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八股】慑服-大国博弈背景下的毛赫舌战 -- 史文恭
恰如我们所熟知的那样,在戏剧里,故事的高潮部分往往是在矛盾双方激烈冲突不断加剧的过程里所达成的,因此,在真实的历史里,观察两个大国在捍卫自己根本利益的目的下与对方尔虞我诈的冲突同样是最让人心动和激赏的,-----尤其是,考虑到本文所涉及的这场国家利益博弈中的两个男主角,代表苏联的赫鲁晓夫和代表中国的毛泽东,----当我们欣赏这两位为了捍卫自己国家根本利益,在当时特殊的国际背景下面,在一个较为特别的场合下的唇枪舌战,以及舌战后面所体现出来的两位男主角闪闪发光的个人的性格和智慧时,这种欣赏的本身,已然成为一种享受。------下面的文章,正是为了向同学们仔细的展示,关于这场舌战的各个背后的细节,以便让诸位能够充分地体会这次舌战表演中所蕴含的各种滋味。
1958年7月的最后一天,苏共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相当于我国的总理),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匆匆飞到北京,在机场上,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迎接了这位尊贵的客人。在客人到达之后,宾主双方驱车直到中南海,开始了这次著名的舌战。
先来看看这场舌战的经过,关于这场舌战,目前为止最权威的第一手资料来自当时参加会见的中方翻译:李越然,他在其回忆录《中苏外交亲历记》中是如此叙述的:
“。。。。。。。
“尤金没讲清楚。’赫鲁晓夫首先埋怨尤金,说他可能没有听明白苏联领导的意思。然后说明自己的想法。意思是根据一项协定,苏联的飞机可以在中国的机场停留加油。现在苏联的远程潜艇开始服役了,而且苏联的舰队现在正在太平洋活动,而他们的主要基地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此前中国已经提出要求,请苏联把潜艇的设计图纸交给中国,并教会中国同志建造潜艇的技术。现在台湾海峡局势紧张,美国第七舰队活动猖狂,苏联舰队进入太平洋活动是为了对付美国的第七舰队。远程潜艇服役后,需要在中国建一个长波电台等等。赫鲁晓夫打着手势讲了有十几分钟,加上我们翻译,就讲了有半个多钟点。毛泽东神色肃穆地静听。赫鲁晓夫以为毛泽东听得仔细,越讲情绪越高,有些得意。
突然,毛泽东抬手做个果断而简洁的打住的手势,只说了一句话:“你讲了很长时间,还没说到正题。”
赫鲁晓夫一怔,随即显出尴尬“是呀是呀,你别忙,我还要继续讲,继续讲下去”他强做笑脸,有些不自然。“尤金告诉我了,您很恼火。尤金没讲清楚。我们只是有个想法,想跟你们商量”
毛泽东不耐烦赫鲁晓夫的遮遮掩掩,绕山绕水,便语锋犀利地直指要害:"请你告诉我,什么叫共同舰队,"
"嗯,嗯,"赫鲁晓夫支支吾吾,憋出一句显然是不著边际的解释..“所谓共同么,就是共同商量商量的意思..”
"请你说明什么叫共同舰队。"毛泽东抓住要害不放。
"毛泽东同志,我们出钱给你们建立这个电台。这个电台属于谁对我们无关紧要,我们不过是用它同我们的潜水艇保持无线电联络。我们甚至愿把这个电台送给你们,但是希望这个电台能尽快地建起来。我们的舰队现在正在太平洋活动,我们的主要基地。。”
“毛泽东越听越恼火,愤然立起身,指着赫鲁晓夫的鼻子,声色俱厉: "你讲的这一大堆毫不切题。我问你.什么叫联合舰队?"
我见此情景.在译语的使用上力求准确地表达主席的情感,使赫鲁晓夫充分感到问题的严肃性。
赫鲁晓夫脸涨红了。看得出,他心里很不是滋味,可又不能自圆其说,始终处于答辩地位,仍然搪塞道.,“我们不过是想跟你们共同商量商量.. ..“
"什么叫共同商量,我们还有没有主权了? 你们是不是想把我们的沿海地区都拿去,"毛泽东愤怒之中不乏自信的嘲意,"你们都拿去算了!"
陪同赫鲁晓夫参加会谈的苏联副外长费德林用俄语在旁提醒赫鲁晓夫"毛泽东可真动火了, ..”
赫鲁晓夫耸耸他的双肩. 一双细小而敏锐的眼睛眨两下,锋芒稍纵即逝,摊开了两只胖而小的手,带着鼻音嘟嚷着:"我们没有这个意思,不要误解。我们在家里已经商量过了,现在是和我们的中国同志商量,就是要共同加强防御力量…”
“..你这个意思不对。”毛泽东重新坐下,他至今还没有附和过赫鲁晓夫一句。去年的莫斯科会议上,毛泽东还注意选择一些有共同点的问题谈谈。这次不然,抓住要害不放"你明明是搞联合舰队!“
赫鲁晓夫皱起眉头,提高一些音调"我们只不过是来跟你们一块商量商量,没想到引起你们这么大误解。"说着,赫鲁晓夫愤怒地连连摇头:"这就不好商量不好办了。"
毛泽京1957 年就对哥穆尔卡说过"苏联有多少力量,你我有多少力量?“目前,中国海军创建不到10 年,还只处于沿海防御阶段,怎么可能平等地和苏联搞什么联合舰队?何况,苏联如果在中国搞海军基地.这是关系国家主权的大问题。 中国自己的事要自己做主,任何外国的一兵一卒也不许在中国的土地上立足。这是我们党一贯的鲜明立场。
赫鲁晓夫曾多位责怪埋怨尤金不会办事,现在这样收场他大概也感到不好下台,想了想,又建议说."毛泽东同志,我们能不能达成某种协议.让我们的潜水艇在你们的国家有个基地,以便加油、修理、短期停留,等等'
"不行,"毛泽东断然拒绝,把手从里向外摊开"我不想再听到这种事!“
"毛泽东同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国家在互相合作和供应方面没有什么麻烦,可是我们这里竟连这样的一件事情都达不成协议!"赫鲁晓夫微露愤激,他在不高兴或愤怒时眼睛便眯细成一条线,目光像被聚光之后凝成犀利的一束。
毛泽东反而坦然了,甚至轻悠悠地吸起了香烟。大概他的目的达到了:弄清苏联人的真实想法,并且抓住时机把态度明确告诉他们,涉及主权的大事,是不能谈判的'
赫鲁晓夫已经不再眯眼,表情恢复了平和。毕竟是位大国领导人,他的意志也足够坚强。他坦然一笑,"为了合情理,假如你愿意的话,毛泽东同志,你们潜艇也可以使用我们的摩尔曼斯克基地。"
"不要,"毛泽东吮吮下唇,淡淡一笑,换了一种慢条斯理的声音说:"我们不想去你们的摩尔曼斯克,不想在那里搞什么名堂,也不希望你们来我们这儿搞什么名堂。"经过这场激烈的争论,结果赫鲁晓夫表示"你们不理解,我们也不提了。"
仔细玩味这段生动的历史记载,是很有意思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很多值得探讨的细节:
我们首先看到,在这次舌战里,对战双方的气势完全是不对等,代表当时国力远逊于苏联的中国,东哥几乎是以一种斥责的语气逼问赫鲁晓夫,而后者则是带着一种企图含混过关的姿态在遮掩。------这样的情形,在外交场合上,尤其是在最高领袖间的谈话里,是罕见的。
其次,让后来者疑惑的一个关键点在于,当事人之一的赫鲁晓夫,在其本人的两本回忆录里,都没有提到“联合舰队”这个令东哥大发雷霆的原因。那么,究竟当时苏联方面有没有提出这样一个建议,而又是什么原因使这个建议如此激怒了中方呢?
-----第一,如果仅仅从上面的记载来看,苏联人很有可能提出了这个建议。因为我们看到赫鲁晓夫面对东哥的质问时,并没有正面地否认这个指控,而是用“共同商量”这样一个相当不着边际的答案来搪塞。-----显然,这个搪塞本身已经暗示了真实的答案所在。
第二,考虑到这次舌战前后的几个历史事件,使我们更有理由相信,苏联所提出的“共同舰队”是他们国家军事战略的一部分。----我们知道,在1955年,苏联就搞了华沙条约组织这样一个军事政治同盟,从那时起,苏联人已经自居为欧洲社会主义国家军事力量的盟主了。-----相应的,他们也习惯了对所谓“兄弟国家”提出“共同军事力量”的要求了。----这是苏联人当时提出“共同舰队”的一个思想基础。
同时,就在事件发生的1958年前后,正是中国谋求苏联新军事技术的第二个高潮,在1957年10月,聂荣臻,陈赓,宋任穷率领中国代表团在苏联和他们签订苏联援助我们火箭和航空方面的协定。11月,中国军事友好代表团去苏联,时任海军司令肖劲光大将向苏方提出一系列的关于海军建设的新技术援助要求,包括导弹快艇和常规导弹潜艇等在中方看来较为“尖端”的技术。----所以说,当时中苏两国军事技术水平相差悬殊的前提以及中方有求于苏方这个现实需要,都让苏联人自认为有把握向中方提出“共同舰队”的要求。
第三,就苏联本身,由于1955年他们向中国归还了号称世界四大军港之一的旅顺港,使得苏联的太平洋舰队失去了一个面对太平洋的极好的全年不冻港,----而这,对于远洋潜艇活动日益频繁,海外利益日趋重要的苏联而言,是非常痛苦的。
因此,综合这三方面的原因,可以看出,苏方向中方提出“共同舰队”的建议并非空穴来风。------那么,这个建议为什么又让毛泽东如此恼火呢?
因为对于中方而言,当时中国的海军力量还仅仅是一支近海防御的,相当微弱的力量。也就是说,并不具备和苏联雄厚的红海军建立一支平等的“共同海军”的物质基础。----既然没有这个基础,那么苏联人所提出的字面上的“共同舰队”显然不可能是平等的了。-----同时,很明显,苏方的提议是在中国的领土建立一支中苏双方的“共同舰队”,这用另一个方式表达,就是苏方企图变相地在中国领土驻军,而这自然是对中国主权的一种明目张胆的侵犯了。---而这两个因素,无论哪一个都触及到了中国国家利益的底线,那么,东哥的激烈反应就非常自然了。
其三,虽然上面的舌战是非常激烈的,(甚至激烈到作为翻译的李越然都要“在译语的使用上力求准确地表达主席的情感,使赫鲁晓夫充分感到问题的严肃性。”),但是国与国之间的外交从来都是基于利益的博弈而不是情绪的释放。假如仅仅只看李越然的回忆录,我们会误以为东哥在此次会谈里对赫鲁晓夫的提议几乎是全盘反对和拒绝,然而实际的情况并非如此。
东哥的确很明显地拒绝了赫鲁晓夫在中国建立潜艇基地的要求,同时也驳斥了他们“共同舰队”的提议,然而对于苏方最需要的长波电台,在7月31日这次舌战之后的第四天,8月3日,由中国国防部长彭德怀和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分别代表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建设超长波电台和收信中心问题的协定”(后称“八三”协定),-----当然,这个协定和原先苏联对中国的提议有一个本质不同。即之前苏方的草案是为了“苏联国防部的需要”,两国在中国境内“共同建设一个超长波电台”,“所需费用,由苏联负担”。投资办法是,苏方 70%(技术设备和材料),中方30%(土建)。并且毫不含糊地规定,超长波台建成后,由中苏共管,苏方派一个15人的小分队常驻电台。电台使用权按投资 比例划分。这就是说,超长波台建成后,主要(70%)由苏联管理、使用。而这次协定所规定的是,“协定规定由中国自建,苏方提供技术援助,所需经费全部由中方负担。虽同意建成后中苏双方共同使用,但使用办法,需另行商订。”-----也就是说,中国得以获得苏联技术支援的前提下建立了一个拥有全部“产权”的(当时本国国防同样需要的)长波电台。----既然我方拥有“全部产权”,那么在“另行商讨”建成后“中苏双方共同使用”的“使用办法”时,中国自然拥有更大的主动权了。
而从这一点出发,可以看出即使在有求于人的前提下,当时中国领导人在谋求国家利益的过程所表现出来的“讨价还价”的艺术,是令人叹服的。他们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巧妙地利用对方的需要,达成自己的目的,并同时让本方在以后的商讨过程里已经先居于主动地位了。------当深入到这个角度来认识这次舌战的结果后,我们得以在重新回顾这次舌战的进程里,双方的沟通是如何导致这样对中方有利的结果,并从而品味东哥整个过程里的精彩“表演”-----
很明显,苏联人在开始提议的最初就犯了一个大错误,----他们把好几个要求都放在一起提出来了。----假如,他们仅仅是提出一个和中方“共同建设”长波电台的要求,那么,事实上(也根据后来的进程可以证实),这个要求是能够得到满足的。因为类似的要求,中国之前是曾经答应过的。---在师哲的回忆录里提到,1954年前后,中国曾经允许苏联间谍飞机4,5次飞越中国领空到南海去收集美、法在太平洋岛屿核试验的空气污染情况,以及成果和性质等。在赫鲁晓夫的回忆录里提及,当时中苏曾有协议,同意苏联的飞机可以在中国短暂停留并加油等。----只要苏联仅仅谋求使用这个长波电台,而不是企图拥有这个长波电台的所有权,---那么,同样需要这个电台又缺乏必要技术的中方,是能够接受这个要求的。
然而苏联人急急忙忙地把“共同舰队”也提了出来。和建设一个“长波电台”不同,“共同舰队”意味着一个涉及“驻军他国领土”的主权问题,因此,完全不应该把这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同时递交给中方的。----是以,当东哥在接到苏联大使尤金递交的提议后,两次质问尤金,“联合舰队”“你们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么个搞法?”时,苏联人马上陷入了被动。因为东哥甚至说出了这样严重的话:“你们怎么敢提出这样的建议!这种建议是对我们民族尊严和主权的侮辱!”-----所以,第一个被震惊的苏联人尤金成为如赫鲁晓夫所言的。“他是把我们同中国的关系即将恶化这一信息带给我们的第一只燕子。”
而在接到尤金“吓人的电报”后,赫鲁晓夫匆匆赶到北京,----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时候,赫鲁晓夫已经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了。因为他要去对“愤怒”的东哥解释苏联人提出“共同舰队”的动因,-----而从舌战的记录我们可以看到,赫鲁晓夫事实上身边根本没有一个值得信服的答案,-----故,他一开始面对东哥时,就是虚弱的。
另一方面,作为东哥,显然他很清楚自己的目的以及双方手里的牌。-----于是,在会谈之初,他静待赫鲁晓夫用了十几分钟来解释长波电台的意义。(实际上,我们现在知道,关于这一点,中方并没有太大的异议,因为这其实合乎双方的利益。),然后,出乎意料地打断了正在兴头上的赫鲁晓夫的演讲,向对方最虚弱的地方刺上了最锋利的一刀,直接把“共同舰队”这个问题扔了过去。-------而且毫不松劲地连续逼问,直至“愤然立起身,指着赫鲁晓夫的鼻子,声色俱厉”,----这就彻底暴露了苏方原提议中侵犯中方主权这一要害,从而夺得了谈判的主导权。-----这个举措,如果根据赫鲁晓夫的第二部回忆录,达到了下面的结果-----
“关于我们要求建立无线电台的事,我向毛道歉说,我们根本没有想到要侵犯中国的主权,干涉中国的内政,影响中国的经济,或者伤害它的民族尊严。
作为回答,毛提出了一个反建议:"给我们必要的贷款,我们自己来建这个电台。"
"很好,"我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我们会把图纸、设备和技术顾问都给你们送来,还会给你们所需要的贷款。"
"行,"毛说,"我们同意。"”
如果这个回忆完全是真实的话,那么东哥在这次舌战里的雷霆之怒获得了120%的成功,而反观赫鲁晓夫,他不仅为他们的粗率提议道歉,而且还要送上“图纸、设备和技术顾问以及所需要的贷款”来建立一个所有权完全属于中国的长波电台。------像这样一边倒的谈判结果,恐怕在世界外交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当然,如果深入一步的话,恐怕我们要说,在1958年时,本次舌战的双方代表在“个人功力”上的确存在较明显的差距。------毛泽东是一个国家,政党,军队的创建者,他一生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和所打败的敌人与赫鲁晓夫相比,很明显是不同级别的。-----同样的,作为一个创始者,毛泽东和长期处于斯大林阴影之下的赫鲁晓夫在个人自信(或者通俗地讲“霸气”)上也是有本质的区别。况且,1958年的毛泽东,正是他一生鼎盛时期的顶点处,此时他的光芒四射不是刚刚在苏联政坛彻底站稳脚跟的赫鲁晓夫所能抗衡的,----因此在这次会谈上,毛泽东用娴熟的技巧和对节奏的近乎自然的把握在气势上完全地压倒了赫鲁晓夫。----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本文的标题用“慑服”来总结这样一次外交会谈上的舌战。
本帖一共被 8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八股】慑服-大国博弈背景下的毛赫舌战
🙂李越然的回忆是否过于浓墨重彩了,脸谱化了。。。 6 年青是福 字1034 2011-08-26 10:13:42
🙂李越然老先生带着数码摄像机 2 北风扬雪 字182 2011-09-03 07:34:28
🙂看看当年的领袖风采,再看看现在的领导人,真是人比人要死, 2 笑过客 字15 2011-08-24 01:46:45
🙂当年的中苏论战是公开的,这一点台湾陈映真都知道 天煞穆珏 字44 2011-08-23 06:44:03
🙂我认为主要还是中苏对外国驻军的认识不同 大君 字264 2010-12-17 01:38:41
🙂这个恐怕不见得是认识不同,而是认识相同 11 晨池 字243 2010-12-18 03:25:09
🙂最新的八卦,毛要求苏联停止压服阿尔巴尼亚,否则要出兵。 18 隔路山贼 字854 2010-12-15 23: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