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说说和印度经济有关联的复杂性 -- 葡萄

共:💬160 🌺32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link
家园 有关差距的问题

偶觉得这个问题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1:英语语言背景。

2:财团与具有技术专长的个人的区别

3:软件开发流程

第一项,在印美/中日软件外包领域的对比数据非常明显。不说啥了

有关第二项:

中国的在美留学生,通常是以个人身份参与软件项目的开发流程中。进而发展到自立门户,接受风投或者其他类型的投资创建软件公司。从小到大慢慢发展。说白了就是白手起家。TG这边至少到21世纪之前都是缺钱的主儿。

而反观印度的几家,infosys可是81年建立的老店了(对于IT企业来说,80年代早期建立并能撑到现在还不倒下的都属于传奇级别的了)。tata的名字就不说了,一只耳汽车也是挂着同样的牌子,你能说这中间肯定没有参股或者投资关系?

萨扬蒂貌似没啥背景,但是现在被收购了。收购者也是财团。

如果这么比起来的话,至少从公司的财力和资源调配能力上来看,简直就是游击队和中央军的差距。软件行业里面,对于接包方公司的“规模”这样一个参数,通常会对发包方的决定产生重大的影响。

IT服务和软件这东西基本上也是半年不开张,开张管半年的,可能碰上一个豪迈的主儿,项目拿下就可以让一个公司几年吃喝不愁。拿不下的就只好去喝西北风。实际上软件外包公司中的马太效应比其他地方更明显。

第三项

就软件开发的流程来说,实际上传统的软件密集型开发更需要印度这种民族个性的。说白了,装配线上不需要你有非常创新性的思路,只需要有少数能力强的家伙把装配线设计好就行了。

反过来,对中国留学生而言,80年代到90年代出国并且能够到美国念计算机的都是哪类的?那会儿基本上可以算是人中龙凤了。就算不是龙凤,也是头上长角的这类。你指望这类人能够安安心心的在软件的装配线上码字?

就我个人感觉而言,我们更适合于小团体非正式组织的开发。一个或几个人作为开发的核心人员,其他人负责干杂活。跟什么很像呢?——开源软件。别看开源软件大家都可以写一段代码扔进去,实际上根据bug数或者代码行数或者代码库提交次数的统计,大概是符合20-80规律的。20%的人贡献了80%的代码。80%的人是帮忙的,更多的人只是使用,或者干脆是打酱油的。

现在的问题就是,采用这种“软件作坊”的模式,如何应对大规模的IT服务的项目。首先几个标准检查估计就通不过,比如CMM5之类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