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文史校堪示例 -- 丁坎

共:💬2 🌺1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文史校堪示例

文史校堪示例:

近日读到一段文字:

战国时期,“五行”之说盛行,群体性的事物,往往被人朝向“三”、“五”、“九”等数字上比附,于是乎有了“五侯九伯”,有了“五伯三王”等等的合称。这样的,众多的

“帝”们也与时俱进,开始朝着“五”的方向发展了。

意指人间君主的“五帝”一词,在孟子时候尚未出现,《孟子》书中只提到“三王五霸”,在《告子下》中孟子是这样笼统地论述的:“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

“五帝”一词貌似最早出现在稍后的《荀子》一书中,荀子把“五帝”排在“三王五伯”之前,合称为“五帝三王五伯”。《荀子大略》篇曰:

“诰誓不及五帝,盟诅不及三王,交质子不及五伯。”

荀子的这个“五帝三王五伯”,同孟子的“五霸三王”有什么联系?是否就是孟子“五霸三王”?而且,荀子只是笼统说出“五帝三王”这一合称,至于具体的都是哪几位名

列其间,荀子却没有明白举出。

在《议兵》篇中,荀子却有了另一种说法——“四帝两王”:

是以尧伐驩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此“四帝两王”,皆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也。

观此段材料,荀子似乎是把尧、舜、禹、汤合称为“四帝”,把周的文王武王合称为“两王”。

回到“五帝三王五伯”上来。俺自己私下揣摩,“三”和“五”貌似都是泛泛而谈,硬要排出具体哪八个人是荀子的“帝”与“王”,恐有穿凿附会胶柱鼓瑟之嫌。

该段文字有一些文史理解方面的问题,现一一列举分析,以为诸君效法。

1

意指人间君主的“五帝”一词,在孟子时候尚未出现,《孟子》书中只提到“三王五霸”,在《告子下》中孟子是这样笼统地论述的:“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

从这句话看,作者明显把五霸当作五帝的前身在看待。

下文又说

荀子的这个“五帝三王五伯”,同孟子的“五霸三王”有什么联系?是否就是孟子“五霸三王”?

这一句再度证实作者没有分清五帝和五霸的关系。

三皇(或三王),以及五帝,五霸(或五伯)在先秦文献中虽然存在多种版本,但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

三皇五帝在时间上更早,境界上更高。五霸多指春秋五霸,也有别的说法,但不常见,而意义上也是指后世以力崛起的君主。

淮南子中有一句

古者,五帝贵德,三王用义,五霸任力。

是一个最精当的概括。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概括表现的仅仅是时人的看法,不一定符合历史实际。

孟子所谓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就是因为

孟子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天子適诸侯曰巡狩,诸侯朝於天子曰述职。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庆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在位,则有让。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是故天子讨而不伐,诸侯伐而不讨。五霸者,搂诸侯以伐诸侯者也。故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五霸,桓公为盛。葵丘之会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歃血。初命曰:‘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再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三命曰:‘敬老慈幼,无忘宾旅。’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五命曰:‘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今之诸侯皆犯此五禁,故曰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恶,故曰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

主要是说,五伯以诸侯的身份行征伐之事,本身就是僭越,所以是三王的罪人,而五伯号令诸侯立下约法,而当时的诸侯又违背这些约法,所以说

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

在孟子这个系统里,只存在三王五伯,而没有五帝的位置。

在荀子那里,五帝出现了:

“诰誓不及五帝,盟诅不及三王,交质子不及五伯。”

插一句,五帝一词在庄子外篇也出现了几次,虽然庄子的年代早于荀子,但考虑到外篇多出自庄门弟子之手,说最早出现在荀子里没有大的问题。(当然,孟子书也有这个问题。)

将荀子与淮南子合观,似乎可以看到,五帝代指的年代要早于三王,而从孟子来看,似乎五帝这个观念产生的年代还要晚于三王。

这似乎很奇怪,其实不然,这正是顾颉刚先生的著名论断

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发生的次第和排列的系统恰是一个反背

的一个佐证。

2

在《议兵》篇中,荀子却有了另一种说法——“四帝两王”:

是以尧伐驩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此“四帝两王”,皆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也。

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对文意的割裂,荀子举了四帝二王,然后说 此“四帝两王”,已经清楚地表明这不是一个既成的概念,而是自己论证过程中临时列举的例子。

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陶、伯益,汤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子,功名蔽天地。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夏桀染于干辛、推哆,殷纣染于崇侯、恶来,厉王染于厉公长父、荣夷终,幽王染于傅公夷、蔡公谷。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僇。举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齐桓染于管仲、鲍叔,晋文染于舅犯、高偃,楚庄染于孙叔、沈尹,吴阖闾染于伍员、文义,越句践染于范蠡、大夫种。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范吉射染于长柳朔、王胜,中行寅染于籍秦、高强,吴夫差染于王孙雒、太宰嚭,知伯摇染于智国、张武,中山尚染于魏义、偃长,宋康染于唐鞅、佃不礼。此六君者所染不当,故国家残亡,身为刑戮,宗庙破灭,绝无后类,君臣离散,民人流亡。举天下之贪暴苛扰者,必称此六君也。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以其行理也。行理性于染当。故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佚于治官。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身逾辱。此六君者,非不重其国、爱其身也,以不知要故也。不知要者,所染不当也。

墨子--所染

同样的,墨子也临时列举了 此四王,此四王,此五君,此六君。

我们并不能说,墨子搞出了什么四王五君的系统。

3 对了,在成文之际,突然看到有人在开盘口,不禁惊叹,是有人不知人间尚有羞耻二字。

“天皇,这个天皇,这不是人的称号!呵呵,再奴颜婢膝的人,也不会以此称呼别人;再妄自尊大的人,也不会让人以此称呼自己。”

不知道这论断的覆盖范围有多大,其他辩析我也不想提了,只问一句:

唐高宗是不是人,为他加尊号的是不是人,这些人是不是我们的祖宗。

当然,这仅仅针对某人而言。

如果我把玄元皇帝误为唐玄宗是天大的笑话,那么上引那段辱及整个高宗朝的算什么?

说错话不要紧,要紧的是

1 这个错是否影响到你要论证的主旨

2 你要论证的主旨本身是否有意义

我希望所有关注过这个话题的朋友都好好想想这两个问题。

丁坎不是第一次错,也不会是最后一次错,但丁坎有错必认,相比西河某些死不认错的人来说,还是颇有些

道德上的优越感的。

对了,上面辩析的东西与该文作者要讨论的主旨关系不大,我也不认为这些错是什么大笑话,仅仅指出来,

希望给读过该文的朋友提个醒。

附:

五帝一词在庄子中已经出现了。

且子独不见夫桔槔者乎?引之则俯,舍之则仰。彼,人之所引,非引人也,故俯仰而不得罪于人。故夫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不矜于同而矜于治。故譬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其犹

柤梨橘柚邪!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

---庄子-天运

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庄子-秋水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2
    • 🙂【原创】文史校堪示例 O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