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茶壶里的风暴——刘邦那次不成功的废太子(一)上 -- 江南水
六、真正的原因
制造这个假象的是谁?
张良。
张良在刘邦定都关中后就逐渐淡出了权力圈,这可能是真的,但是并不能说明他不关心政治。从他有条不紊的给吕氏兄妹支招来看,这个计划早就在他心中多时了,从而证明张良一直在关注着政坛的动向。
刘邦发动第一波废太子攻势的时候,张良并没有出来说话,这就是吕后埋怨他的原因,张良之所以不说话,除了前面有周昌挡着这个原因之外,还有就是他说的,这不是件浪费口舌的事。
于是他谋划了这么一个局。
前面说过政治斗争的本质是实力的比较,实力大的胜出,实力小的吃瘪,这里的实力包括两个方面,力和势。
力,很好理解,就是单纯的力量。
势,就不好定义了,借用一下《孙子兵法》的说法: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玩梭哈的时候,一方是黑桃AKQJ10同花顺,一方是红心AKQJ10同花顺,双方都认为自己足够牛,于是拼命加注,最后一翻两瞪眼,红心输,这就是比“力”;一方最大的是一个A,一方最大的是三个K,从牌面上看三个K吃定了一个A,但是如果A方拿出自己是同花顺的做派,说不定能够不战而胜,这就是“势”。
在张良这个局里,那四个老人有没有本事并不重要,甚至他们是不是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本人都不重要,他们只是张良借来的“势”。
张良造出了一个太子身边人才济济,并且其中不乏忠勇之士的“势”,迫使刘邦低头认输。
事实上,张良并不想用这一招,也许他内心深处并不希望刘邦的一生带着失败的遗憾结束,毕竟刘邦是第一个赏识他的人,并且在那段风云变幻的日子里,刘邦一直把他当做朋友,而不是下属。
出于对朋友的负责,最后时刻张良亲自劝谏刘邦,然而,此时的刘邦已经沉迷于自己的想法中,罕见的没有接受张良的劝谏。
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请四位老人登场了,这是图穷匕见的一招。
这是一个很被动的局,必须有刘邦的配合才能完成完美大结局,对刘邦的了解稍出差错,这个局的结果就是“破局”。
这不仅让我想到了徐阶借嘉靖皇帝的手杀严世藩。
那张良为什么冒这么大的风险来趟这趟浑水呢,汉家是他们刘家的,哪个儿子当皇帝跟你有什么关系?
有关系。
在张良,或者说以张良为代表的广大功臣,看来,汉家江山是他们和刘邦共同缔造的,他们自觉不自觉的也把自己看作是汉家江山的主人。这一点很好理解,毕竟他们为这座江山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要是一点儿感情都没有才见鬼呢。
从感情上,这些功臣并不情愿刘邦一手安排汉家的未来,也就是说刘邦擅自更换接班人伤害了这些功臣的感情。
但是,刘邦并不是败给了感情(怎么像是言情剧了),不是败给了功臣对汉家江山的感情。
重要的是利益。
感情只是一时的,只有利益才是永恒的。
这些功臣因为参与了汉家的缔造,对汉家有感情,下一代就未必还有,到了第三代估计就会问:啥是感情啊。
但是利益却是永恒的,第一代,第二代……,都不会跟利益过不去。
刘邦更换太子能够伤害到这些功臣的利益?
很可能。
可以肯定,废除太子后,刘邦的下一步就是着手剪除吕家势力。因为有这股庞大的势力存在,新换的太子登基后也不会安稳。
吕家势力是一个庞大的集团,剪除吕家,并不会只是针对姓吕的,还会涉及其它的功臣,就是刘邦集团的人也不敢保证自己能够幸免,比如樊哙。樊哙不能幸免的话,跟樊哙有关的刘家军其他人也很难身全。
即使刘邦的刀锋只是针对姓吕的,不涉及其它人,那么新太子登基后呢?
汉初,通过分封同姓王和侯爵,已经把各种利益相对稳定,现在的太子登基,方方面面的利益不会有大的改动。换句话说,刘盈登基,现在大臣的利益能够得到有力保障,因为吕家的利益已经充分保障,不太可能再去侵夺别人的利益。事实上,就是在吕家最嚣张的时候,也只是侵夺了刘邦儿子们的利益,而没有侵犯其它功臣的利益。
换个太子,新太子登基后,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必须寻找新的依靠,最可靠的就是外戚。这些新外戚,在汉初没有任何利益,新太子为了他们,很可能会侵夺功臣现有的利益。这是广大功臣不愿意看到的。
这也是功臣们反对废太子的根本原因,但是这种话没法说出口,所以周昌只好“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
新太子将来登基后就一定会侵夺功臣现有的利益吗?
这个不好说,但是新太子侵夺的可能性远远大于现任太子刘盈是肯定的。功臣们不能拿自家的身家性命去打赌。
这个很好理解,买股票有的人赔的倾家荡产,但是还有很多后来人前赴后继,但是在非典期间有多少人前赴后继的来北京?人们为了万分之一的利益可以不顾一切,但是从没人主动把自家性命冒万分之一的风险。
当年这些功臣为了利益跟着刘邦出生入死,如今为了防止自家的利益处于危险的境地,也义无反顾的站在了刘邦的对立面。
打天下的时候,刘邦和大臣们利益一致,所以他们能够同心协力的走向成功。
在更换太子的时候,刘邦把更多的心思放在自己子孙的利益上,而没有考虑到,他的所作所为有可能伤害到功臣的利益,迫使大臣们几乎都走向了他的对立面。当他跟更大的利益作对的时候,他的失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如果张良看错了刘邦,刘邦毅然决然的废除太子,大臣和吕家又有什么办法呢?
他们的确没有办法,但是,如果刘邦强行废除太子,那结局可能不会是他希望的那样江山永固,万年长青。
如果刘邦强行废除刘盈,确保新太子登基,登基后的新皇帝将面临着一个主弱臣强危险局面,新皇帝所依靠的外戚在整个朝廷也没有根基,上下相疑,要想安定团结,几乎不可能。不是臣弑(标准用法)主,就是主诛(也是标准用法)臣,长安城的天空会是一片血色。那时候,江山姓什么就只有天知道了。
这不是穿越,事实上刘邦去世后,以吕后之尊也曾动过杀掉所有大臣的念头,在郦商的劝说下才打消了这个可怕的念头。
当然,不排除这是大臣们为了说明自己屠杀吕家的正当性,而给吕后的欲加之罪。但是我相信,只要人类能想象出来的事情,就一定会有人去做。
刘邦过分看重江山的归属了,然而,他看的越重就对功臣的利益越忽视,他越忽视功臣的反弹就越大,功臣的反弹越大刘邦换的太子未来的位子就越不稳,从而使江山的归属陷入未知。
这是一个绝妙的讽刺,然而这种讽刺在人间并不罕见。
张良用四个老人造的势,避免了这一可怕局面的出现,为汉初的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才使得这场风波在今天看来,只是茶壶里的风暴,看似凶险无比,但仅限于小范围的宫廷内部。这也是为什么后世把这次风波归到宫闱秘事之类,而忽视了他的政治内涵。
尾声
虽然废太子的风波最终以刘邦的认输而告终,但是,刘邦始终没有放弃削弱吕家势力的决心。
最强大的大舅哥吕泽已经死了,二舅哥吕释之水平有限,如今跟吕家关系最密切、最有影响力的就是刘邦的连襟樊哙了。
前面说过樊哙娶得了吕家的小女儿吕嬃,并且始终跟刘邦在一起,是刘家军的铁杆儿。更重要的是,樊哙对刘邦还有救命之恩,当年在鸿门宴上斗酒彘肩的豪情,慷慨陈词的气魄,折服了项王。虽然我认为刘邦在鸿门宴只是有惊无险链接出处,但是樊哙为刘邦的安然脱险还是做出了巨大贡献。
樊哙在汉初能够有如此的影响力并不是只靠裙带关系和救驾之功,主要还是依靠自己硬邦邦的功劳的,《史记樊郦滕灌列传》:从,斩首百七十六级,虏二百八十八人。别,破军七,下城五,定郡六,县五十二,得丞相一人,将军十二人,二千石已下至三百石十一人。
其中所谓的“从”就是跟着刘邦,“别”就是独立领军。
既然不能完全拔除吕家的势力,那就尽最大可能的削弱吧,樊哙这根出头的椽子是个合适的对象。
刘邦什么时候有了杀樊哙的决心,已经没法知道了。但是,刘邦选择杀樊哙的时机很值得琢磨。
刘邦从征讨樊哙回来,病情越来越重,就在这时候,他的把兄弟燕王卢绾又背叛了他,樊哙奉命出兵讨伐。
此时大约是在汉十二年(前195年)四月,这是刘邦在人间的最后一个月份。
估计刘邦也知道大限将至,也顾不上“临阵换将”的兵家忌讳了,他决定杀掉樊哙。
刘邦是派陈平去执行这项任务的,同时安排了樊哙的替代者,周勃。
刘邦给陈平的命令很决绝:见了樊哙就杀掉他!(平至军中即斩哙头!)
也许刘邦不想面对樊哙那双无辜的眼睛吧。
刘邦的想法没错,但是他选错了执行命令的这个人。陈平一生滑头,没有贬义,他的确很滑。刘邦想让陈平背黑锅,看来他真是病糊涂了。
陈平只是把樊哙抓了起来,带回长安,在回长安的路上,刘邦病逝。
刘邦一生充满了失败,但是他还是创立了汉朝。然而,在到达人生终点的时候,他却遭到了接连的失败,这是为什么呢?
前面说过了,利益。
换太子,触动了大多数功臣的利益,他失败了;杀樊哙,想让陈平背黑锅,他也只能失败。
只有跟大多数人的利益一致才能成功,这就是刘邦的成败留下的教训。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有点意思 常在河边走 字62 2009-07-07 16:50:51
🙂是有些问题,基本上想到哪儿写哪儿,算是笔记吧,谢谢指教 江南水 字0 2009-07-07 16:53:07
🙂楼主客气了 常在河边走 字32 2009-07-08 06:14:59
🙂【原创】茶壶里的风暴——刘邦那次不成功的废太子(六)完
🙂真是一本当代的从政教科书 阿 龙战 字81 2009-07-26 01:37:14
🙂势的定义用韩非子的更合适些 suqier 字44 2009-07-10 19:30:22
🙂有道是,少不读水浒,老不读江南水之文! 请我吃饭 字0 2009-07-08 09:23:55
🙂呵呵,饭兄,不带这么骂人的啊,整的我像是在教唆犯罪 江南水 字0 2009-07-08 09:4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