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12) -- 江南水

共:💬75 🌺52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18)

悲剧是怎样炼成的

自秦献公东进以来,邯郸之败是秦国经历的最大失败。实事求是的说,此次大败,秦昭王要负第一责任,甚至可以说他是唯一的责任人。

自从武力崛起以来,秦国对外扩张的步子一直很稳健:首先是跟魏国争夺河西地区,然后是拿下整个黄河以西;完全控制了黄河以西后,秦惠王才开始找楚国的晦气;秦昭王把楚国整得彻底没脾气后,又转过头来,一心一意的经略三晋,控制天下的中枢。

不得不说,秦国人的战略,计划得相当完美,实施得更是无与伦比的漂亮。

在秦国的扩张交响曲中,只有在秦武王时代有点儿走调,秦武王不着调的早逝后,整个乐章又回归了和谐。在这曲雄壮的交响乐伴奏下,秦军的铁蹄把跟秦国的邻居蹂躏了个遍,几乎没有发生特别大的意外。

这一切应该归功于秦国政府头头脑脑们那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做派,只要里子,不要面子,怎么能够捞到好处,就怎么玩儿。秦惠王不听苏秦、张仪的忽悠,闷声发大财,是如此;秦昭王主动摘下“西帝”的帽子,还是如此。唯一的例外,还是那个愣头青秦武王。

更恐怖的是,秦国人为了里子,竟然连自己的脸面都不要。秦孝公时代,商鞅欺诈公子卬,开始了秦国人不要脸的光辉历程;秦惠王利用张仪忽悠楚怀王,标志着秦国人义无反顾的走上了不要脸的不归路;秦昭王更是做到了极致,到了秦昭王时代,说秦国人不要脸,那都是在糟蹋“不要脸”这三个字儿。

秦国这次攻打邯郸,恰恰背离了他们以前的实用主义做派。

赵国赖掉六座城池,的确是他不地道,但是赵国之所以胆敢如此不地道,是因为他摸准了秦国的脉搏,当时的秦国有点儿力不从心了。

在被对方把握住脉搏的时候,秦昭王还毅然决然的决定对邯郸用兵,这就犯了兵家大忌,主怒而兴师。

以当时秦赵两国的形势对比,这个失误也没啥大不了的,吐血数斗的赵国,当时所能做的,不过是勉强守住了邯郸城。在这一击不中的时刻,秦昭王要是及时的改弦更张,随便找个借口从邯郸撤兵,秦军还是能够全身而退的,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困境了。

那么喜欢面子工程的秦武王,在甘茂艰难的啃宜阳城墙的时候,都打过收手的主意,只是在赌徒甘茂的坚持下,才硬撑了下来。不过,在宜阳啃硬骨头的艰难,让秦武王很识趣的放弃了取代周天子的梦想。

也许是秦昭王实在是太爱自己的面子了,不肯承认自己的决策失误,只好一条道走到黑。不排除有这种可能,领导也是人嘛,有普通人死不认错的缺点也没什么。但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很少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老到的秦昭王,应该不会没有他哥哥那点儿觉悟。那他为什么在局势那么明显的情况下,还死不悔改呢?

在我看来,是一个不怎么起眼的原因,年龄。

秦昭王在昭王三年(前304年)加冠,当年二十岁(虚岁)。

昭王四十八年,决定攻打邯郸的时候,秦昭王已经六十五岁了。

这个年龄,放到今天也快到正部级退休的年龄了。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

简单说一下。

人啊,到了青春期后,因为自然规律的原因,有了生理欲望,这个时候搞不好会在男女问题上,整出麻烦事儿来。

看看那些还没有身份证就去排队人流的青春美少女吧。

步入到竞争惨烈的社会后,为了五子登科,跟天斗、跟地斗、跟人斗,其乐无穷的同时,人也就很容易摔跟斗。

谁敢说自己能无灾无难到公卿呢?

上了年纪后,人在生理上的欲望消退了,想继续战斗也是有心无力。此时,因为自然规律的缘故,在人世间的时光开始掐着手指头倒计时了,对人生的眷恋,转化为内心的贪婪,除了死死抓住手中既有的东西,还想拿到更多,这份放不下和贪得无厌,很可能会造成老年悲剧。

看看那些身后凄凉的英雄吧,中国最近的一次,离今天不过才三十几年。

如果知道了孔子所说的这“三戒”,就会明白,人啊,在不同的年龄段,总是免不了要犯错误。少年、壮年时代的错误,只要不是特别的离谱,好歹还有弥补的机会,年纪大了以后,该放的不放,不该拿的还拿,后果怎么样,只有靠老天爷了。

秦昭王无疑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再优秀的政治家也是人,也没法逃脱人的一些规律。上了年纪的秦昭王,正好犯了孔子说的“老年之戒”。

当时的秦国,没有谁能够威胁秦昭王的地位,他死心塌地的攻打邯郸,显然不是为了紧抓现有的一切,而是想拿到更多。

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往往也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取得更大的成功,取得比前人更大的成功,始终是他们毕生追求的目标。

拿下邯郸,让赵国基本上歇菜,对秦昭王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磁场。

这样的丰功伟绩,只有燕昭王在乐毅的帮助下,差点儿完成,最后还是竹篮打水。要是能够做到这一点,秦昭王不仅能够笑傲祖先,也能够笑傲当世。

在犯了兵家大忌的情况下,强行起兵,在内心强大欲望的驱动下,又犯了孔子所说的“老年之戒”,秦昭王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让秦国经历了一百多年来最大的失败。

更有意思的是,秦昭王不仅犯了孔子所说的“老年之戒”,还跟“壮年之戒”沾点儿边,跟白起斗上了气。

王陵在邯郸损兵折将的时候,白起对当前的局势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并且得出了一个必败的结论。

只要还有点儿基本判断力,就应该知道,白起的分析和结论,正确得无与伦比。

可惜,如此的无与伦比,秦昭王竟然没有当回事儿,这就不是欲望所能解释得了的了。无论是多么强烈的欲望,都不会明知道前面是铜墙铁壁还用脑袋去撞,秦昭王也不是那么没眼力见儿的人。

在我看来,秦昭王之所以那么执着,跟他的舅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秦昭王在位的前三十几年,秦国取得的所有成就,都跟他舅舅有密切的关系,逼得楚国搬家这样的辉煌,就是在穰侯主政期间取得的,这一点秦昭王心里明镜似的。

从走上王位,到这期间秦国的所有辉煌,秦昭王都不敢挺直了腰杆儿说,这些都是我的。他的心中始终有一个阴影,穰侯,通俗说就是,秦昭王有穰侯心结。

就是在穰侯离开秦国政坛多年以后,秦昭王也没有彻底摆脱这个阴影。空前辉煌的长平大胜,还是跟穰侯脱不了干系。长平大胜的最关键人物就是白起,白起跟穰侯是啥关系,秦昭王比谁都清楚。

在白起拒绝前往前线的那一刻,或许让秦昭王看到了洗掉心头阴影的机会。用其他人来拿下邯郸,取得比以前更大的辉煌,不单是给白起难堪,还能够驱散秦昭王心头的阴影,从而彻底清除心中的穰侯心结。

在这种情况下,秦昭王不怕鬼、不信邪,毅然派王龁去前线替换王陵,继续指挥秦军跟赵国人死磕。

至此,秦昭王已经有了跟白起赌气的苗头,或者说,秦昭王是在跟舅舅赌气,白起不过是穰侯的一个现实代理人。

当白起说风凉话的时候,是个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呢,是不是他也跟秦昭王斗上气了呢?

君臣斗气的结果,只能是君上失态,臣下受损。当白起面对三尺长剑的时候,秦昭王的失态达到了极限,白起的损失也探了底。

白起的结局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也是一个唯一。

历史上,老板对功臣痛下杀手,不是一次两次,死的人,也不是一个两个。那些功臣们的下场比白起还凄惨的,多了去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则是老板们搞兔死狗烹、卸磨杀驴的勾当,二来是功臣们欲望太多,手伸的太长,更多时候是两者兼而有之。

白起跟这两种情况都不沾边,当时秦国追逐的兔子们,还都在满山跑,欢实着呢,秦国也需要更多拉磨的驴;从现有的史料来看,并没有发现白起的手有多长,去动不该自己动的东西,他本人也没有卷入最高权力的是是非非。

秦昭王并没有非杀白起不可的正当理由,白起自己也没有主动找死的举动,顶多就是说了那一句风凉话,但是秦昭王还是赐死了白起。之所以会这样,只是因为秦昭王在赌气,孩子一样的赌气。

秦昭王赐死白起,也在秦国创造了一个唯一。

秦国并不是没有杀功臣的先例,也不是没有杀功臣的后来者。不过,秦惠王杀掉的商鞅,是秦孝公时代的功臣,秦二世杀掉的蒙恬,是秦始皇时代的功臣。只有秦昭王杀掉的,是自己时代的功臣。

如果邯郸之战是另一个结局的话,白起的人生也许会是另一个结局,秦昭王也就不会背上杀功臣的遗憾了。

历史故事不是童话故事,大团圆的完美结局,很少,很少……

通宝推:二手玫瑰,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