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49) -- 江南水

共:💬106 🌺59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土地问题及其他兼回复华恩兄

今天偶感小恙,故事就不更新了,说点其他的吧。

华恩兄的见解让我获益匪浅,趁着脑子烧得糊里糊涂,我也胡乱说两句。

———————————————————————————

土地问题始终是中国的大问题,几千年来一直没法很好的解决,纵观整个历史,也就是本朝搞得还算是不错。

从有文字记载来看,中国的土地问题,有两个转折点:从分封时代到帝国时代,由井田制到私田制是一大转折;本朝立国之初,由土地私有到土地公有又是一大转折,其中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又是一个小转折。

毋庸置疑,由井田制到私田制是一大进步,土地私有能够存在两千多年就说明了一切。

不过,土地私有制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没法避免土地兼并。

自从汉王朝以来,每个朝代的开国之初,因为连年战乱,人口稀少,基本上能够满足耕者有其田。天下太平后,随着人口的繁衍,贫富差距的拉大,土地兼并随之出现,越是到王朝末期,土地兼并越严重。

农业社会是一个靠天吃饭的社会,老天爷一不赏脸,种地的就遭殃。土地多的靠着广种薄收勉强还能过下去,土地少的只能食不果腹。

为了活下去,土地少的只好把最后的救命稻草,土地,卖给土地多的,于是马太效应(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出现了。

这几乎就是一个死结,土地私有永远解决不了这个死结。

农业社会,没有了土地就代表着没有了生活来源,大量衣食无着的贫民在一些人的煽动下,铤而走险,大规模农民起义也就不可避免了。

这一幕就像固定的剧本一样,每隔一两百年都要在中华大地上上演一遍。

给楼主补充一点论据。本朝前三十年,实际上就是公有制,或许有太祖反西方道而行之的固执。结果证明,亚当斯密还是比马克思在经济上棋高一着。

本朝自五十年代开始,实施土地公有,马克思的成分能占多少,真的很难说,在我看来,更多的是毛公等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历史中得到的教训。

只有实施土地公有,杜绝土地买卖,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土地兼并,估计王莽也是这么想的,以至于有人把王莽称为中国最早的社会主义者。

王莽的想法不错,但是他高估了政治权力的作用,幻想自己一声令下,下面的人都会毫无疑义的执行,老百姓也能瞬间得到实惠。

这似乎是知识分子的通病,只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从不考虑一个政策的出台会动多少人的奶酪。

王莽的土地国有改革,动了大土地所有者的奶酪,他们要是听话才怪呢。

这些大土地所有者基本上还是政治上的主导者,他们对王莽不阳奉阴违,他们就是圣人。

即使王莽能够动员底层的民众,采取两千年后的土改,后果也不会乐观,因为土地国有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生产效率低下。

五十年代开始,中国大搞人民公社,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就是因为土地国有严重抑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改革开放后,共产党人创造性的把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国家(集体)掌握土地所有权,禁止土地买卖,农民持有土地使用权,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耕种。

这种方法,既避免了土地兼并,又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八十年代农村有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随着时光的推移,到了今天,中国的土地问题又有了新的变化,已经不是单纯的农村问题了,城市里也有了土地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里出现土地问题是早晚的事儿,土地是生产要素里最重要的一个要素,无论是工业化还是信息化,都不能在半空中搞吧。

今天出现的一些土地私有主张,估计就是从城市的现状出发,得出来的合理要求。

于是,有意思的一幕出现了,同一个土地,不同的处境。

在城市,土地问题就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用经济手段就可以解决。

在农村,土地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历史问题。

目前,中国的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如果实行土地私有,很快就是一股兼并浪潮,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涌入城市,这一幕的恐怖程度跟历史上的农民起义相比不遑多让。

那时候就会发现,那些下岗工人再就业啊、社会保障制度啊,都不是大问题了,如何消化这些衣食无着的农民,就能让任何一个政府神经崩溃。

在国家还没有完成工业化的时候,贸然推行土地私有,并非中华民族之福,现阶段实行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是所能采取的最不坏的措施了,虽然在城市,会有权钱交易,在农村,集体会随意征用土地。

美利坚自诩制度天下第一,非要把东方诸国搞成他那套民主政治,结果差的兵变不断-菲律宾,泰国,缅甸;要么空浪费人力资源,各为自己屁股底下的地盘口水仗,想认真干活的也干不成-日本。

三权分立倒像是个原创的东东,不过好象就在美国玩还行。

这是美国人忘了或者说假装忘了他们自己的历史,美国立国之初不是民主,而是共和。

三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互相制衡,避免一家独大,是孟德斯鸠的设想,这个设想不是老孟凭空想象出来的,他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当年古希腊、古罗马的共和。

欧洲大陆跟中国有一个根本的不同,在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欧洲更像是商业社会。

农业社会的中国,几乎所有的利益都来自于土地,控制了土地基本上就控制了一切,所以中国走向了帝国时代。

商业社会的欧洲,利益来源具有多样化,很难有哪一家能够独大,不同的利益集团只能互相妥协,共同参与政治,于是出现了共和。

于是,历史上中国和欧洲走向了不同的道路,帝国的中国很早就完成了统一,并且统一的基因也深深的根植在中华的躯体,共和的欧洲始终没法真正统一,到今天欧盟才有点统一的架势。

历史有他鬼使神差的一面,到了工业化时代,欧洲这种多种利益共存的模式如鱼得水,他们的几乎不用太费劲就可以直接拿老祖宗的那一套来确立自己的政治制度。

面对这种前所未有的复杂利益局面,老大的中华帝国开始了艰难的转身,到今天也没有完成这个转身。

工业革命后,风起云涌的启蒙思想打开了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大门,老孟的三权分立确立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的框架。

美国立宪之初几乎原封不动的照搬了这个框架,并且吃透了这个框架的精髓,是共和而不是民主。

三权分立,是三种权力的共和。

在选总统的时候,实行选举人制,也是共和而不是民主。

美国立国后对选举权做了种种限制,是控制共和的范围,而不是压制民主。

这么说吧,美国压根儿就没打算建立一个民主国,所有的一切都是建立共和国的路子。

后来,不断扩大共和的范围,鬼使神差的成了民主国,不过今天美国的总统选举还是选举人制,形式上留了个共和的尾巴。

共和跟民主并不太一样,共和是不同利益集团互相妥协,互相制衡,共同参与政治,民主是一人一票的选择政治人物。

有人说,西方人给世界送上了民主毒药,这话也对也不对。

说他对是因为,直接实行西式民主的非欧美国家,多少都有些不良反应。

说他不对是因为,西方实行了很长一段时间共和后,在不断扩大共和范围的基础上达到了民主,民主不是毒药,只是西方人在给其他地方人吃的时候忘了加“共和”这个药引子,想一步到位,结果弄巧成拙。

其实,仔细看一下西方各国,虽然形式上是民主国,一人一票嘛,但是骨子里仍是共和国,都是不同的利益集团在参与政治,普通人也就是玩儿一个投票嘉年华而已。

荆公要变法,不搞点统一战线是绝对看不到成功前景的。后来太祖想对这大楼做大动作的时候,这一点就做得很好。

随着时光进入工业化时代,帝国大厦的垮掉也是早晚的事儿,太祖也是生逢其时。

太祖跟民主党派的统一战线,更多是政治斗争的需要,要说是对帝国大厦做大动作,太祖有另一个统一战线,那就是广大的农民。

联合农民也不是什么新鲜招数,历代农民起义最吸引人的口号就是耕者有其田,不过像共产党人那样,细致入微做土改的,还真没有。

帝国大厦的地基是土地,工业化时代,利益来源趋向多元化,不可能再有一股势力完全控制所有利益了。

不同的利益集团都会有自己的政治诉求,帝国显然不能满足这一点,作为帝国的首脑皇帝要是聪明的话,干脆就虚君共和(英国模式),不识时务就只好人头落地(法国模式)。

有意思的是,中国人玩儿出了自己的模式,皇帝退位,这也算是中国特色。

我一直有一个猜想,如果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是汉人王朝的话,中国会不会走君主立宪这条路呢?

看看日本,我觉得还是有可能的,毕竟日本跟我们是同一种文化,并且民族结构也差不多,都有一个占绝对数量的主体民族。

清政府退出历史舞台后,中国走上了转身之路。

严格说来,中国的转身是从洋务运动开始的,清政府因为坚船利炮的需要,被动的开始工业化,也就开始挖帝国的墙角了。

一说到近代,很多人都拿日本跟我们比较,这个比较不能说不对,也不能说多么合理。

当时日本跟我们的处境差不多,做一个参照物没什么不对。

但是,我们跟日本有一个根本的不同,我们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农业传统,把这么庞大的一个帝国,从农业的泥沼中拖出来,完成工业化,绝对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做到。

反观日本,他们似乎没有什么根深蒂固的产业,说转型就转型了。

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中国没有像日本那样快速完成工业化,清政府的责任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建国六十年来,国内没有了洋人横行,我们依旧没有完成工业化,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依旧漫长。

只有中国完成工业化,中华民族才能真正的重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希望这一天不太遥远吧。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