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漫谈大枪 之七 倭刀克枪之术 -- 胡亦庄

共:💬18 🌺8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漫谈大枪 之七 倭刀克枪之术

国内看不到图的请到:http://photo.blog.sina.com.cn/huyizhuang

关于大枪和倭刀孰优孰劣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不少人认为单打独斗,倭刀占优,大枪等长兵器却必须依靠鸳鸯阵之类 “群殴”的方法才能战胜倭刀。而有人则声称冷兵中大枪最强,倭刀的少数胜利是通过“特种兵打民兵”取得的。前者往往不能从技术上证明倭刀的优势,只引用明代倭寇的战史作为旁证。后者的理论依据是“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的兵器常识,但是面对明代那段历史也没有有力的反证。

既然胡某在前面几篇已经介绍了一点大枪的基本攻防,有了这些知识作为铺垫,本篇再浅谈一些倭刀技术细节,正好可以探讨大枪和倭刀的对抗。

首先要说明的一点:“倭刀”并不等价于现代常见的日本武士刀。根据《纪效新书》《单刀法选》等书记载,当时倭寇所用的长刀,全长五尺(5明尺=160厘米),其中刃长三尺八(约合122厘米)。现在市面常见的日本武士刀一般全长90厘米,刃长60厘米——刃长只有五尺倭刀的一半。剑道训练和比赛用的竹刀全115厘米——后来日本人营养跟上了,改为118厘米,刀身全长仍然达不到倭寇长刀的刃长!

明代时倭寇所用的刀具也有中等长度的腰刀,解首、切腹用的短刀和飞刀,但是跟大枪正面交锋的倭刀主要是长刀。所以本篇文中“倭刀”一词就专指历史中明代倭寇用的五尺长刀。

倭刀这么长,就带来一个问题:单手拔刀往往拔不出来...这不是嘲笑当年日本人身材五短,中国人也同样很难出刀——不相信的人可以去找个卷尺,左手握于腰间,右手做抽刀出鞘的姿势,看看自己的右虎口到左腰眼能拉出一米二么?——一个基本经验是,身高1米8以下的人都不太可能达到。

倭刀拔出困难,也就不一定非要绑在腰上,抗在肩上或者抱在怀里都要方便得多——这就是日本浪人典型的过街姿势,至今影视动漫作品里都很常见。但是倭寇主要是出来抢东西的,讲究手不空回,所以往往要把刀系在腰间。

点看全图

7-1 带刀打劫图

如果倭寇扛着东西跑的正欢,突然碰到拦截的明兵,应该如何迅速拔刀呢?——其实这个问题当时的人也很重视,所有倭刀教程的第一课都是拔刀。

点看全图

7-2 明朝《单刀法选》中的你我拔刀图

点看全图

7-3如果倭寇人数不是偶数,也有办法。因为倭刀的刀刃的根部并不开刃,所以可以用手轻轻抓握。

这么长的刀仍然不辞辛劳的带着,有其必然原因:只有长达五尺的倭刀,才能在便携和对抗大枪的两个方面达到平衡。具体到格斗技术来说,倭刀面对大枪有三种招数是:格枪,削枪,砍枪。

格枪,顾名思义就是格档。倭刀使用的场合很复杂,面对的可能是短兵器,也可能是长兵器,所以其技击体系里面就有很多针对短兵器的格档动作,但是如果面对大枪这样的进攻灵活的长兵器,仅仅是格档招架是不行的。即便隔开枪头,奋力前冲,大枪手仍然可能及时把枪抽回,发动下一次进攻。

削枪,略胜格枪一筹。削枪的基本思想是将刀置于身前正中,当大枪刺来时向下一劈,将削在大枪的木杆上,因为倭刀较长,当刀削在枪杆时,枪头可以不伤到倭刀手。当削枪动作成功后,即便枪杆没有被削断,也会因为刀身陷入而无法动弹(称为枪杆被“粘”),此时倭刀手可以趁机滚身进步。一旦进到大枪手和枪头之间,枪头就失去了杀伤力,大枪手也就与赤手无异了。

点看全图

7-4 削枪简化图

削枪的技术和现代剑道的基本姿势有些相通之处。不过也有个缺点,就是一削如果落空,之后要把刀拉回位才能再削,所以动作存在空档,容易被大枪手的假动作所欺骗。图7-4简单的表示了削枪中的关键环节。 a1 和a2为两人相互对峙的两个视角;同理,b为大枪强攻倭刀手的右侧;c为倭刀手削枪防御大枪的右刺;d为大枪手假动作诱倭刀手向其右削,同时调枪到倭刀手左侧进攻得手。

可以看出,大枪手面对倭刀手的削枪,并无直接的生命危险,可以较为轻松的去玩假动作。而此时倭刀手却处在生死一线的境界,所以削枪对倭刀手的心理素质要求颇高。

那么有没有连续一些的运刀技术呢?答案是:有。这就是被明朝人赞为“倭之绝技”的左右撩刀。以向左撩刀为例,起始姿势是将刀放在身子右侧,引诱枪手“孤注一掷”,如图7-5 的a;由于枪手只要按照b一击就可以得胜,所以往往忍不住诱惑或者挑衅,就上前一扎;这一扎就中了圈套,此时倭刀手向自己的左前方上步,躲开来枪,同时把刀撩起,砍断枪杆;如果大枪手是假动作虚扎一枪引诱,则可以如d把枪扎向倭刀手。

点看全图

7-5 撩刀势简化图

撩刀最大的好处是一右撩不中的时候可以把刀放到左侧,就自然变成成与a对称的向右撩刀。也就是说,左右撩刀可以连环不断的进行。而且对于大枪手来说,撩刀的d动作并不像削枪中d动作一样简单,因为削枪时刀手身体左右运动幅度不大,而撩刀的时候则是身体处于连续的左右跳动中,运动幅度全凭倭刀手的腿脚掌握,大枪手判断起来比较困难。一般大枪训练更像是固定靶射击,而不是打野鸭,那些没有做过针对性训练的大枪手并不占优势。

砍枪相对于削枪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容易砍断,学过立体几何的同学们都能理解一个道理:砍枪时跟枪身越接近垂直,砍断的截面积就越小。至今日本刀还有试刀炫耀锋利的传统,但大多都是横砍竹子砍草席,极少像用斧子在劈柴那样,找个实木树墩子从上向下砍的(动漫里面的不算)——原因很简单:太费刀。

点看全图

7-6 越接近横砍,有效摩擦面积就越小。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其中一方在面对毫无经验的对手时,不论使用大枪还是倭刀,都可以先假动作诱发对方失误,进而取胜。如果是两个缺乏训练的人,分别手持大枪和倭刀,则用枪捅伤对方的可能性大些,因为刀必须避过枪头之后才能跳近砍人。不过,目前还有一种情况不好得出结论:如果使用刀枪的双方都训练有素,谁更有可能获胜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一种巧妙的比较方式:对两样兵器作出比较,最公平的办法是够使用“单因子分析”的方法,也就是让同样的一个人去充分练习和了解两种兵器,看他最终作何判断。

这个办法的发明权来自于是明代的吴殳。吴殳在《单刀图说》里写道:“每见单刀高手,平日奢言破枪,及至赴敌,莫不惧枪而往,则其实用可知矣。”——对于那些掌握了倭刀技术,同时也熟练使用大枪的明代武师来说,大枪竟然是他们共同的选择。

那么这个结论是否是明朝人的自我安慰呢?它从科学应该如何解释?胡某自己做了一个小实验,测量扎枪和刀砍这两个招数被假动作误导后再重新调整的时间,也就是连续两击所需的时间。

测量结果表示:大枪连击所耗时间大约是倭刀的60%。这个数据并不准确,但是对于定性分析有些用处。胡某个人感觉大枪比较快的原因是,当持枪时作一个退步动作,再加上腰身不超过30度的拧转;而用倭刀则需要大跨两步,同时身体需要平转180度两次。扎两枪的扎枪回拉的往复运动中,浪费的是手臂和枪的动能;而砍两刀连转两次,斜上两步,则浪费了身体和刀左右旋转的动能,上下方向上挥刀的能量倒是没有太多损耗。综合考虑来说,大枪的运动比较省力。

根据以上的推演,可以得到下面的图表。

点看全图

7-7 刀枪比较简表

这个表格里,大枪相对倭刀占了很大的优势。有人该提问了:明朝倭寇把明军干的落花流水,又如何解释?

看看表格的左下角就知道了,倭刀也有胜算。倭寇也不是傻子,他们大范围入侵中国的时候,既不是朱元璋兵强马壮的明初期,也不是郑和大舰队出海的明中期,而是已经腐朽甚深的明末期。

当然,战场不等于较技场,明军用的是“战枪”不是比赛的“游枪”,倭寇的故事也远比倭刀要复杂。这些内容都留到下篇再作分解吧。

==============================

胡亦庄:【原创】漫谈大枪 之序

元宝推荐:MacArthur, 通宝推:黄叶止啼,龙驹坝,匿名:1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