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讨论】节议三国 之二 诸葛亮 -- 明日天涯
袁子曰:张子布荐亮於孙权,亮不肯留。人问其故,曰:“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三国志·卷三五 蜀书五 诸葛亮传》
裴松之增补的这个资料,我认为很能反映诸葛亮的为人,他所找的君主,不仅是人主——所以他不投效难为人主的刘表,而且还得是能“尽”他的人主,孙权尽管有用人的器量,例如能将外事托付给陆逊,但是其对君权的掌控却不会放松,至于曹魏,不仅人才济济,而且统兵管事的还都是诸曹夏侯等宗族,更不可能“尽”诸葛亮,恰巧有个刘备,虽然对其他的诸侯朝三暮四,但是对属下却很不错,在为人上能“尽”属下的才能,而且刘备这人的能力在三国当时的当权君主之中最差,所以客观上也需要倚重有才能的属下,更绝的是他的儿子恰巧是饭统,所以就给了诸葛亮“尽”的机会。这里有个问题,那就是所谓的兴复汉室的口号,当时曹操还没成为魏王,汉室正宗汉献帝的牌子看起来还很亮,那些地方割据势力,即使是比刘备这个宗亲来历清楚,没有冒认嫌疑的刘表、刘璋等人,却摆明了是坐地称王,忠诚明显有问题的主,诸葛亮不象荀彧那样始终不忘汉室,也不必专门去投靠割据势力吧。从另一方面来说,虽然当时人们已经怀疑,或者看出曹操的势力最终会取代汉朝这个趋势,但是如果刘备和孙权的角色倒换过来,反而是孙权能“尽”诸葛亮,那诸葛亮还会投靠刘备吗?
裴松之虽然对这个记载存疑,但是却也指出此记载是出于推崇诸葛亮之人所述,即使我们对非陈寿著述都存疑吧,那么我们也可以看看诸葛亮的行为是否符合记载所述,来印证记载的真伪。人们历来评述诸葛亮,都忘不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尽”,观其生平,确实当之无愧,不过,这个“尽”字却掩盖了另一个“尽”字,那就是大包大揽、不容异己的“尽”字。
魏氏春秋曰:亮使至,问其寝食及其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数升。”宣王曰:“亮将死矣。”
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作为君主,或者统帅,是不能什么事情都管的,只要任用和考察各类职司的人是否称职就可以了,主要的精力需要放在大略上,诸葛亮这么做事情,很明显是不会做统帅的,不仅过度地损耗精力,而且也不能很好地培养属下的人才,导致蜀国后继乏人,蒋琬、费祎等人都不过是守成之才,难以进取,对于势力小的蜀汉来说等于是战略性的慢性自杀。不过话又说回来,这样在内外诸事上事必躬行,也体现了诸葛亮不仅才力难为统帅和蜀汉实质上的君主之职,在为人上也有专权独揽的嫌疑。
在用人上,诸葛亮也很是苟刻,知人不善任,例如对于李严、廖立等人,即使发点牢骚也废为庶民,这不仅不能像曹操和孙权,包括刘备那样驾驭各色人等,使自家人才济济,而且是把才能、声望及地位接近于自己的人才都废除或限制,客观上也造成了专权独揽的事实。另外还有刘封,我实在想不出来刘封对后主的地位有什么威胁,因为刘封严格说来不算宗室,而且长期远离中枢,在外驻守,更何况,历代的宗室或外姓篡位,不仅在于君主无能昏庸,也在于缺乏有力的大臣来辅佐君主,后主有诸葛亮和李严这样的能人辅佐,是不存在这样的问题的,反而是有刘封这样有能力的养子在,能起到为宗室制衡权臣的效果,所以算来算去,对刘封顾忌的也就只剩下权臣了!我想刘备杀了刘封后“为之流涕”之时,大概多少也回过味道来了,即使当时没回到味道,到了临终之时,看到宗室孤弱,应该也后悔了吧。
说到刘备,作为君主是知人的,大家看他先后的谋主,特别是行军打仗的谋主就明白了,先是徐庶,有了诸葛亮之后,入蜀之时带的却是庞统,后来则是史书上标明了的,连曹操也叹息漏掉人才网罗的法正——却没听说过曹操为没网罗到诸葛亮叹息,刘备对诸葛亮的任用多是内政和守御,这是对其能力的了解和使用。到了托孤的时候,为什么刘备让刘禅“父事之”呢?即使出于信任和尊重也不至于如此吧,其实说白了按照儒家逻辑,当儿子的就得什么也顺从老子,至于和诸葛亮说的让他看着不行就取代刘禅的话,只能是一种恩礼,而且是看透了诸葛亮身上的儒家本质后的恩礼,什么是儒家本质呢?就是没当主人的心理,只有当主妇的心理罢了,不过自我的欲望无边,容不得他人分享功绩和声誉,后世的儒生士大夫那么推崇诸葛亮,应该也有这种帝王师和主妇欲望在作怪的心理吧——虽然没当主人的意识,但是却有摆布主人的意识。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诸葛亮身上的儒家本质虽然严重,但是当时的人却认为他不是儒生:
㈠襄阳记曰:刘备访世事於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三国志·卷三五 蜀书五 诸葛亮传》
为什么人们认为他不是儒生呢?司马德操已经说明了,他的能力已经超出了儒生的范围,观其为人行事上也不拘于儒生的范畴,当然,他的人格主要仍然是儒家的,这就是汉魏时期各种学说和春秋战国士人传统依然残存的写照。此话也证明了当时儒生和其他的士人仍然有着分类,也仍然共存着,不象科举之后就逐渐是一色的“纯之又纯”的儒生士大夫了。
我之所以在这方面没举魏延的例子,是因为在军事上,不管怎么说,都需要有个统一的战略,所以不能把魏延的例子作为确实的证据。诸葛亮身上体现的儒家人格,上自孔子自我感觉了身价很高时期对君主稍不合自己的心意就走人,对能杀的不同学术政见者就杀的作派之始,到儒家在秦制下的社会环境中的变化,在诸葛亮身上已经有所体现,那就是作为他个人来说,确实在尽忠,作为一个政权、一个集团中的一分子来说,却是一种瘤疾。举个另外的例子,儒家社会的一些所谓的忠臣,不是想办法让君主接受自己的主张,而是硬逼着君主屈从自己,因为丢了官,丢了命也能获取好名声,其实也就是实现自身所认可的价值重于对君主的忠诚和责任,换句话说就是儒生士大夫的价值和追求,是重于君主和群体的利益的,与君主和群体的整体利益也不同。这种在诸葛亮超人的能力和尽忠的行为上还掩盖着,到了人格和能力不及诸葛亮的儒生士大夫身上,就体现为其后世的诸般丑陋行为了。
对于诸葛亮的能力,我见不少朋友都谈过了,其实也就是陈寿所说的:“治国之才,优于将略”所以我也不多谈了。下面值得谈的是前人所没能注意到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士族和儒生的本质。
在三国的阵营中,最显眼的就是琅邪诸葛家族在魏蜀吴都有人才存在,是不是为家族而分别投资,没有历史资料暂且不表,我主要说的是诸葛亮属于士族,及对已经取得既有地位和声望之辈、高门大族和书生的重视和尊重,与对没文化的平民和士卒出身之人的轻视和不信任。
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先主曰:“吾自当解之。”遂与羽等齐位,赐爵关内侯。《三国志·卷三六 蜀书六 关张马黄赵传》
诸葛亮不是劝刘备在按照功劳和能力封赏的同时劝解关羽,而是劝刘备不要给予黄忠高贵显要的职位。魏延也是行伍出身,所以也被诸葛亮限制使用和怀疑,即使刘备在世的时候已经给予魏延超过张飞的重任了。有意思的是,关羽和魏延都有骄傲看不起别人的毛病,可是受到的待遇却不同。反过来看马谡,马谡兄弟都是有名的读书人,所以历来受到重视,即使受到刘备的告诫,对其的使用也超过了当时已经在汉中独挡一面的魏延;再如王平,“王平字子均,巴西宕渠人也。本养外家何氏,后复姓王。随杜濩、朴胡诣洛阳,假校尉”,以当时的惯例,没点来历的人,是很难一出面就当官的;就是演义上常说的“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廖化,据考证也是个喜欢读书的人,按说王平“性狭侵疑,为人自轻,”脾性也不好,可是却也受不到黄忠那样的轻视,以及魏延那样的嫌疑。再如杨仪,品格可以说是很坏了,不仅“以仪性狷狭”,而且在魏延死后“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按说魏延和杨仪都有毛病,但是魏延的毛病在于“矜高”,两害取其轻,怎么也不能用“狷狭”的人统帅军队吧,何况杨仪只不过是个参谋、或者参谋长,魏延却是能独挡一面的将才,两军交锋时候说什么也得用将才挂帅吧,况且还有马谡的前辙可鉴,诸葛亮临终却把军权交给了杨仪,唯一的解释只能说杨仪是书生出身,从“建安中,为荆州刺史傅群主簿”的履历看,说不定家世还不错,而魏延,尽管诸葛亮不得不使用他,但是也是认为他只不过“亮深惜仪之才幹,凭魏延之骁勇,”摆明了只看作冲锋陷阵的骁将,而非是统兵作战的将才,这就深深体现了诸葛亮身上的书生——儒生和士族本质中对低层出身的轻视。
我倒不是标新立异地拿诸葛亮做文章,而是感到儒家编的历史,在儒家学说的影响下,和被儒家扭曲的社会一样,都有重新客观认识的必要。我的学识和资料很有限,这个帖子也只不过是抛砖引玉,来吸引大家的高论罢了。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讨论】节议三国 之二 诸葛亮
🙂我觉得你对诸葛亮有些偏见 1 FlyGeneral 字396 2009-07-28 10:04:14
🙂人才没毛病的不多吧,问题是善于使用。就像 明日天涯 字108 2009-07-29 04:12:06
🙂你太高看廖立了 FlyGeneral 字100 2009-07-29 07:37:44
🙂也不至于高看低看,因为没有验证过他是否真的有才 明日天涯 字36 2009-07-30 03:48:54
🙂李严的情况比较特殊 baumchen 字170 2009-07-28 10:25:56
🙂差不多吧 FlyGeneral 字58 2009-07-28 10:41:54
🙂由于我把本帖转于铁血论坛,应铁血要求特此说明 明日天涯 字0 2009-07-28 01: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