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区分邓小平主导的改革和吴敬琏们误导的改革 -- 思想的行者

共:💬43 🌺6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五)邓小平领导的意识形态的突围战

(1)谁来填补“意识形态真空”

何新谈张五常

有他自己的书为证。五常君在他近年出版的文集中也许由于过于自鸣得意,而不经心地透露了这个任命的内幕安排过程:“1981年夏,“香港体制”的设计师约翰.考珀思韦特先生(按:英国驻港官员,与英国情报局军情六处关系密切)向我传递了一个信息:香港大学经济系主任一职不久将会空缺。罗纳德.科斯著名的私有化“科思定理”的提出者。立即叫我申请。他说,中国看来要开放了,我恰好既懂中文,也具有最适当的专业知识。另外,应英国经济事务研究所之约,我刚刚完成题为《中国会走向“资本主义”道路吗?》的专题论文。该书相当肯定地推测中国会走向资本主义,逐步推行一种以私有产权为基础的制度。”

人们仔细地阅读这些话后,会惊佩美国、英国意识形态集团的智慧和洞察力,他们多么早就看到了中国在改革年代即将出现的“意识形态真空”,同时立即不失时机地挑选最合适的棋子填补、操作这一空间。因此,他们派遣这位专业研究“产权理论”和“制度创新”又懂中文的五常博士由美国登陆香港,作为向中国传授“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教父,巧妙地发挥了这种意识形态作用。

美国人意识到了中国的“意识形态真空”,中国共产党的睿智的领导者诸如邓小平等人也不可能不认识到

改革为什么那么困难,因为这是一个经济模式的转折,更是一个意识形态的转折,一个大国要做这样的转变必然要克服自己的巨大的惯性,弄不好,就有自我撕裂的可能性,更加严重的问题在于你转变的路对了吗?

中共的意识形态的转变是在党内进行激烈的辩论的基础上进行的,文革过后,中国面临着几条道路

a,延续毛泽东时代的道路(华国锋们为代表)

b,彻底抛弃毛泽东(右派)

c,中间道路 (邓小平们为代表)

中共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实践检验标准的大讨论,a派对这样的论战并不满意,因为很显然这样的讨论是冲着否定毛泽东的权威而去的,邓小平对这场大讨论进行了有力的支持,从而使得中间派在意识形态领域中战胜了a派别

与此同时,主张彻底否定毛泽东的激进的声浪也颇为高涨,邓小平同样的做出了有力的回击,在邓小平的主持下,中共通过了《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个决议的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对毛泽东同志的评价的问题,邓小平对这个历史问题的决议高度重视,给以了强有力的指导,在这个决议中,邓小平高度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贡献,从而对那些企图彻底否定毛泽东的人进行了一个强有力的反击

史载:《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历史决议》)是中央常委领导下由邓小平主持起草的。从1979年10月组织起草,到1981年6月全会通过,历经20个月。其间邓小平谈话、讲话十多次。

1979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由叶剑英在建国三十周年国庆由叶剑英发表一个重要讲话,对过去三十年做一个总结。

这篇讲话的起草是在中央常委和邓小平直接领导下进行的。以胡乔木为主,组织了一个起草小组,从6月底开始,前后经过三个月时间,改了十八九遍。在中央政治局、在中央常委、在中央委员中进行了多次讨论,并在各民主党派中征求了意见。先后参加讨论的有三四千人。

这篇讲话引起了很好的反响,但是不少人觉得这个讲话讲得不够透

当时党内很多同志都希望,在开“十二大”的时候,总应该对30年的历史,对“文化大革命”这一段,作出总结。党内有这样一种普遍的呼声:希望在“国庆讲话”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一个历史问题决议;认为叶帅讲话很好,但同给“文化大革命”作全面的具体的总结这个要求来比,还有距离,不能令人满足。
邓小平从此把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到重要的日程安排上来

在10月30日起草小组会上,传达了邓小平的谈话以后,具体负责起草工作的胡乔木就作了部署:现在就着手,以起草国庆30周年讲话的班子为基础,再从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和档案馆调人,今天开始就脱产。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历史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工做准备:分段看材料、文件,借阅档案,找人访问、谈话。

这次会后,《历史决议》起草小组就集中到北京复兴门外万寿路的六所开始工作了。

  “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这是最核心的一条。”

《历史决议》的起草工作在中央常委领导下进行,邓小平主持,胡耀邦、胡乔木、邓力群组织实施。起草工作由胡乔木负责,起草小组的组织、安排,同上下左右的联系、交流,都由邓力群管。

工作小组拿出文章提纲以后,邓小平提出了三点要求

邓小平说:

“中心的意思应该是三条。”

“第一,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这是最核心的一条。不仅今天,而且今后,我们都要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

“第二,对建国30年来历史上的大事,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包括一些负责同志的功过是非,要做出公正的评价。”

“第三,通过这个决议对过去的事情做个基本的总结。还是过去的话,这个总结宜粗不宜细。总结过去是为了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争取在决议通过以后,党内、人民中间思想得到明确,认识得到一致,历史上重大问题的议论到此基本结束。”

“总的要求,或者说总的原则、总的指导思想,就是这么三条。其中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还是第一条。

1980年6月27日,邓小平对草稿提出意见:

决议草稿看了一遍。不行,要重新来。我们一开始就说,要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现在这个稿子没有很好体现原先的设想。1957年以前的几部分,事实差不多,叙述的方法、次序,特别是语调,要重新斟酌、修改。要说清楚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同志有哪些贡献。他的思想还在发展中。我们要恢复毛泽东思想,坚持毛泽东思想,以至还要发展毛泽东思想,在这些方面,他都提供了一个基础。要把这些思想充分地表达出来。这段时间他的一些重要文章,如《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等,都要写到。这都是我们今天要继续坚持和发展的。要给人一个很清楚的印象,究竟我们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毛泽东思想,指的是些什么内容。”

“整个文件写得太沉闷,不像一个决议。看来要进行修改,工程比较大。重点放在毛泽东思想是什么、毛泽东同志正确的东西是什么这方面。错误的东西要批评,但是要很恰当”。“主要的内容,还是集中讲正确的东西。因为这符合历史。是不是结语写一段我们还要继续发展毛泽东思想。这中间还要批评‘两个凡是’的观点”(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97-298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1980年9月10日未定稿发给各省、市、自治区第一书记座谈会讨论。此后,中央政治局决定,《历史决议》稿要组织全党4000名高级干部进行讨论

4000人讨论从10月中旬先后开始,持续了一个月多,到11月下旬结束。这是一次规模空前的大讨论,是党内民主的大发扬,也是对建国以来历史进行的一次深入、具体的研究。

关于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问题,仍然是讨论的热点,争论的焦点。4000人讨论中有许多好的意见,但也有不少比较片面的以至极端的贬低或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言论

邓小平看了4000人讨论的简报,于10月25日找胡乔木、邓力群谈话。针对4000人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存在的思想混乱,着重讲关于毛泽东功过的评价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他坚定地表示: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功过,肯定并且继续坚持毛泽东思想,在这个问题上不能让步。(注:转引自邓力群1981年7月在河北省直机关传达学习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大会上的报告记录。)“如果不写或写不好这个部分,整个决议都不如不做”(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99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邓小平铿锵有力的话“如果不写或写不好这个部分,整个决议都不如不做”定下了这个报告的基调,最终这个报告实事求是的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功绩,统一了中共的思想,使得文革后改革初的中国的意识形态真空得到了有效的填补。

毛泽东曾经评价邓小平是钢铁公司,邓小平坚持原则的作风实在是非常之硬的,真是因为有了他对原则的如此坚定的坚硬的支持,中国才避免了苏联当年斯大林逝世以后,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造成了苏联人心的混乱,赫鲁晓夫所谓秘密报告的余波不仅震撼了苏联,对整个共产国际,对中国的冲击也不小

邓小平在历史决议上的原则的坚定性也奠定了他以后坚定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立场,奠定了89年反暴乱胜利的基础,反过来看苏联的政治改革,则以所谓的公开性为口号,放纵大量的攻击诽谤政党的言论,结果导致党的威信急剧下降,苏联的意识形态迅速的进入了真空状态。空心的苏联人于是轻而易举的上了西方人的当而推翻了苏共,开始了一场大悲剧前的狂欢。

在意识形态的领域,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冲破了极左和极右的包围,取得了第一个回合的胜利

但是仅仅是第一个回合的胜利,因为改革是一个大国的转向,涉及到了太多的变化,这么多的变化中的一个如果处理得不好的话,就可能引发严重的问题。

几十年后的今天,很多人指责邓小平这个没有做好那个没有做好,我承认他们的一些指责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但是我要说的是人无完人,改革本身就是一件开创性的大事业,哪里可能每一步都走得那么的恰到好处呢

----更关键的是国际大气候和国内小气候总是抓住中国改革的每一个微小失误,而试图扩大之,以延缓甚至阻断中国崛起的历程,甚至于企图将中华民族完全灭亡。

群魔乱舞,宵小登场,我在文章标题中将吴敬琏与邓小平并列,确实是抬举了这位了,之所以将其与邓小平并列是因为他是一个代表人物,而且能量也不算小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