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关于电影“票房”与“票价”的集中话题 -- 秋原

共:💬89 🌺47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关于电影“票房”与“票价”的集中话题

二月下旬,到一所高校参加一见面会,主谈大陆的小片——低投资的文艺电影,也包括这几年投资更低的数字电影,中间说到了电影的票价。

因为当天是周日晚上,返校的学生很多,场面十分热闹。期间我讲过了安战军执导的《看车人的七月》,这是典型的低成本文艺小片。下面学生给我两个出乎意料的反应:

一是当学生会小头目客串的女主持人问台下:“这个电影你们看过没有?”底下一片积极普遍的反应让我感到有点吃惊,我原以为这种上映时没有经过强力宣传的小片是不会有多少年轻学生知道呢~

二是如今学生们的坦诚,接下来问到他们是怎么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回答上来是异口同声的“盗版”,声音响亮、干脆,绕梁余音之后还紧跟着一片爽朗痛快的嘻笑~~

关于讲范伟在此片中出色的表演我不赘述了,但后面有人问到如今的电影票价问题,立刻引起共鸣,我朝大学生们的质问高度一致:

“怎么这么贵?!”

05年底,我一朋友两口子烧了一回包,赶集似的在《无极》上映后第一个周末去消费,两张票钱二百,散了场已经是凌晨,只能从城里打车回到位于我国不可分割那一部分的家,车钱又花了二十,这还是临时跟人家拼车呢,在匆忙中他老婆还把什么值钱的东西落车里了,“高高兴兴进京城,骂骂咧咧回通县”。这几年张、陈两位导演的商业大片,我就参与过这一部,居然就是口碑最恶劣的那个,居然他就自己掏钱看去了,居然他还认识我。此人事后骂了小一个月的街,弄的我灰头土脸的,电话上显示是他的号我都不敢接。

如今无论是三大导演的商业大片还是如《看》这种文艺片,或者06年《疯狂的石头》那种数字片,上映初的票价都在40元以上,普遍价格是50~60元,如果是首映日当天或首映后的第一周末,还要高到80~100元。以帝都和魔都而论,这两年有不少装修豪华的新影院建成营业,这些影院的首映日午夜场票价甚至超过100元了。而象美国,大片上映时的票价十几美元,如果耐心等到上映三~四周再后去,还能买到4~5美元的低价票。相比之下,中国的电影票价的确显的有些昂贵的。

一场电影的成本,包括电影院的运营支出,拷贝的磨损,给发行商的比例分成等等,把这些东西加在一起,体现在票价上,20元不仅绰绰有余,还有赢利的富裕,而且这还是在上座率80%的情况下。中国电影的相对高票价,纯粹是制作、发行和院线三方共同制造的商业行为。有人看到这就说了,这不是废话么,谁还不知道是商业行为,无利不起早么~

那么今天,俺就说说这个“商业行为”是如何操作的。

噢喉,演出又要开始了……

现在这个动辄50元的票价,风气是从1994年引进十部大片开始。至少在93到95年夏天,我还看过五元钱/票的《霸王别姬》和十块钱/票的《阳光灿烂的的日子》。等到施瓦辛格主演《真实的谎言》上映那会儿,全北京就已经很难找到20块一场的电影院了。

说到票价,就必须要说到发行,而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关键词:分帐。这种按比例瓜分票房金额的方式是现在中国电影发行/放映中的通用标准。1994年中美谈到大片引进问题时,美国片商、负责外片发行的中影集团发行公司、院线三家协商的分帐比例大致是三三四。也就是说,一张票钱卖50元,电影院自己留下20块,剩下的30打回中影,后者再分一半给外商。从94年引进一直到98年初《泰坦尼克号》创造中国电影票房记录,一直执行这个分帐比例。

在这个过程中,负责发行的中影集团要自己做拷贝,自己掏钱搞映前造势;电影院也有反映成本,只有美国人只需要出让大陆发行权,不需掏一分钱,如假保换的零风险~

那个时候的中国电影,就和当时我共和国的年纪相似,到了四十多岁的更年期了,这一年,《活着》没有通过审查,国内禁映,靠香港投资、打成港片的身份去嘎纳参展的。

俗话说,有压力才有动力,美国大片引进两年之后,中国电影届就该想如何对付了。1996~1997,可以看做是中国电影转型的一个分水岭,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有三个:陈凯歌《刺秦》、谢晋《鸦片战争》、冯小刚和《甲方乙方》。在本篇中,我不展开关于这三位导演和他们的作品的相关评论,而仅仅讲述就他们在开拓票房市场方面作出的种种积极行动。

今天我们说到国产“大片”的时候,很多人总是说到由张艺谋执导、在02年年末上映的《英雄》,似乎这才是纯粹大投资大制作商业作品的开始。这个观点是错的(对于张艺谋本人来说的确如此),实际开创者是陈凯歌导演的《刺秦》,比如提前点映,造势包装,人民大会堂豪华首映式,主创人员多站宣传等等现在这些屡见不鲜的商业噱头,都是从《刺秦》开始的。05年《无极》上映后引发了很大争议,坊间评说这片子是老陈经历过的第一个麦城和滑铁卢,这个说法也是错了。《无极》、《英雄》这等“大片”,没赢了口碑但赚了票房,甭管网上如何叫骂,照样过了亿;而96年的《刺秦》则是市场口碑双连败:专家观众媒体三方都是褒贬不一,大陆票房尚不足千万。到是本片最大投资的日本人拿到本国去发行,成绩喜人,票房数字居然是其投资额的四倍。

“馒头事件”发生到现在已经三年了,这中间陈导在民间的口碑似乎已经跌到与中国足球并列的档次。网上一提他,总有人笑骂一句“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网上的言论,宣泄声讨有余而理智评述不足,对于陈凯歌,不能因一部影片的失败、只言片语的失口而一概而论。通观过他从90年代初《霸王别姬》开始到去年《梅兰芳》这十多年的发展线路来看,依然是成就远大过失误的。至于《无极》上映前后引起的那些是非,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毕竟要走的路还长,不应该抓住一点就追究不放。

元宝推荐:王外马甲,张七公子, 通宝推:SleepingBeauty,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