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明朝那些事的那些事—正文 -- 花差花差农民

共:💬381 🌺1849 🌵1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六、皇帝的爸爸和皇帝的儿子

六、皇帝的爸爸和皇帝的儿子

要说皇帝的爸爸是谁,那除了开国的,一般都是皇帝了,不过偶尔也有例外,那就是皇帝死了无后,这个情况虽然比较少见,但是在明朝还是发生了一次。于是嘉靖的爸爸问题,成为了明朝一个重要的事件-大议礼。

在明月的写法里,大议礼的起因是杨廷和,因为他想给嘉靖一个下马威,在小皇帝面前树立自己的威信,要让嘉靖认大行皇帝为爸爸,群臣基本拥护杨的意见,而嘉靖也还以颜色,最终赢得了这场政治斗争的胜利。在人性历史论看来,这认自己的爸爸为爸爸,乃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连爸爸都得认别人为爸爸,简直是岂有此理,。嘉靖,至少这点你做的对!俺们挺你!

除了爸爸问题,还有儿子问题。万历要让自己喜欢的三儿子当太子,群臣也是死活不干要求立长子,君臣斗争了许久,最终以臣子的胜利而告终,这就是争国本。

对于臣子们的努力,当年明月写道:

事办到这份上,皇帝疯了,大臣也疯了。官服乌纱就跟白送的一样,铺天盖地到处乱扔,大不了就当老子这几十年书白读了。拼个你死我活只为一句话:可以丢官,不能丢人!

对于臣子们为什么要这么干的原因,明月同志总结道:

然而万历失败了,面对那群前仆后继的人,他虽然竭尽全力,却依然失败了,因为权力并不能决定一切——当它面对气节与尊严的时候。

有明一代,官员对皇帝多有抵牾,有些人说这是读书人的精神的体现,明月也是这个态度,多次对此大加赞赏,同时还要敲下边鼓,明里暗里讽刺下接下来的某朝代不许人讲话,官员都是奴才。

每当读到这种地方,俺只能苦笑一下,一个多么好的机会又被放过了。俺只能扼腕扼腕再扼腕。您要问是什么机会?这个机会就是借机讲一下古代,尤其是明清时代士大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从而进一步让读者了解当时社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了解了这些思维和规范,才能理解很多事情为什么发生,才能不拍脑袋拍出很多奇怪结论。

现在很多仁兄热衷于穿越,不过他们只想到如何到古代去大展鸿图,完全不考虑古代人的思维方式究竟如何。俺怕的是这些仁兄到古代去,还不等宏图大展,就会被人当做“妖人”抓起来,一顿乱棍打死。这又是为什么涅?因为他们的思路将和古代时候人们的思维格格不入,不打死你打死谁?经过了这么多年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今天的人们已经对礼教是什么已经很淡漠了,然而在明朝,礼教是个不得了的事情,是整个明朝社会人们的立身之本,行为规范。你不尊崇礼教,那自然是异端邪说,人人得而诛之。

那么礼教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礼仪和教化,有人说你这不是废话吗?嘘,您跟俺这么说行,您跟古人这么说人家非跟您急不可。这礼可是礼记中描述的“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您要是不知礼教,那您可是禽兽啊!打死禽兽活该!

而老朱家对复古很有兴趣,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在大明律表明:朕有天下,仿古为治,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刊著为令,行之已久。复古还复出了一些副产品,这个等皇帝该怎么做一节里再讲。

于是老朱就雷厉风行地推行起礼教来。明太祖宝训记载:洪武五年三月辛亥,太祖谓礼部巨曰:“礼者,所以美教化而定民志。成周设大司徒,以五礼防万民之伪而教之中。夫制中莫如礼,修政莫如礼,齐家莫如礼。故有礼则治,无礼则乱。居家有礼,则长幼叙而宗族和。朝廷有礼,则尊卑定而等威辨。元兴,以夷变夏,民染其俗,先王之礼几乎熄矣。而人情狃于浅近,未能猝变。 今命尔稽考典礼合于古而宜于今者,以颁布天下,俾习以成化,庶几复古之治也。”

应该说礼教推行还是很有成果的,有明一代,礼教成为了人们必须遵守的规则和思维方式,纲常名教是雷打不动的规矩。具体表现之一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主要有君主的规矩,老爸要有老爸的规矩,不可乱来。天子作为上天的儿子,那自然更得动静有礼,克己复礼,为万民表率,万世师表。这可苦了明朝那些顽主、道士、懒人、木匠皇帝。

如果明白了礼教的地位,就可以理解要求继任皇帝承认已故皇帝为爸爸,和要求皇帝立长子,都是礼教所规定的大事和规范。绝非是群臣们不通情理,无事生非,更不是简单地解释为君臣们的政治斗争、 臣子“有骨气”、“为了尊严”,而是皇帝公开带头不遵守整个社会的游戏规则,造成社会舆论大哗,群起抵制。

按照新时代的话来说,个人是不能对抗整个社会的,即使你是皇帝,也不能。

因此,如果您还想穿越的话,还是先捡几本大明律之类的读读,免得穿越过去圣人没做成,倒做成妖人了。变成历史记载,某年某月,某地有忽有妖人某某从天而降,自云来自将来,手持妖物若干,聚众传授妖术。某县急派衙役执之,送报有司讯服,于秋后斩决云云。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