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战略失误是日本失败的最终原因-关于入川作战及其他! -- 清水

共:💬1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一点看法

我觉得日军在对华战争初期在选取战略进攻方向上没有明显的错误,日本的真正失误在于没有抓住战机在平原消灭中国军队主力过分注重一城一地的得失,以至战争最终走向拖延。不过没有机械化战争能力的日本陆军是否具备类似苏德这样的大规模纵深突击的能力倒是很值得怀疑。

对于日军进军西北的问题我觉得日军的不采取这种策略是必然的。

首先现代战争不同于古代战争。现代军队对于后勤的依赖远远大于古代军队对后勤的依赖。别的不说仅仅是弹药油料两项就是很大的问题。昔日蒙古灭宋,清灭南明所依赖者为游牧骑兵也。这样的部队后勤所需无非是水草粮而已,这与抗战时期的日军是有天壤之别的。游牧骑兵可以依靠就地掠夺解决全部补给问题,但是现代化的日军却不行。轻重火炮的炮弹配件需要从关外运入,飞机坦克战车所需油料也需要从后面转运,连38步枪和歪把子机枪的6.5弹药都不能就地解决。凡此种种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如果日军不在道路条件良好的华北东北水运便捷的江南地区行动而集中兵力于我西北从山峻岭的话,倒霉的只能是日军自己。

其二,日军对中国军队优势在哪里?在于重武器!而西北内陆道路险塞,这是机械化重装备难于机动的。记得抗战开始之后苏联曾援助我国一批76.2野炮,但是我军普遍反映过于笨重难于在山地丘陵机动。后来查得该炮的重量在同等级野炮中属于平均水平。76野炮尚且如此,日军的120榴炮150榴炮在西北山地又会是什么状况?

此外飞机坦克重炮要发扬火力最佳的战场也是无险可据的平原。在我西北的从山峻岭之间坦克重炮的射界受到很大限制,离开了少数几条公路其重装部队运动十分困难,而与此同时依托复杂地形我轻装部队(炮兵也是以山炮和迫击炮为主)却机动灵便来去如风。如此日军岂不是以己之短攻我之长了。

其三,日军的弱点在哪里?在于兵力不足和后勤不足两项。

如果采取先取西北再夺四川之策,日军的战线将大大拉长。从西北到四川整个战线将长达几千华里,日军恐怕没有足够的兵力去维持这一条战线的。这条一字长蛇阵一旦被中国军队拦腰切断入川的断绝了油料弹药等后勤供应的日军必死无葬身之地!纵观抗战第一年的情况,可以肯定的说日军的后勤供应能力不足也是导致日军不得不停止战略进攻的主要原因。从进攻上海华北时崭新的黄呢子大衣整听的牛肉罐头,到打武汉时落着补丁的破旧军装和掺了大半土豆的“牛肉罐头“。日本的后勤能力不过如此而已!日军之所以在华北大打出手,之所以沿长江大举西进。真正的关键都在后勤上。自近代以来长江的黄金水道历来是中国战略防御的死穴。日本强大的海军以及海运力量在长江沿线是最容易发挥的,而其陆上后勤力量又严重依赖公路和铁路,一旦进入道路状况很差水运不通的山区日军的后勤就会鞭长莫及。而缺乏后勤的日军很快就会丧失进攻的锐气!

其四,中国的弱点在哪里?抗战期间日军对中国军队作出了一个非常精确的判断:只要切断中国军队的重武器来源,中国军队就没有战略进攻能力。对比英法美苏,中国是一个农业国,现代化国防工业及其匮乏。重武器完全依赖进口而轻武器制式繁杂也仅能勉强维持供应。一旦我国军队遭受歼灭性打击那么在短时间内中国将丧失抵抗能力。日军在抗战第一阶段之所以把战场选择与华北华中和华东。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试图以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消耗乃至歼灭我国军队主力。故而日军的战略是明确的,一方面试图在战争初期在我平原地区引发会战以期歼灭我军主力而战争中期则连续发动中小规模消耗性会战以防我军积累反攻力量,另一方竭尽全力切断我外援供应。

从其后的发展来看至1938年日军已经占领我沿海全部重要口岸完成对我海上封锁,1940年入侵印度支那切断我印支国际交通线,继而签订日苏条约封闭我西北口岸,最后与1942年攻入缅甸切断了我最后一条陆上交通线滇缅公路完成对我战略包围。此后我国只能依赖一条驼峰航线获取国际援助,而其运力每月只有几千吨而已。可以说2年后的1944年中国军队力量出现衰竭,引发豫湘桂大溃败与日军的全盘战略部署是分不开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