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从SFB说开来去 -- liushaq
"昨天是SFB年度报告。SFB Sonderforchungbereich, 中文是“特别研究领域”。德国有很多科研基金,我们系的一个大头就是SFB。我在uni hannover, 属于SFB407项目,这个项目是十二年以前开始的,现在SFB已经排到九百多号了。项目下含ABC三大块,每块隶属不同分支,每块下有10到14个课题。(我应该不算泄密吧。)具体的题目我就不说了,主要说一下基金申请和监督工作。
SFB407是大学,激光工业研究中心(laserzentum hannover),马普所和国家实验室(PTB)联合申请,每个地方都以一个板块作为强项,但是下面所含课题强调和其它板块的联系,如共享实验结果,共享仪器等。每一阶段为四年,有一个大型的评估,看实验结果如何,是否给予下个阶段的支持,或者没有前途的,就砍掉了,不再拨钱。我们所每年春季,所有项目都组织在一起,做个年度报告,大概内容:1. 项目目标 2 项目结果 3 与其它SFB内部项目的联系 4 于外部其它研究组织的联系 5 所发文章。" 这一段是概念解释,引用我自己的文字。
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都是人做出来的,如何发展物理,其实是如何培养和管理对物理感兴趣的人。我就我的观察写点东西,也当是抛砖引玉,欢迎大家给出自己的真知灼见,谢谢。本文的架构:
“
1. 公众的科学普及及针对各个年龄层的物理兴趣项目
2. 本科教学
3. 博士入门
4. SFB评审及评审委员 (引申到教授的日常工作量统计)" 摘自自己写的提纲
1. 公众的科学普及及针对各个年龄层的物理兴趣项目
我所在的学校,对于物理是比较支持的,所以有很多针对公众的物理活动。每年最大型的就是“Weihnachtsvorlesung”圣诞节讲座
http://www.weihnachtsvorlesung.de/ 这里是2008年的链接。
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是一个像嘉年华一样的物理演示实验课,灯光,音响,造型,对于普通观众这跟看演唱会差不多,准确点应该说是魔术表演。每个节目完了之后,主持人都会解释物理原理,当然是通俗易懂的解释了。我最佩服的是所有的准备,想法到实验演示,主持都是学生自己筹划,组织,执行。还负责拉赞助,从电子厂商到歌剧院,当然系里是很支持,无偿提供场地。前面说过大学是在皇宫里,很是有几处气派的地方,所以广告效应是不错的。每次演上午,中午,下午三场,场场爆满,都是开始前一小时来排队。小孩子的感受可能跟过年差不多,可热闹了,看着各种各样神奇的东东,像想着我今后也要学物理。这也算是耳濡目染吧。 要是刚好圣诞节前不在这里怎么办呢? 别急,每个学期还有三到四个周末讲座,不过就朴实多了,毕竟节俭是美德,还不用劳民伤财。物理系下面有5个研究所,每次由一个所的一个教授接一个题目,教授既是主持人又是半个实验操作员,不过主要还是由博士生做演示实验,主要介绍本领域的基本概念,像我们系主要是讲光啊,波啊,相位啊什么的,其他什么大气物理,辐射物理等等。针对小孩子,晚上还有"kinderuni",幼儿大学,就是小学生跑到大学里面像大学生一样上课,也是教授讲课,至于讲什么,我就不知道了。同事说,大人很热衷这个,能在别人面前很得意的说,昨晚我小孩上大学去了,还见了某某教授,德国对教授还是蛮崇拜的。 等小孩到了高年级,就可以选择去工厂或者大学实习,反正就是了解社会了,所以我们实验室每年都时不时有15,16岁的小孩来做上一个星期的事情,不给钱的打工,他们还挺乐意的。
我觉得被从小这样在物理的氛围里面忽悠大了,之后上大学决定学习物理的概率是很高的。即使是不学物理,这辈子对物理也应该是有感情的,想在周末讲座上,那提问的一个个是毫不含糊啊,虽然问题很不专业,热情和积极性还是蛮高。平时还不定期的搞活动,开放实验室参观,激光和探照灯把个大学照的跟开party似的。有一老太特意来参观,问道“我交的税政府用来资助你们,你能告诉我,这个实验对我有什么用吗?”她参观BEC(Bose-Einstein-condensation)实验.
2. 本科教学
我没有在德国从头上起,我是国内毕业了,免掉“Vordiploma”,就是前三年的课程。不过听说,前三年就是上课,考试,口试,每门都要过,跟国内差不多,学的内容也差不多。口试是教授一对一的问答。前三年加补考不及格的就没的念了。通过率大概50%,所以现在改学制,三年可以"Bachlor"毕业。我用英文重上了一遍量子力学,然后是高等量子力学,热力学统计,课程不是很难。做实验也还行,操作,数据处理都不是问题。但是我觉得最锻炼人的是主题报告。我的第一个主题报告是教授带的,也是我生平第一次读文献。我做的题目就是当时的研究热点,读啊读啊,读不懂,每个星期问一个钟头的问题,后来自己觉得读懂了,变成他每次问我问题,才觉得自己还没真懂,再看。然后开始做幻灯,做啊做啊,改啊改啊,两个多月,见了有八次吧,总算结果不错。做完后,当时就有博士生来问可不可以拷贝我的幻灯片。然后呢,我就被邀请参观实验室,然后呢,我就变成这个实验室的奴隶,再然后就翻身做主人了。当然最最重要的是最后一年的口试,这个成绩直接决定有没有资格做博士。发毕业证的时候这个成绩是和毕业证一起发的,也就是以前一直60分,只要这四门考好了,也就翻身了。 一共四门口试,要在不同的所里面各找一位教授,必须有一门理论物理,一门实验物理,其余自选,准备两个月,然后就去教授办公室考了,也是一对一的问答
。旁边还有一个做笔录的,考完后,笔录签字,评分,密封,邮寄回到系里面管成绩的地方。
3. 博士入门
博士入门也是从读文献开始,然后就是跟在前人后面,先干干打杂,顺便熟悉下环境,操作。感觉我们所做博士刚开始跟做学徒差不多。我们没有专门的课程,都是前面的博士给你一叠厚厚的资料,啃去吧,然后摸着仪器,看看这个信号,量量那个数值,摸索着理论联系实际,不懂就问,看着看着,看多了,熟悉了,就会被分些活干。仪器主要看操作手册,对整个实验的理解主要靠阅读毕业的博士论文。我觉得绝大部分博士生都是中等智力水平,即一般人的智力水平。大家只要想做,都能做到,就像是中国高考的时候,只要把所有达到中等难度的题都做对了,肯定能上重点本科。关键是努力,勤奋,好学。数学,物理没想象的那么难,我做家教的时候,发现学生就是懒得想,逻辑这个东西,只是需要很认真的一步步推导。当然天才也是有的,在逻辑能力上还具有想象力,这就是创新(不是瞎想,是能实现的)。但是比例估计各个国家,地域差不多,人口少的国家嘛,自然绝对数量就上不去了。所以,我们所三个教授,三个年轻教授(德国新加的鼓励年轻学者的教授位置,但不是终身的)。一个教授干上30年,三到四年一个博士生,一个人手下十多个博士,十多个硕士。所以做完博士之后,真正做到教授的也是百里挑一,放到社会这个大的人口范围,就是凤毛麟角了。是教育让很多具有中等智力水平的人,成为高科技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的创造者。
4. SFB评审及评审委员 (引申到教授的日常工作量统计)
等到熟悉实验室环境,博士也要开始规划自己的实验啦。大的方向在SFB的报告里有,我为什么做这个实验,具体做哪几个实验,每个实验要什么设备,多少钱。博士主要搭建实验平台,向老板报告结果。老板总是有一些新的想法,新的尝试,然后博士生设计个实验,看这些东东能不能实现,是不是跟预想的一样。每个星期例会,全组报告各自的实验进展。午饭后,我们一起喝茶,讨论一些具体的技术问题,日常维护等等琐碎而重要的东西。博士有一些新的想法也可以和教授约个时间谈。这样四年下来,还是有些成果,就开始准备审评了。
我们组事先花了很多时间做poster,详细介绍研究成果。评审团大概十多人,是不同领域的教授还有一两个政府官员。上午是我们系的大教授汇报各个项目的进展,下午是评审团参观poster,向博士生提问。这样从早上8点到下午4点,之后这群人就闭门,躲起来开会了。我教授以前也参加过这样的活动,他说评审是很累,很累的。真的是一个一个项目的讨论,最后晚上散会,每个教授还得各自把自己领域相关的项目包下来,因为别人不懂,只有专家才能最后审评。第二天,把我们的头头找去,宣布审判结果,其实哪些项目会砍掉,哪些会留下来,哪些新项目会上,老板心里还是有点底的。混到这个地步,都是人精啊。我当时最感慨的是,他们都很负责,很敬业,而其绝大部分是德国人,只有一个荷兰籍的,不过德语特溜。整个过程能够感觉到日耳曼名族的自豪精神,不像美国,都是海外军团。
我并不是哈德主义,我生活在这里五年,也意识到了这个民族的排外,以及自我优越感。虽然铺天盖地,德国都是反纳粹的报道,二战的历史在小孩子的课本中从小学到高中循环出现,各种各样有关犹太人的活动不断,但是,但是,我认为这只是表象,不是根源。首先,德国人的认同感,以及优越感。这并不是一个有很长历史的国家,从俾斯麦一八几几年第一次统一德国,之后的战争大部分是为了界定什么是德国各个概念而打的。这是一个封闭的概念,因为地域和语言,一些人被界定在这个概念以内,而其余的都是外国人,这种认同感需要优越感来加强,大概跟中国人嫌贫爱富差不多。虽然二战以后,“德国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这个概念已经在学校内禁止,取而代之的是“勤劳,干净”,但是看看德国人是多么爱干净,工作多么勤劳就会发现另一个问题。他们太听话了,做的太好了。规矩的遵守有好的一面,但是如果一味的遵守,思想太单一的话,就容易被控制。不管是被媒体控制,还是被政府控制。相比之下,乱糟糟的法国,也显示出她有“人气”的可爱的一面,相比之于“机器”。昨天打电话,一个朋友说她们公司一个工作了30年的员工被辞退了,临走,大家告别,所有人都是程序化的握手,告别,然后坐下继续工作,好像没事情发生过一样。她说,她好害怕,太,太,太没人情味了。我男朋友则说:“德国是一个被编了程序的社会,所有人,事情运行的如程序一般”。
我仅以此文纪念我逝去5年多的青春岁月,谢谢。
漏了一条:教授的日常工作量统计
反正在每一个点下面,我们都能找到教授的影子,在德国这教授可真不是好当的。不过,排队等着教授位置空出来的人还是大大有的。非常高的工资以及很高的社会地位估计是其中的部分因素,当然大部分还是兴趣啦。
写文章是很累的,先到这里吧。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