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游子哼(0)引子 -- 胡亦庄

共:💬104 🌺576 🌵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游子哼(1)第一次接触教会的时间

先给大家说一声新年好。

目前在美国的中国学生数量很多,一方面他们主动要求接触美国社会,也必然就要接触到基督教文化,另一方面,对基督教会来说,这些中国留学生很多最终会进入美国平均收入较高的群体——而且从中国大陆到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大多数毫无涉及宗教的经验——这对于传教活动,是一片肥沃而又空旷的处女地。

但是留学生和教会这两边在最初是没有任何接触的,除非留学申请之初就明确申请的是教会学校。那么这些中国留学生第一次接触基督教大多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呢?

一般来说,在踏上美国土地最初半年,尤其是第一个月里,绝大多数人都会与教会发生直接接触。而间接的接触则可能从飞机离开美国之前就已经在进行了——当然,这种间接接触是教会单方面的,而留学生本人则可能还不知道。

这么说并不是要把基督教会描绘成特工组织,下面慢慢解释。

从留学生去美国之前,到他们逐渐在美国开始生活的这段时间里,究竟会发生哪些事情,让学生接触到教会呢?不妨把其过程分为:入学申请、到达美国、入学开课、熟悉社会这么几个阶段。而这其间又有:中国的英语培训机构、美国校方机构、美国的老师同学、美国的基督教会、在美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等华人团体、个人亲友及在美结识的友人等多个社会力量参与其中。

“入学申请”阶段往往从入学之前一年以上就在进行了。有的是留学预备班,有的是在读大学同时准备英语考试和学校申请(包括访问学者的情况),有的则是交流学生项目的国内教学阶段。这里面所有人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要和美国的学校发生联系——这简直是废话,留学可不就是到美国的学校么?但是这里的“学校”的概念,并不只是学校官方机构,还必然包括具体的一个个人——而基督教的传播恰恰就是通过一个个人的方式传播的。

既然是在西西河里发帖,不妨从河友里面常见的博士、博士后和访问学者的情况说起:一般来说,教授们负责审核每个申请者的入学申请,这其中一般不会和宗教信仰发生任何联系。但是一旦接受学生之后,往往并不过多干预学生如何到达美国,于是这个“接收学生”的工作就交给学生本人和美国社会去处理了。

那么在“到达美国”的阶段,学生一般只能在前面提到的几种社会力量里面选择:如果这个教授手下有其他中国学生,那么该教授会请自己手下的中国学生帮忙——实际上也就是新生未来的“师兄师姐”。而手下有不止一个中国学生的教授,往往自己也会是中国人。更极端的情况是一个在美国的中国教授,科研小组(实验室)里面干活的全都是中国学生,这种情况下拒绝来自教授和同学的帮助都会显得很不好意思。

如果教授和师兄师姐都没有中国人,留学生们往往也会联系这个学校的中国学生会,或者本地的中国人团体。在互联网时代,这一点很容易做到。如果这个留学生有亲朋好友在美国,那么这种“海外关系”往往也会帮忙。

当然,完全不依靠别人,一切自己搞定的也大有人在。不过善意的帮助很少会被拒绝,更何况中国人已经遍布美国各州的城市了呢。

这个阶段里,有中国人帮助会避免走一些弯路,但是也局限于联系住房之类的事情上。至于到了美国之后主要的两个生活问题——“住”和“行”,可就需要新生自己面对了。

先说“住”。学校里面如果有学生公寓,当然就没有这个问题,但是如果学校没有安排宿舍,那么学校老师也不会安排——不能说学校冷血,当年有家长送学生到清华入学,结果就自己在操场打地铺凑活了一宿。

在美国租一间公寓并不难,但难的是让人从机场出来当天就签署合约并且入住,而新来的留学生第一个习惯又是把人民币换成美元花,刚开始看见什么价格都习惯性地乘以6(早些年是乘8的),自然不舍得住宾馆(一宿核算成人民币约从500到2000)。

常见的解决方案是让一个“临时家庭”收留新生几天。有一些比较好的教授会充当这个角色,让学生在自己家地下室短期居住一下,可惜这样的教授不多。更多数的临时家庭,其实是由教会联系的基督教家庭。

这里要解释一个事情,就是所谓的“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往往也就是学校社团名单上的一个名称,并不是有固定场所的官方组织。很多时候就只是一伙“穷学生”的集合。所以学生会里可能会有人帮助在机场的接送,但这些靠打工或者奖学金为生的普通学生,没法为新生进一步提供经济上的帮助。

从中国学生感觉上来说,“中国学生会”至少是一个可靠的机构(大概因为新闻里常播“美国某地某学生出事,中国学生会为其家庭募捐”的新闻),也就成为他们求助的首选。而在中国学生会收到太多的帮助请求时,就主动或被动地和教会联系,寻求帮助——这就是为什么说“间接的接触则可能从飞机离开美国之前就已经在进行了”。

相对于同学、学生会或者亲朋好友,华人教会的实力相当雄厚。从联系暂住的家庭,到免费提供家具并且帮助运输,都能提供很大的帮助。这些便利对于不少大陆留学生来说是不可替代的,也就是说只有从教会,才能获得这些资源。

而且以上几个社会群体的界限比较模糊,比如某个接新生的热心人,他可能既是新生的同门师兄,也是学生会成员,同时还是中国留学生里的基督徒。对于新生来说,很难一句话说出他是“代表”了什么社会角色。

华人教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其信息资源上,能够方便地联系到中国新留学生。而其财力、宣教水平、人脉拓展等方面,并不比其他的基督教会雄厚,这一点后文再说。一个简单的例子是,曾经在新生公寓附近看到一辆崭新的中型运输汽车,车身上非常专业的喷涂了韩文和英文,表明这是一辆属于本地韩国教会的专用车——本地的华人教会一般是让教徒用自家私车,由教会购置专用车辆的现象还很罕见,这可能与韩国基督教势力发达有关。

再说“行”。接机往往是在中国就联系好了,如果实在找不到人,坐一次出租车也可以。如果安排的顺利,不需要找地方暂住,也就没有“住”的问题了。不过一般美国公寓不带家具,尤其是没有床——总不能长期睡地板,那么就要买床,这个时候就需要一辆车来帮助搬运。教会这方面的工作往往很到位,他们会在新生开学时募集大量旧床垫,并且帮助搬运。

如果说,自己不想要正式的床,也可以从超市里买个充气的床垫将就上一年半载的。或者和新来的同学一齐外出“捡家具”——不是开玩笑,这不是“偷”,在美国真的可以“捡”家具——那么趁没有开学的时间,可以不用借车就解决这些需求。但是后面一旦开学,事情忙起来,又会在每周买菜的时候遇到麻烦。

不管一个中国留学生在国内是如何生活的,往往在美国都能练出自己做饭的本领,主要原因还是为了省钱。他们固然可以搞辆旧自行车或者搭公共汽车来回于超市和公寓之间,但是在南方大雨瓢泼倾盆的时候,在北方大雪没膝及腰的时候,或者在各地烈日暴晒的时候,蹬自行车、等公共汽车都无异于一种修行。何况有些卖中国货的超市总是藏在城市最偏僻的角落,用汽车半小时可以到达的地方往往要花去自行车或者公交车两三个小时的时间。

在这个时候,如果有人行善事,愿意让你搭车,会考虑一下吧?

当然,上面说的困难早就通过互联网传到了大洋彼岸,于是目前的留学生倾向于刚到美国的半年之内,就买一辆二手车,由几个新学生一起分担汽油费。而有的学生从下飞机就有个指导教师可以联系,可以住在学校宿舍,吃学校食堂。

——是不是这样就不会接触到教会了?

其实不然,当你不找教会的时候,教会就来找你了。不少人在秋季开学之后的“感恩节”和春季的“复活节”,都会被美国家庭邀请。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除非在美国拒绝接触身边的社会,或者一个朋友也没有交到——而这恰恰是美国两个很重要的宗教性节日。

如果留学美国高中,指导教师可能就直接把留学生安排给了“临时家庭”,那么接触基督教会的机会就显得更加自然。

写到这里,前面所列举的“社会力量”在留学生开学之前或者其后的较短时间里,就让留学生与教会发生首次接触,可以小小地总结如下:

(1) 美国的学校机构,大多是严格保持宗教中立的,但是由于学校把中国学生从中国社会里拉出来,又只负责留学生学习,不干涉学生的社会生活,客观上就给美国基督教会留下了给予影响的空间。

(2) 美国的教师教授:在扮演学校雇员时,他们严格恪守职业要求,但扮演朋友角色时,可以传教。

(3) 同学和中国学生会:由于财力有限,在解决新生困难时乐意借助一切可能的帮助。和教会的力量有一定的重合。

(4) 教会:总是经过新生所认识并信任的人接触到新生(这个很重要)。在新生到达的初期,提供大量帮助——并且仅仅提供无偿帮助,别的不提,绝不会一边搬着家具一边聊着《圣经》。

(5) 在美国的亲友和新结识的友人:由于美国基督教徒的人数很多,往往这样会成为一个接触基督教的渠道。但是这其中也会存在极端反感基督教的人,会披露一些基督教的负面材料。总体来说,这个渠道对中国留学生的影响受到个人性格的影响很大。

(6) 中国英语培训机构:即使不提名字大家也能猜到是哪一家。这一家英语培训的学生里不乏一流大学的优秀学生,但是教师的学历大多不高,很出名的一位可以只有初中学历。这个学校的教师备课相当认真,常大量阅读英文资料,上课时立即转手说给学生,以保持课堂内容新颖抓人——但其中有多少严肃的思考可想而知。人们往往没有注意到,学习英语是被动性而需要“硬性接受”的(被戏称为“体力活”),学习社会思想却是主动性而需要“不断思辨”的(反复“洗脑”行为是有害的),两者有点水火不容的意思。不过,大多数学生在大量接受英语单词的同时,也就大量“接受”了内容复杂甚至矛盾的西方文化思想。可以说,灌输进那些年轻头脑中的理念,和他们对英语文化的推崇,为其后来接受基督教做了一定的基础工作。

有什么漏下的请楼下补充。至于入学开课,熟悉社会这两个环节内容太长,下次接着哼。

胡亦庄:【原创】游子哼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