了,去搞城市化,没有就业,怎么搞呢?’。因为现在还没有中央的具体方案出台,所以斗胆一言,说说我对于城市化的想法,很幼稚,但是希望在西西河里得到大家的指正。分四部分,首先看一下现在现存的各种矛盾、问题;第二,分析一个‘典型’的农村家庭转入城市的可能方法;第三,结合此次危机的总体估算;第四,在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基础上的估算。
一. 现存问题
逃避矛盾不能解决问题,不能充分利用手里的资源也不能很好解决问题。现在的所谓危机,是危局,但是其中也有机遇。有这样一些现存的问题:
第一,国民经济面临增长停滞,甚至是大规模下滑的威胁。中国的问题必须在发展中解决,其实对于大的发展中国家都一样。一百年前的美国也是这样,没有什么道理好讲。从短期看,外部需求下滑已成定局,而且也不能什么都指望别人。国内的私人投资基本上是人来疯,经济形式好的时候,私人有意愿投资于工业生产,现在面临问题,私人投资指望不上。个人消费下面单独拿出来分析。所以现在只有依靠国家。
第二,有大规模基建的需求。1,公路。美国现在的高速公路总里程是9万公里,07年年底中国是5万的公车里程;2,铁路。美国铁路总计26万公里,一级铁路21万公里,中国在06年初是7.5万,计划到2010年超9万;3,电力。美国06年的装机容量是10.8亿千瓦,中国07年是7亿千瓦;4,水利。这个没有比较意义,因为美国是世界粮食出口第一,中国只能勉强自给自足(2004年净进口最多,总量的2%)。上面这四项的意义是不同的。电力的急迫性很低。因为经过过去十几年的大规模城网改造之后,现在几乎所有的大中型城市的中高压都是环网拓扑结构,有的还是双环。欧美现在的典型树形结构无论是容量还是安全性上都没办法比的。现在国内装机容量上的矛盾不突出,尤其是如果面临经济停滞,这个矛盾就更不突出。从近期煤炭价格下滑就可以看出一点苗头。可能电力上的投资更多会关注于结构,比如提高核电、提高高压直流干网的比例、优化负载降低无功,这都是锦上添花的事情了。高速公路的急迫性可能也较低。因为高速公路的密度中美已经没有质的差别,真正的差别可能是使用。我07年在国内的高速上看到大量低速车辆和超重卡车(从卡车的加速上就可以判断)。这就使得中国高速公路的平均速度偏低(估计平均能有80公里/小时?),同时,超载使得路面寿命严重缩短。所以,高速公路的问题可能首先是提高社会保有车辆性能、严格高速使用标准的问题。铁路更为紧迫。无论是客运还是货运,中国都必须更多依靠铁路,没有解释的必要。水利也非常紧迫。建国后的农田水利到现在大概50年,客观上改革开放后农田水利的维护可能不是太乐观,现在不作,情况只能越来越糟。所以,基建是修铁路、修水利。
第三,基建的准备不充分。大国的基建是典型的大型工程科学,有其自身的规律。以水利来看,人人都知道要投资,但是不搞清楚支网的配送水要求,如何处理干网?不查清县乡一级水利设施的现状、要求,如何去处理支网?这样的前期准备没有充分搞好,钱投进去恐怕效率不会太高。这样大规模的水利摸底如果这两年切实作了,我们肯定会听说,现在看,至少准备的规模不足。铁路的情况好一点,现有计划是2010年过9万(2006年年初是7.5万),所以可以预期有一定的储备勘探,现在如果要加大铁路建设强度,可能半年内的准备时间就够。但是水利估计至少要一年以上。这是技术准备,另一方面是组织准备。基础建设会使用大量人力,这些人力难道就白用了?发工钱就可以么?能不能更充分地使用这个资源,可能性是有的。
第四,内需不足。在05年还是06年,我在中宏网上看到樊纲同志的一篇文章,分析内需,清楚明白。文中指出,有钱人没有消费欲望,低收入人群有非常高的消费欲望,但是没有钱。请允许我向樊纲同志表示敬意。与之对比的是徐滇庆‘教授’,与樊纲相比,徐滇庆可是真正的人材,放在北大教书实在委屈,应该交给中宣部,‘细取其皮,实以革草,悬之东门,以儆效尤’。记得90年代,我家有个邻居,两口子一个小孩,男人有工作,女人下岗了。家父告诉我,他家男人一月700多块。我放假在家的时候给那家的小孩送过糖。现在我也有了孩子,想起来就会流泪。这不是什么阶级感情的问题,是基本的人性。网上骂我夸夸其谈的人都是对的,光说城市化有什么用?我请求大家再次看一遍:那些低收入人群有非常高的消费欲望,但是没有钱。
第五,很强的政策执行能力。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计划生育。这里不讨论计划生育政策的是非,只是看这样一个政策,这个政策很清晰,那客观上就是被很好地执行了。所以如果中央有清晰明确的政策,有决心执行,政策的执行率应该是比较高的。
二. 一个典型农村家庭的城市化
首先,我们假设一个典型的农村家庭,定义为 3+2 模型。就是两口子,一个孩子,两位老人。这个模型有其客观的背景,因为夫妇两口子一般是与男方的父母共同生活,而且在早些年一些农村也有个别生两胎的例子,这就在客观上有可能形成一对夫妇赡养两位老人的家庭。如果进行扩展,就是 3+4 模型,有两口子,一个孩子,四位老人。
看一下一个 3+2 模型的家庭有什么生产生活资料。原则上,他们有五口人的承包土地(土地承包不分年龄,孩子也可以承包土地)和一处宅基地,其它还有什么?没有了,农民什么都没有了。土地是谋生的手段,宅基地是生存的基础,要让农民放弃这些到城市里面,就必须作出相应补偿和提供相应保险(种粮食毕竟有收成)。
可不可以这样,实行两步走。先请两口子和小孩进城住下来,开始工作学习,等到一段时间以后,再请老人进城?由政府提供一套住房,要足够五口人住的,比如120平米,四室一厅,作价40万(抛去地皮,成本到不到10万?)。房价不用立即付清,最晚可以5年后开始支付。国家提供一个为期三年的工作给家里的男人,参加基建的现场工作,包吃包住,每月2000,三年期满,免除房价10万。这三口进城的人的承包地两年后开始上缴,每年一个人的土地,但是两位老人的土地不动。如果10年内两位老人愿意放弃承包地,放弃宅基地,可以一次性补偿40万(是不是可以用一部分强制性给两位老人买养老保险?),10年以外放弃,则补偿费用递减,比如每年减一万什么的。这样的一个方案可以看到,国家白给出去一套房子,还多给了10万。如果一套房子的造价是10万,一共20万。但是要看到,农民没有土地了,没有宅基地了,人家在城里怎么过活?不过有了房子,住的问题解决了,有一个为期三年的工作,可以临时解决收入,还可以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与此同时,老人的土地还在,宅基地还在,与农村的基本生活生产没有完全脱开,还有一个保险。实际上,可能老人会在1、2年内进城,把土地和宅基地租出去,多少会有一点收入。
以上这个方案对进城农民的生产、生活都提供了一点缓冲,同时利用了基建用工,并非完全不可能。说一下子给出去20万,那是胡说。使用了人工,尤其重要的是,拿走了农民的宅基地,20万我都觉得少。当然,最终中央的方案一定是一个经过细致调查、严谨部署的计划,一定会好的多。
三. 此次危机的可能应对
首先应该立足于自己解决问题。中国现在的储蓄额很高、政府赤字极低(不到20%),加发20万亿国债(GDP大约25万亿)没有什么问题。
第一,时间。从前期准备来看,铁路建设加快有一定可能,水利不可能立即开工,要等至少一年。但是实际上铁路的储备勘探也不很充足(06年年初7.5万公里,10年要到9万,现在估计肯定过8万,如果预勘探到10年,现在1万公里的储备勘探都不到),如果短期内铁路建设强度可以翻番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但是到2010年年中,我们必须看到铁路建设强度极大提高(每年2万公里还要差不多10年赶上美国),水利建设大规模展开,到这个时候只要石油没事,国家肯定没事。
第二,核算。以上假设20万亿新增投入,就是说原来的计划基本不动,原来的铁路建设用工都正常使用,那新增的20万亿可以多使用多少进城的农民工?考虑过去的一个五年计划,工业总投入为35万亿,在此背景下,有民工2亿,其中进城的民工1.2亿(很多在当地参加劳动)。如果是20万亿的投入,在施工现场的对应用工量达到1千万总是可以的,以所谓 3+2 的家庭模型看,就有可能最终转入城市4千万左右人口。如果其中有相当 3+4 (两口子,一个孩子,四位老人)的家庭,那最终转入城市的人口可以达到5千万。相应的支出是2万亿。
第三,短期影响。水利建设和铁路建设的投入都不用讲,反正只要作基建就是用钢用水泥,原材料、工程机械自然带起来。进城农民的房屋建造可以单独由政府作,地皮钱就是征地的钱不用考虑什么利润,房子就是建造费,只给进城农民,不太影响当地房屋市场。发给农民工每月2000块钱,如果包吃包住,一般至少会寄回去1500,妻子和孩子每月用1000,还有500,这些钱一年就是6000,可以买一个大件电器了。而且,如果真的要这样作,现在就可以开始相应的房屋建造,现在国内的房屋建造能力简直是恶狼了,还发愁造不出来?如果这些房屋可以分散布局,实际上有利于比较快地融合于当地的经济生活。比如,主妇可能可以逐渐在附近作小时工,不要小看,每一个可能的工作提供给低收入人群都是对社会的贡献。如果仅从短期而言,家里的男人在外地工作,没有假设女人参与当地生产,所以进城的农民对当地就业市场的影响可能没有那么大。
第四,长期影响。如果进城1000万户,可以在几年后加入当地生产的劳动力是2000万,和现在2亿农民工,1.2亿外出到城里相比,数字并不大。本质上是把小部分流动劳动力固定下来,同时把他们的土地交给其它专职农民。另外,计划生育对人口结构有明显影响。实际上,1975年出生的城市人口中,独生子女的比例就很高了。到1980年,城市基本就都是独生子女了。到2030年,城市工作人口基本都会是当年的独生子女,此后劳动人口肯定会下降。现在到2030年只有20年,人口不是一下就可以解决的问题,现在已经要赶紧想办法了。如果可以使得进入城市的家庭的子女在小学到初中的年龄,那么这些新进入城市的家庭将可以提供稳定的劳动力储备。在这个五年计划之后,基建速度可能放慢,但是如果这样的城市化方法有效,那么是不是可以以每年100万户的速度进行?而原来留在当地的农民,由于可以明确期望承包土地逐渐增加,也有了提高预期收入的物质基础。若在20年内,最终可以转入城市2亿农村人口,那么农村人均耕地可以增加20~25%,对于提高农民收入是最切实的保证。
第五,实施步骤。由于在2009年,可以预期基建投入不能完全铺开,这就给了各种不同的城市化方案一个预演的机会。在09年,通过小范围试点不同方案,比较、鉴别,接下来就可以合理进行城市化进程。所以,前期准备不足固然是一个问题,也是可以利用的问题。
四. 可能发生的外部事件
上面是一个很浅薄的想法,但是即使这样,仍然可以看到中国有能力独立应对本轮危机,同时为未来的运输、农业和城乡二元的最终解决打下坚实基础。而与此同时,我个人倾向于认为欧美各国走出此次危机的办法也是搞基建,因为这是可以让低收入人群拿到钱几乎唯一的办法。所以在较极端的情况下,有可能在2010年,货币、金融方面的问题全面爆发完成,大家要开始做事,很可能在这一年中大家同时开始基础建设,开始大规模基建物质需求(如果没有战争、国家解体这样的‘意外’事件)。如果欧美各国同时开工,物资需求量一定非常大,中国有没有能力全部满足都悬。这样的需求即使真的出现,也是利弊各半。从有利方面看,中国是唯一可以提供这样高强度物资出口能力的国家,这是绝对意义上的战略武器,没有理由不使用;但是弊端也很明显,就是面对这样一个高强度物资需求的窗口,国内很可能再次出现产能的过热投入,而最终这些产能要由我们自己买单。所以,现在开始的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只能强化而不是弱化,同时,可能有必要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即使出现外部强烈需求。至于说这些外部需求会不会消失,那个不会的。除此而外还有什么办法把钱给低收入人群?它们很多基建设施已经50、60年,真的要糊弄到100年?需求会不会转向其它国家?有可能,但是无所谓,重工业投入有其自身的规律,5、6年是一个必然的投资周期。如果谁明年开始投入,比如建钢铁厂,等到5年后开始产出,谁知道世界是个什么样子?剩下的产能还要你自己去想办法。
所以,对于外部,有物资需求更好,没有也无所谓。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 微躯敢一言 (关于城市化)
🙂快两年了 燕人 字44 2010-12-31 02:13:13
🙂有点林总一点两面、三三制的味道 1 wangii 字92 2009-01-29 21:11:08
🙂赞成用宅基地和合土地权利换城市住房和社会保障, 桥上 字224 2009-01-05 07:19:27
🙂多谢 1 听涛 字230 2009-01-05 16:08:58
🙂【文摘】美国的救赦 4 贼不走空 字1883 2009-01-05 06:48:03
🙂作广告了 听涛 字136 2009-01-05 16:11:00
🙂听涛兄的大作,已经制作成PDF供大家收藏啦 5 Che 字552 2009-01-05 18:2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