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清代文官制度概述 -- 冷逸
陋规
冰敬与炭敬都是以官场惯例的形式存在的,而这样的惯例还不仅于此。外官出京,也要给京官送上一笔,称为别敬。同乡同年,每年要有一次团拜。逢年过节、吉凶庆吊,无不都需要表达下属的“孝敬”;而到六部办事,给办事人员都得封上红包,称为“部费”;调缺、升官、议叙等等,都需要花钱上下打点招呼。而所有这些被所有官员们遵循着用来捞钱的惯例,就统称为陋规,冰敬与炭敬也算是陋规的一部分。陋规既然是规,就说明其类似于一种制度在运作,并非随心所欲,但同时又被称为“陋”,也说明大家都心知肚明这东西上不得台面。但尽管如此,在清朝文官的待遇中又占据着重要部分,轻易无法废除,无论京官还是外官,都会遵循陋规,并且从中获利不少。
道光初年,英和初任军机大臣,曾经提议将各地陋规规定数目,用于公用。这样的举措,也就是将腐败福利化,不准额外增加人民负担。道光一度觉得很有道理,准备实施。然而群臣们并不买账,反而是一致反对,并举出雍正时的例子:当年将火耗加入正赋之内用于养廉,几十年后,火耗之外又出现火耗。可见,将陋规加入正赋,将来还会增加陋规。道光一听,觉得这比起英和的建议要更有道理,就免去了英和的军机大臣职务,废除这一提议。
当时有一个官员名叫陈锡熊,他的父亲是长芦盐运使,这可是个肥缺,也就为家里积攒了不小的家底。父亲的贪,倒是为儿子的廉提供了条件,陈锡熊倚仗家庭资助,每到一地任官,便禁止一切陋规,只拿基本工资。但因为陋规已成为了官员们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想当官的人都会把这笔帐计入自己的收入户头,陈锡熊的所为就引起其他官员不满,整个官场对他侧目而视,甚至连他的叔父都骂他:“居己以清名,陷人于不肖。”说你仗着自己家里有钱就不拿陋规,将来换了别的家里没钱的官员怎么办?如果都不能养家糊口,谁又来当官?如果你真是钱多的花不完,就先拿了之后再留给地方公用好了。后来左宗棠做浙江巡抚,就把从陋规里节余下来的一万六千两银子,捐出来赈济灾民,时人都赞扬他。(陈其元:《庸闲斋笔记》六七不轻裁陋规之用意)而左宗棠绝非个例,清代诸多名臣,无论是“文正”还是“文忠”,面对陋规都不能免俗。而曾任两江总督的清官陶澍,因为自己坚决不收陋规,坚决治理盐运,将当地官员和盐商们全都得罪了。江苏一带的官员和盐商在麻将牌中增加了一张新牌“桃树”,意指陶澍,凡是抓到这张牌的,哪怕别的牌是清一色还是七小对,都算全负。
更狠的是湖广总督涂宗瀛。这位著名理学家的书案上左边堆满理学书籍,右边则放着一架天平。这架天平干什么用呢?秤银子。每到节日、生日之际,下属都得向上司馈赠礼金,称为“节敬”、“寿敬”。这本来是表忠心、站队伍的关键时刻,可有些觉悟低的顽劣僚属,总以为领导日理万机,没法明察他们所送上的“秋毫”,只要感情到了就可以,于是常常弄虚作假,银两的成色、轻重与礼单不符。这种花招瞒得了别人,却瞒不了涂宗瀛。别看涂宗瀛是个整天板着脸孔讲陈朱理学的理学家,却是从基层一步步升上来,这些套路怎会不知?于是,他买来天平,每到收礼之时,“必审其银色及轻重,少差者皆令补足”。这绝不亚于犹太人的精明,充分说明理学家们可都不是我们印象中的迂腐夫子,更充分说明这些陋规在官员们心中何等重要。
大臣如此,小官吏们也不含糊。乾隆爱将福康安在西藏平乱回到北京后需要到户部报销军费。他依仗军功显赫,又是圣眷正隆之际,心想即使不交部费,这报销之事又有谁敢阻拦?户部的部吏们却不吃这套,没有部费就不办事。福康安勃然大怒:索贿居然索到大功臣头上来了,难道你们敢不报销西藏平乱的军费?小吏们却派出一个代表给福大将军好好地上了一课,告诉福康安,这平乱的军费报销,自然是要办的,也是依法办事。但这次报销军费多至数千万,账务繁冗,势必要多招一些会计日夜赶办,争取在数月之内清账,乘着皇上心情好,批上“同意报销”四字,才叫皆大欢喜。要是舍不得这点部费,户部不能花钱增雇人手,只能叫现有之人陆续办理,那几年下来都搞不定。到时候,皇上整天看到今日所奏乃西军报销,明日所奏又西军报销,那时候早就好了伤疤忘了痛,把西藏平乱的功劳忘到脑后去了,只会觉得这西军军费烦人。万一皇上烦躁起来,说出两句重话,被那些热衷于捕风捉影的言官们听到,借题发挥,说不定就办出一件贪污公款的巨案。因此,让您及时缴部费,并不是为了我们这些当部吏的蝇头小利,其实是为福大人的前途着想,实在是一片好心啊。福康安一听,还真是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知道了这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巨大差距,立即批了二百万的部费。这个例子说明,部费面前,人人平等。而这种种陋规,其实皇帝也都知道,但并不加以制止,而是很体贴“官心”的表示:“所谓廉吏者,非分文不取也。若无纤毫所私,则居常日用及家人胥役,何以为生。州县官止取一分火耗而不取其他,便可称好官也。”(《皇朝通考》卷九〇)
正是由于陋规如此高度发达,不仅正俸对于文官仅仅是点毛毛雨,就连养廉银也都不过是锦上添花的点缀了。地方官个人收入组成,以陋规最为优厚,而随着时间推移,陋规渐渐化名为“办公经费”,不需要想办法私下授受,而是可以堂而皇之地见诸奏牍报表。例如两江总督,养廉银15000两看起来是笔巨款,其实却不过年收入的二十分之一,淮南盐运使和各海关所赠送的巨额陋规,使得两江总督的年收入加起来足有三十万之巨,而且这些还都是堂而皇之地直接赠送而非私下行贿。“督以两江为最,一年三十万。淮南盐务居其一,各关备贡居其一,养廉公费居其一,皆用印文解送,不以为私,次则两广、四川矣。抚则广东、广西皆过十万,浙江不过六万,江苏不过四万,福建则为最苦。藩司则江、浙皆有五六万,而四川、陕西、山东、山西平余为最多,地、丁巨也。臬司必通省有节寿方为优缺,四川、河南、山东、安徽皆然,余省皆不及。道则陕西粮道,福建、台湾二者皆有三十万,与两江督缺相埒。府则四川夔州有二十万。广东广、潮,广西浔、梧,以上四府皆十万外也。”(欧阳兆熊、金安清《水窗梦呓》卷下)由此可见,只按惯例收取陋规而不再想办法贪污受贿的官员,收入已经相当可观,但还足以算是廉洁的官员。稍微贪上一点就更是可想而知,李鸿章在1898年卸任直隶总督之时,转交下一任总督王文韶的积蓄,多达白银六百万两之巨,而清朝户部库存白银,不过一千余万。《剑桥中国晚清史》就指出,陋规在中国的广泛存在,在于地方政府没有独立的预算,必须依靠陋规来维持行政开支。而这也就导致了一个既得利益集团政府。
公费和役食
所谓公费,是指提供给文官们执行公务所花的费用。考虑到官员们的日常消耗,有些是为了公务需要,因而每月发给一笔公费作为补贴。公费也算是固定工资的一部分,每月十一日发放。工部官员的公费,由宝源局支付,其他的都是从户部领取。公费的标准很低,对于官员们纯粹只具有象征意义,最高级别,如大学士、尚书、左都御史等不过五两,而最低级别如各部寺院笔帖式等则仅仅只有一两。
官员在衙门办事,伙食自然也要公家来提供,这称之为役食。役食也是由户部发给的,有的按月,有的按季,都是发到各个衙门。大概是考虑到规模大小与工作中迎来送往的多少,不同的衙门,有着不同的役食标准,这些都有明确的规定。例如,宗人府每季役食38两,内阁每季52两,吏部每季64两,户部每季110两。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从宋代起就是以谥“文”为贵了 6 Javacai 字368 2009-08-20 01:11:05
🙂那这些收入是由国家掏钱吗? cdcdcdd 字86 2009-08-19 06:43:10
🙂这些都是自己掏钱的 1 冷逸 字74 2009-08-19 17:25:44
🙂13、文官待遇制度:货币收入(下)
🙂花!忽然觉得。《剑桥中国晚清史》的评论未必有道理 桥上 字116 2012-11-03 08:47:07
🙂如此功力,绝非一朝一夕所能 西瓜子 字22 2012-11-03 00:20:47
🙂李鸿章卸任直隶应该是在1895 1 Javacai 字66 2009-08-20 00:56:33
🙂确实是1895年,感谢挑bug 冷逸 字0 2009-08-20 01: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