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通背拳法总讲:“沉 长 冷 脆”注解·点评一 -- 京城马国兴

共:💬5 🌺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拳打八方说

拳打八方说

弟子问曰:前有以八个单卦论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修炼基本内容;后来又有传统拳术修炼的八个体能法说的论述。那攻防招法又应如何的修炼呢?各门派繁多,拳种不一,应取如何的攻防招法修炼呢?

师答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虽然各门派繁多,拳种不一,如果以各家基本通用的简单之攻防手法、招式来修炼,应该是能够统一的。故而入手修炼的基本攻防手法、招式不会很多。下面就将我总结的通用手法、招式的精义一一论述清楚,以备习拳者用之。

本攻防手法取“米”字立意而修炼拳术攻防的方法,乃遵从前贤的“井拳”功夫的宗旨,即“拳打八方,八方打法”的艺境,符合“洛书”奇正之象,四正四隅之立意。因为此八手中的每一个手法各取一个方位角度,而每一手法又都以“米”字的每笔画由外向中心运势为法则,乃取攻击对手的“中”为用手法的宗旨。

而每个具体攻防手法又专以防守立法命名,强调防守方法的重要性。因为防守手法乃是攻击手法的根基,攻击手法实施的起因于防守手法。故而,每个攻防手法的命名,都是防守手法命名立义在前,如:压打、拦打、搬打、摘打、提打、托打、分打、搓打,此八个攻防手法中的“压拦搬摘,提托分搓”都是防守法式的命名,而“打”之一字,就概括了攻击手法的内容了。这不是不讲攻击手法的运用,正是因为知道比武较技中攻击为主才能制胜。但是,以防守变化方法为根基,是从根本上讲求攻击方法,才能攻击的明确,攻击的犀利,而有攻击手法实施的效用。此乃遵从老子所说:“反者道之动”的宗旨而立义的。即欲想攻击的效果极佳,就要从防守的方法中求之,才是正确地方法。此即“阴阳互根”的道理在拳术攻防手法中的具体体现。

每观拳手的比武较技之施手用招,多失败于不知如何防守的方法而落败。即转战攻防变化的瞬间造成对手实施简单的攻击手段而自己确防不胜防,以致失败。只因其习拳练艺之时多立义于攻防手法中的攻击手法的研究,而忽略了攻防手法中的防守手法运用的研究,故而留有此较技失败的后患。如果以一个攻防手法中的防守手法和攻击手法,比较两者的重要成分的话,防守手法占有七成的分量,而攻击手法确只占三成的分量。故平时研究攻防手法要多研究攻击手法,再精通攻击手法的实施,也只是三成分量的功夫。以此三成分量的攻击功夫与人比武较技,故在比武较技中失于防守而落败,乃属自然的了。这是自己修炼方法的不得当之所在。

究其根本原因,再有就是各门派、拳种确立攻防手法之名称时,又多从攻击手法和攻击手法目来命名。致使习拳术者再学习、修炼、研究运用攻防手法中,对防守手法、方法运用及其价值认识上不够充足等诸种原因,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对防守手法、方法的认真对待。就是当今论拳之练用的一些人,亦只是对“一触即发,发力”等攻击方法的论述感兴趣,而对防守方法的拳变造势的手法、方法的论述很少涉及得到。这些论述,无形中就给初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一种只关注于攻击手法、方法的修炼,而完全忽略了对防守手法、方法的关注和修炼。针对这种不良导向的倾向,故将基本攻防手法的命名取防守法为主了。

如果有人认为:我只以防守为主而不讲究攻击效果,这是错误的认识。防守手法为根基和防守为主的意思是不一样的,两个说法的基本概念是不一样的:防守为主的说法,含有不主动攻击的意思,将攻击手法降为次等了;而防守手法为根基的说法,主要是在论述防守手法、方法在给攻击手法创造实施的条件氛围,实乃极为讲究攻击手法、方法的制胜效果的。因为我论传统拳法攻防用招是遵从“攻防手法、方法同时运作,同时体现”这一施手用招、施招用手之攻防法则的。

而这八个攻防手法的立义,又蕴涵着以“米”字中心点向外运行的任意八向变化的运使方法,即米字拳法立义的又一层意思。这就点明传统拳术攻防较技时,以接触点为中心可具有任意八个方向的拳势变化运用的方法,传统拳术攻防之施手用招瞬间的多变性其实质即在此。这才是攻防较技中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的沾衣十八跌的功夫艺境的攻防基础功夫之概念。这也是各门派,拳种实施攻防招法共同运用的统一之法的一个大法则:就是顺随为法的借力打人之法式,即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的顺从以为进退的四两拨千斤;逆力以为揭献的的借力打人的法式。而这个法式以融化发融化总结成一句拳诀,就是:“站住中定往开里打”的法式。故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内外功夫,静动功夫的修炼皆以达到此个攻防功夫艺境而修炼的。

本文所论述的八个攻防手法中的每一个攻防手法都是各门派、拳种普遍都有的极为普通的攻防手法。而哪一个攻防手法都有其各自攻防的独特性,精熟八个攻防手法中各个攻防手法的具体应用要领,及相互之间的变化运用,就能充分体现出攻防招法变化的曲化直发避实击虚之攻防的价值。

本文所论述的八个攻防手法,虽然简单,但是实用。乃修炼攻防手法达到全体大用的入门手法。故初步修炼时可以达到炼己的建立攻防机制的目的,在形拳招熟,气意拳懂劲,神拳神明的各层攻防功夫艺境中都可以优先的应用于较技之中而能达到全体大用的运用的艺境之目的。由于个人的攻防功夫水平不同,个人对八手的领会不同而有不同的攻防功夫运用的艺境。

本文所论述的八个攻防手法中的每一个攻防手法都有与腿法配合同炼、同用的特点,能够自然的从攻防手法演练纯熟的程度而转入到腿法的修炼艺境中而加强腿法的踢、扫、勾、挂、点、蹬踏拦、踩、跘等诸法的修炼和运用的能力;又可进一步配合肘法、肩靠、膝击、胯打的修炼和运用能力;最后达到全体大用的内外合一,周身一家的“浑身无处不太极,挨着何处何处发”的最节能、全方位、方圆立体攻防的技术、技巧、功夫。即神明的攻防功夫艺境。

本文所论述的攻防手法的修炼,强调气沉丹田德润身内功修炼之炼精化气的内劲生成,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而得内感通灵的内功艺境;外形柔弱无骨的外功,具备招法攻防变化娴熟精纯的境界。安轴定位建中立极,形用半,劲用对五,劲形反蓄,阴阳逆从,中土不离位,六合一体的形体功夫;内外合一的神、意、气、劲、形、中六合一统的攻防功夫艺境;顺随为法的施招用手的基本法则。每层攻防功夫皆能“以形鉴真”来识别功夫的真得与假得。最终获得“权变造势”的神拳神明的大成攻防功夫艺境。

本文所论述的八个攻防手法之运用,是以中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易经篇》中阐明的理、法、术、功为全面的学习和修炼的内容为准则。坚决贯彻中华民族传统的拳术观念,常观天道,阐道明理,以理行文,以文观法,以法修术,以形鉴真,修真入道,道通自明,是得正果。恐有疑义,故有是论,以传后学。

浑圆一气功法才是真攻防功夫艺境

浑则静,以逸待劳;玄则元,驭静以动。动中亦静,则正奇进退之机,迟速幻转之妙,悉出于无心,系自然之运用。因时致变,因力制人。至于方圆立体发用之妙,件件原委之于自然之神,统蓄以先天寸绵之力,为无为无不为也。以动静互为其根,阴阳迭神其用。非浑于始,奚得其元之玄;非元之大,无以显其浑之德。是浑元者,其即无生妙有也。 《浑元剑经剑髓千言》

阐释:

  神、气、形的天才、地才、人才之三才浑合一之法身道体,乃通过“静练法”而修得。是“以逸待劳”的方法。浑合如一之道体“静”,静则无不应。即听探的良知功能极佳,可测知彼之动变分毫不差,较技中有此极佳的听探之良知,可免去许多妄动之劳苦,故“浑之体”以静为用。故曰:以逸待劳。

  元之玄机,即“玄则元”,驭静以动。即以听探之良知,驾驭顺化之良能。动中亦静,是说在顺化的动变之过程,亦随时也听探着对方的变化呢。只有以自身的听探之良知,驾驭顺化之良能。则自己法身道“体”之正,方能有出奇制胜之用。才能有自己法身道体的元之玄的出奇之进退之机,迟速奇正的幻转之妙,全部出于无心,系自然之运用。即达到有感而应、应物自然的自动化运用,便是出于无心。有感而应、应物自然,是修炼出来的听探顺化相互为用的功夫艺境.此存在体内和中枢中。

  只有自身的攻防机制,精熟到有感而应、应物自然的自动化功夫艺境时才能达到因时而变,因力制人的出奇制胜之功夫艺境。因时致变,因力制人的功夫,乃出于不撄人之力的顺其势,借其力;让力头,打力尾的顺随之法的修炼、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运用过程中的积累。只不过这样的用法,达到了有感而应、应物自然的自动化艺境时,就是“出于无心的自然之运用”的功夫艺境了。即“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之三皇圣道所传之法。

  至于方圆立体发用之妙,件件原委之于自然之神。这里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方圆立体发用之妙”中的“方圆立体”指何而言?二是“自然之神”指何而言?

  首先说“方圆立体发用之妙”中的“方圆立体”是指何说!如按“神、气、形”三者的本体而言,则“神”,即自身的自然之神。也就是“灵神”,乃是“圆融”无形无象之体。有论为证:“养神者,外养全体之神以合气”.乃言全体之神是圆融之体的意思。神不圆融则不灵。内气象天乾,故内气的本体亦是圆融之体;外形象地坤,故外形的本体自是方正之体。此本于古认识论的“天圆地方”说,自有其理存焉!此乃以“体”而论的。传统拳术之道以此而论之。

  如以用而论。神与意合,神圆意方,内气体圆又自有方之用。外形体方,亦自有圆之用,因坤从乾以显其德。故外形从主于内气。自然可知神、内气、外形三者浑合如一之法身道“体”乃外圆内方之存在,也自然有立体方圆变化之妙用了。此乃“万象不出一圆一方。拳之万象亦不出此一圆一方”之论断的精义。

  而在传统拳术之道中的攻防变化之运用,皆本“曲化直发”的法则。曲化者,圆曲走化;直发者,方正直击而发。曲化者为静,从本“体”而论;直发者为动,从至“用”而论。故有“曲直变化”之妙的论说。即“以柔用刚”的方圆变化之法。

  而此方圆立体发用之妙,乃言内气外形“方圆立体”的发用之妙。而最重要的一点,此“方圆之立体”非形也,乃超出象外的“法身”之立体的方圆,即神、气、形三者浑合为一的道“体”所成之方圆。而此方圆立体发用之妙,件件原委之于自然之神,统蓄以先天寸绵之力,为无为无不为也。也是说自己的道体“法身”之方圆的。

  自然之神,乃自身与生俱来的听探之良知和顺化之良能的综合之最佳功能,谓之自然之神。《易》说“神明”,道家言“灵神”。皆是此自身内的综合功能的最佳状态。是通过系统修炼而得之。

  什么是“为无为无不为也”?无为者,不先物为之义也。传统拳术之道的练、用,皆本“无争之争为争”。即遵依“道”的顺随为法,便是法“无为”的修炼。无不为者,是因物之所为也。即不撄人之力的顺其势、借其力,以柔用刚,粘走相生,化打合一,以此为法,可达无不为之艺境。

  所以,传统拳术之道,不管是以内气、外形来论;还是以神、气、形三者浑合如一的浑元法立论。或是以听探的良知和顺化的良能相互为用;外柔内刚的“以柔用刚”之二元合一法立论。还是以“动,静动,动”的三元合一法立论。皆以内外的动静互为其根为“伏机”,阴阳迭神其用的。此中阴阳迭神之“神”,即前面所说的“阴阳互蒂之神”。也就是“自然之神”。也就是“生之制者之神也”。

  非神、气、形三者浑合如一,似万物的原始之初,即无形无象之“道”体的状态。如何能得其元之玄机妙用。又,非有浑合如一的初始之修,又如何能得元玄之妙用。此乃是对“浑合之极,元始为尊”句的解说。

  非元之大,无所不能包容,无以显浑合如一之道“体”之德。此德乃上德,正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因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所以说:“浑元者,其即无生妙有也”。神、气、形三者浑合如一,如万物原始之初始,即无形无象,无状之状,乃道体本“无”。只有从此“无”中,才能生出元之玄机妙用来。此正是“无生妙有”之精义。有无相生之至用。

  此乃遵从老子所论的“有从无处生”,“无”乃万物之大祖的意思,而论传统拳术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之基本法则及其概念的。此乃传统拳学之特点。

  这里要论一论“玄”,何为“玄”?老子在《道德经》首章中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此文中说明:“无有同出,同谓之玄”。此说法表明了什么意思呢?不好以理而言说以论之。只好举例而言了:如用瓷土做个茶杯,当有瓷土时,没有茶杯。当茶杯做成了,无有瓷土了。谁也不会将瓷土叫茶杯;谁也不会将茶杯叫瓷土。有了瓷土,无茶杯;有了茶杯,无此瓷土。当我们以瓷土做茶杯,在整个制作过程中,瓷土是由有化无,茶杯是从无到有。故老子说:此两者即“有无”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老子在这里表明了:“对待世间任何事物及其变化都要用这种“有无同出”的观点去认识对待,就能把握成功。这样以有无同出的“顺逆”观点认识、看待事物变化的始终过程之法则、规律,是名玄观,研究用玄观的方法观察认识事物变化始终过程的内在本质规律的学问名“玄学”。故知“玄学不玄,认识最全”。

  而《浑元剑经》基本上就是用这个玄观的方法,来认识传统拳术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之一切内容的。故知,其之所论,皆是真实的学问,修之可以证验,故是真实。

  玄学的基本观点:修炼皆应起于万物之初始的状态。即“道”体的存在状态。求得万有,再能回归到道体的状态。修炼传统拳术之道的“静”功法,乃是复归本真于道体存在的状态,再求攻防变化之万有的招法。虽已生万有,然最终修炼还要回到这个道体的存在状态上来。是名“能与道合”。能与道合,方明至用。

  故修炼传统拳术之道,初始从无到有,是无中生有的造化过程。有到极限,又由有化无,是以有入无的神化过程。能修炼到以有入无的境界,便是“无为无不为”的无上之道境了。即“寂感遂通”的应物自然之神明艺境。功到此时,可谓“绝学无忧”矣之绝学了。传统拳术之道的练用之学问,即此也。

通过通读这数篇引文所论述的精义,对于“通背拳总讲‘沉、长、冷、脆’”一文中所论述的精旨妙谛的认识、理解,就会更加清楚明白、深刻细腻的多了!

关键词(Tags): #【原创】拳打八方说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