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漫谈大枪 之外四 勘误·“断刀”问题 -- 胡亦庄
备用图片在:http://photo.blog.sina.com.cn/huyizhuang
在2009年之初开始这个系列,当时以为是抛砖引玉的游戏之作,却被回帖搞得不得不严肃起来,而且这个系列已经发散得有点偏离“大枪”这个原主题——最初以为只要平均每个月一篇,不到一年就写完,但是以胡某目前的垒字速度和正在“排队”的内容估算,至少还能拖个一年半载的。
根据接受到的反馈,目前本系列里有五个细节需要澄清修正一下:
第一,漫谈大枪 之一 造枪里面提到“有古人说‘枪头不过两’,以求轻便。”。这个说法出自程宗猷的《秘本长枪法图说》,是目前所见最轻的枪头份量。
如果到程宗猷的《少林棍法图说》里去看,枪头还有三个版本:“轻利”版一两二钱,“威壮”版三两五钱,“透坚”版四两。强调枪头轻,是因为处于大枪最远端的少许份量,就会给持枪者手臂带来很大的压迫。这是秤杆子上“四两拨千斤”的道理,很容易明白。如果有“透坚”这种特殊需要,增加枪头分量也无不可,但对于“游枪”竞技来说,轻一些的枪头更利于技术发挥。
第二,最初几篇把白蜡杆给贬得很低,这主要是为了破除社会上白蜡大杆“神乎其神”的宣传。实际上目前的白蜡杆能够满足锻炼和竞赛的要求。
再说,胡某自己也用的是白蜡杆…
第三,漫谈大枪 之二 持枪里面说的藏根持枪,应该说是步战用枪的持枪方法,甚至应该进一步限制在“游枪”的条件下。
第四,在漫谈大枪 之八 倭刀的黄昏(上)和漫谈大枪 之外三 中国大刀和武士刀两篇里面,谈了关于日本刀具的一些观点。在两篇的开始,胡某就明确给出了自己对“倭刀”和“武士刀”的限定,一个是明朝时五尺左右的日本刀,一个是二战时约三尺的日本刀。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看到网上各种口水战最后演变为“名词之争”,让人白白浪费时间。而且,胡某用“倭刀”这个名称也是为了给后面的“苗刀”伏笔。
如果有人从帖子里看出 “日本冷兵器作战完全淘汰了日本刀”的意思,可就是闹误会了。中国都没有淘汰腰刀,日本怎么可能淘汰武士刀呢?胡某只是根据资料认为,日本内战里用刀的比例没有通常大家印象里的那么高,而不是要从“全都用刀”的极端走到“全都不用刀”的另一个极端。
而且并不是说后来五尺长的倭刀就全都没了。这里有一张照片,就表明二战时期日本也存有一些颇长的刀。
W4-1 美军收缴的军刀即将被销毁。摄于1945年,大阪。
麦克阿瑟到了日本之后干了一件事,就是收缴了民间的所有日本刀。其中大多被销毁了,而有一些精品则被美国人弄回本土收藏。有人根据宋鸿兵的《货币战争》推断宋是帮黄金市场抬价的,那么能不能说一些美国人推崇日本刀,其背后也有美国收藏家的利益呢?
第五,漫谈大枪 之外三 中国大刀和武士刀里面说“至今没有找到证据表明当时的军官用武士刀来进行战斗”,这个论点没等两天就被萨苏的抗战中日战刀对决给推翻了…
的确要承认前文的语言有些偏激,因为说日本军刀“完全没有”被用来战斗,等于否定了中国军队剿灭日军部队,并直面其军官的可能性。真要坚持那样的观点,这“篡改日军侵华史的嫌疑”恐怕就留给胡某人自己了。
在此郑重刊误:“如果说武士刀被大刀砍断了,不但拔高了日本军官的武勇,甚至有篡改日军侵华史的嫌疑。”一句,应该改为“说武士刀被大刀砍断,难免有宣传日本军官武勇的嫌疑。”
===============断刀分割线=================
以上是前文修正,下面说说“以刀断刀”的一些问题。
日本军曹“冈部是因为中国兵用使棍的方法用刀,而且砸断了他心爱的战刀而不满”。是不是真的因为中国大刀太沉重呢?或者如有些人所称,日军底层军官使用的是“量产刀”,质量太差呢?还真不好直接得出这些结论。
让我们先来看看刀的横截面。
W4-2 不同日本刀材料结构的示意图。所谓“机床车出来的武士刀”应该是质量最差的Maru。
尽管不同的刀结构有所不同,但是刀的横截面都有相似的外廓:刀背较厚,刀刃较薄,刀背刀刃之间的距离(下文称为“刀身宽度”X)远大于刀身的厚度(下文称为“刀背宽度”Y)。
如果一把刀被另一把刀砍,大致可以认为有以下四种可能的方向和结果:
A:与刀身垂直的方向,这个角度的厚度最薄,是刀最容易断的方向——这个断裂不要求进攻的刀有多锋利,因为与其说被“切”断,不如说是被“砸”断。
B:正对刀口方向,这并不是最容易砸断的角度,但是毫无疑问会损伤刀口。
C:刀背方向,这一面极不容易砍穿,也不存在损伤刀口的问题。
D:随机方向,也是混战中最可能的方向。击打的角度越接近B或C,则越不容易砍断;越接近A,则越容易砍断。
W4-3 刀被击打的不同角度。
侧面比正面容易砸断的现象,在科学上简化的解释是:一把刀的抗弯截面模量和刀身宽度X的平方成正比,和刀背宽度Y成正比。比如说,刀身宽X=5厘米,刀背厚Y=5毫米,从C方向砸断这把刀所需要的力量,是从A方向的十倍。
W4-4 单手断砖或者拳碎木板的表演无一例外都是横放——如果是竖着放,嘿嘿。
古代倭刀好歹也是上过战场的,就算没学过材料力学也能明白这个道理。为了避免刀具损坏,有关教材特别提醒使用者,要求刀刃朝自己,刀背向外格——这里的“格”,其实也不是愣磕的意思。
W4-5 刀背格铁器势——真实历史之中的“逆刃刀”。
如果照萨苏所写的帖子,冈部的武士刀被中国刀给砍断了,那么武士刀侧面被中国刀正面打击的可能性很大——也就是说,这不只取决于中国士兵的刀有多么势大力沉,还跟防守者的用刀方式是不是正确有关系。所以这“断刀”的原因嘛,也许是因为冈部的训练水平有问题,或者是冈部当时无心恋战只随手一挡,也说不定冈部动作真的很标准,但“青龙刀”过于“无理”。
——无论真相如何,冈部摆拍的“残刀壮士”都是一张不错的宣传照。
刀具随机磕碰,自然是刀身厚而宽的占便宜。但根据前面的分析,真要砍断一把刀,并不是非要“铁棍”不可——只要打击的方向正确,薄刀砍断厚刀也不是不行。那么,刀的这个明显弱点当年是如何处理的呢?而武士刀又为什么非要保持如此“苗条”的身材呢?
这些问题,都留待下回分解吧~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6
🙂【原创】漫谈大枪 之外四 勘误·“断刀”问题
🙂支持 沧溟之水 字0 2009-12-25 20:08:37
🙂说道长刀被淘汰,有很大的政治因素 毒舌猫 字62 2009-12-25 19:3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