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也说“一个山东人发牢骚,突然感觉有点道理” -- 亡命之徒

共:💬586 🌺51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这就容易说明白了

先说逻辑问题。我这是当初考G复习时得到的印象,不能因为两个点不同的结果归结于两个点之间的变化。比如六十年前后院士素质与籍贯的不同归结于这60年间的某一个变化,再比如吸海洛因的人50%都吸大麻不能说明吸大麻会导致吸海洛因(因为他们100%还都喝水呢,著名GRE例题)。

再讨论院士与教育问题。第一批院士与现在的院士之间的水平不好比较,如果说纯科技学术水平肯定是当今这帮人高些,但要是说综合素质谁都难说。

事实上60年前(确切说是1948年)那批院士,他们之中有比较高比例的江浙人,这可能有多种原因。如果仅仅归咎于tg的教育制度,肯定是不合适的。比如那批院士的高等教育大多起始于辛亥革命前后,以当时的国情来说,能够广泛获得比较好的基础教育的地区只能是那些富庶地区,以及某些大富户。而“父母在不远游”的祖训也限制了传统的官宦家庭获取现代教育的机会,这一点很多文章中都有提及。这些都从客观上可以造成当时敢于考取这种现代高等教育的人群以“远京城”的沿海地区为主。不然第一批院士中数理组28位,怎么就连一位京津人士都没有?

除了以上有多少种可能的原因?退一步说,如果当年的院士综合素质的确高,我们能回复之前的那些模样么?比如几乎当时绝大部分院士都是留学归来,难道我们现在评院士也能把留学看做一大要素么?比如那批院士的高等教育大多起始于辛亥革命前后,成长于军阀混战期间,定型于抗日战争之中,我们总不能也来这么一大出吧。另外当初那批人大多已然作古,有句话叫“距离产生美”...

我觉得,本世纪初那一批人毕竟只是少数受教育的群体中的精英,而现在这批批院士大多是普及基础教育后选拔出的精英,按比例来讲,无论怎样后一批人的基础教育都应当比前一批人扎实得多。同时在现代的录取条件下,虽然江浙录取比例下降,但录取人数绝对是上升的。院士作为学术巅峰的标志,他们的整体水平并不反映国家的教育体制优劣,而是国家的科研机制,科技投入与学术风气。在很大程度上上层建筑与下层建筑是完全脱开的两个部分。院士水平高低与高考录取制度无关。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