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讨论】中国上古史的原始资料哪里去了? -- 任爱杰

共:💬230 🌺56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讨论】中国上古史的原始资料哪里去了?

在讨论尧的姓氏问题的时候,突然想起一个问题: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所谓“尧舜禹汤”的事迹其实主要来自于《史记》和零散的先秦文献。那么《史记》又是根据什么写的?司马迁自己说他所本的主要是秦国的史书。那么这本史书为什么没有流传下来?

中国虽然有几千年的文明,但所谓的“信史”却始于春秋战国。现存的几部成书于先秦的史书如《春秋》、《国语》、《左传》等等都没有系统记载所谓的“三代”的历史。更不用说更早的三皇五帝时代了。

这给后来的考古学家造成了巨大的麻烦。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超过三千年以上的文明遗址星罗棋布,但发掘出来后大多无法和现存的古史对上号,于是只好以某某文化来命名。如果全都是这样,也就罢了。偏偏在殷墟掘出的大量甲骨证明了商朝的存在。基本相同的王室世系又反过来证明了《史记》的权威性。而时不时现世的各类青铜器上的铭文又零星得透露出商周历史的片段。

然而这些片段却又不足以让我们对与制造这些青铜器同时代的并行的一些文明(如三星堆)有所了解。事实上,这些文明在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史料中基本付之阙如。考据学者们只能在几千年后的著作中找到只鳞片爪,然后生搬硬套。例如三星堆有很多人认为是古蜀国,但其依据却是汉朝扬雄的文章和唐朝李白写的诗。

我们现在知道春秋战国时,各国都有自己的史书。鲁国的叫做《春秋》、晋国的叫做《乘》、郑国的叫做《志》、楚国的叫做《梼杌》、秦国的叫做《秦记》,等等。孔子曾派弟子“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墨子也曾自称“吾见百国春秋。”由此可见,当时虽然用竹简木牍,抄写不便。但史书的普及程度也并非差到普通读书人无法获得的地步。

但是这些史书现在只有一部《春秋》流传下来。而这部《春秋》还是孔子删节过的。首先它是一部断代史。鲁国是周公旦的长子伯禽受封而建立的。但《春秋》却是从鲁隐公到鲁哀公的历史。那么鲁隐公之前的历史为何不见了?孔子笔削《春秋》,据说是“为尊者讳,为贤者讳”。那么鲁隐公前的鲁国历史有何可讳之处,要一笔抹煞?

孔子固然编辑了《春秋》。但孔子死后,鲁国又延续了几百年。鲁国的史官们难道就从此不再记录发生的历史大事?《春秋》就不再续编了?

有人或许会说,各国的历史都被秦始皇一把火烧掉了。这或许是个很过得去的理由。问题是如果真是如此,那么为何唯独《国语》、《春秋》等儒家经典能够流传下来?而更有意思的是《春秋》就正好是孔子编纂的这段流传下来了。秦始皇或许真的烧了不少书。但秦始皇并没有把秦国的史书烧掉。所以司马迁写《史记》还能以其为蓝本。但现在《史记》流传广泛,而《秦记》又在何方?后世倒是有不少《秦记》出现,但都被证明为伪书。

最有意思的是我们对于上古信史和半信史的了解多半来自《史记》。司马迁之后作史的就再也没有像《史记》那样系统得从五帝时代开始写起的了。或许有人会说司马迁已经写过一遍,何必重复?话虽如此,但古人作史重复,甚至直接作文抄公的也不少。班固作《汉书》,到宣帝之前基本是照抄《史记》。而《史记》据说在汉朝开始并不被待见。那么为什么没人重写一部《史记》呢?或者说,有人重写了,但为什么没有流传下来呢?

《史记》里的上古史,在《竹书纪年》出土后发生了危机。这本出土于晋朝的魏国史书,对《史记》中那田园牧歌式的美好上古政治生活抽了一记重重的耳光。如“太甲杀伊尹”﹑“文丁杀季历”﹑“共伯和干王位”等。由此,当时的学子们才恍然大悟,感情我们都被司马迁骗了。

但是这部书的原版在永嘉之乱后就不见了。而各类不同的抄本则逐步消失。最后在五代时散佚。

考察《史记》和《竹书纪年》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史记》的问世和流行正是“独尊儒术”的时期。而《竹书纪年》出土于和流行偏偏是儒家衰落,玄谈盛行的六朝。初唐至盛唐承六朝余绪,崇佛贬儒,《竹书纪年》得以继续大行于世。而到了儒学再次大兴的宋朝,《竹书纪年》的抄本也就不见了。

那么是谁毁掉了上古史书?是秦始皇吗?他或许烧掉了一些东西。但在当时有人会冒着生命危险把书砌到墙壁里,或全本背下来的情况下,实体的书可以烧掉,心中的书可是烧不掉的。汉朝建立后,一再鼓励大家献书。也的确收上来很多书。但这些书现在基本都看不到了。那么我们可以不可以恶意得猜想一下汉朝的情况。汉朝前期崇尚黄老,于是道家和杂家的书得以传播。而后期“独尊儒术”,整合大家的意识形态,于是儒家的经典成了标杆。而凡是不符合儒家史观的作品统统都被打入冷宫,不予采纳。于是数代之后,就再也没人知道不同版本的完整历史了。

通宝推:晨翼,pads,青瓜,铁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