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29) -- 江南水

共:💬209 🌺101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40)

最后一块绊脚石

回国后,兄弟相见抱头痛哭。

大概还说了几句“兄弟,哥哥我想你啊”、“哥哥,兄弟我也想你啊”之类的吧。

亲情秀做完了,下面就是正事儿了,魏王把上将军的大印交给了信陵君。

这一次通过正常程序,信陵君统帅了魏国的全部武装力量。

虽然名正言顺的成为了魏国的军事主官,信陵君并没有头脑发热,他知道,单凭魏国这小身板儿,压根儿没法跟秦国磕一下子,这是历史证明了的。

还是联合其它诸侯吧。

不知道是东方各国的领导人,忽然明白了唇亡齿寒的道理,还是信陵君的面子足够大,竟然凑了五国联军。

哪五个国家,没有明确的记载。六国中,齐国应该继续不掺和,以燕国和韩国的水平,也就是个重在参与,主要的力量应该是魏、赵、楚三国。

不可思议的是,就这么一股临时拼凑起来的武装,愣是在黄河以东狠狠打击了秦国人的嚣张气焰,并且还一直跟在蒙骜的屁股后面跑,一气儿追到了函谷关。

七十年前(前318年),当时实力还相当够看的东方六国,也曾合伙去教训秦国,结果是雷声山响,不见雨点儿。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秦国一个劲儿的往上爬,他们一个劲儿的往下跌,胜负竟然倒了个儿,战争的神妙真是让人没法说出一二。

这个时候,东方各国要是精诚团结,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谁也不耍滑头,谁也不留后手,一切为了对抗秦国,那么秦国的日子,真不好说能好过到哪里去。

可惜,精诚团结这个词的保质期从来不是太长,人和人之间是这样,国家之间更是如此。

秦国吃这么一个亏,有东方各国精诚团结的缘故,自己国内的一些因素也不能说没起作用。就在蒙骜率军在前方忙活的时候,咸阳城里的秦庄襄王报了病危,并在当年的五月二十三日去世。

秦庄襄王去世后,秦国的军政大权落到了吕不韦手里。

看到魏国像ED的人服用了伟哥,突然勃起,吕不韦意识到,再不对那个破落户表示出足够的重视,后果会是很麻烦的。

吕不韦决定重新拾起秦国的老主意,折腾魏国。

这会儿,秦国也有足够的底气来继续折腾魏国。

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长年在战国混,怎么不能打两次败仗啊。这次失败对秦国来说,不过是淋了一场毛毛雨,当年那些大风大浪都过来了,这场毛毛雨算个啥呀。

再看看魏国,自从失去了黄河以西,就一直提不起精神来。到了战国末期,更是成为了秦国任意揉搓的软柿子,即便信陵君离家出走之前,魏国也没有硬过。

信陵君不是治疗魏国ED的伟哥,瞎猫碰上死耗子的从秦国捞回一场,顶多算是魏国服了一剂催情春药。

吕不韦应该也知道,单凭一个信陵君,魏国是没法长时间坚挺的,但他还是决定对信陵君动一番心思。

秦国虽然没有先进的文化,但是行事有他独特的狡诈之处。当年秦惠王就想出过用汉中换取楚国黔中的馊点子,让张仪去破坏楚国和齐国的友好关系,更是狠辣得令人发指。

秦国这个有一身蛮力的壮汉,并不是只凭蛮力在战国打拼。如果只靠这一身的蛮力,秦国早就被中原各国玩儿残了,纵横春秋的吴国和越国,就吃了缺心眼的亏。

如今面对早就不是盘儿菜的魏国,优秀的商人吕不韦也没有打算霸王硬上弓。为了降低折腾魏国的成本,吕不韦决定让信陵君离开历史舞台,一边凉快去。

再有名的角儿,离开了舞台,就什么也不是了。

再伟大的政治人物,离开了政治舞台,一样是落了毛的凤凰。

信陵君这会儿正得意着呢,他是不会主动离开魏国的政治舞台的,那就让他被动离开吧。

都这个时候了,还能把该死的秦国人赶回函谷关,不能不说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儿,信陵君不得意一下也说不过去。

看着得意的信陵君,很多人很不高兴,因为这个得意的人砸了他们的饭碗。

还记得当年信陵君杀过一个人吗?

魏国大将晋鄙。

怎么说晋鄙在魏国也是有头有脸的人,手下也有一大帮混饭吃的,信陵君却把这些人的饭碗给砸了。

这些人对信陵君就很有意见。

饭碗都没了,有意见是正常的反应,没意见才是没心没肺的表现呢。

这也是人性。

不过呢,看着信陵君意气风发,这些人也只有抓狂的份儿。一群混饭吃的,能拿如日中天的信陵君怎么着呢。

就在这个时候,这些人收到了来自秦国的大礼。

天下没有白吃的点心,吃了秦国人的点心,就得为秦国人说话办事儿,这是做人的基本道德。

收到秦国人的礼物后,这些人打通了面见魏安釐王的绿色通道。

见到魏王后,这些人拿出了秦国人给他们准备好的台词,如今天下诸侯只知道魏国有个信陵君,不知道还有个魏王。

不知道就不知道呗,俺又不是为别人活着的,假如魏安釐王是个生性恬淡的人,也许他会这么想。

不过,听了下面的话,魏安釐王生性再恬淡,也不能不心动了。

秦国人准备了一句威力无比的台词,信陵君打算趁这个节骨眼自立为王,其他的诸侯也打算配合,共同把他送上王位。

没有秦国人的礼物,这些人也不待见信陵君,这些话,秦国人不让他们说,他们自己也想说。

拿秦国人的钱,说自己心里的话,这个算盘蛮不错嘛。

秦国人是优秀的编剧、导演兼演员,让群众演员背完台词后,他们也走到了台前,接二连三的派出使者,前来询问信陵君啥时候正式走上领导岗位。

所有的一切,魏安釐王听在耳中,看在眼中,但是他并没有立刻做出什么决定,而是在静静的等待着,等着信陵君对这一切给自己一个明确的态度。

魏安釐王不要别的,他只需要信陵君主动交回兵权,不管是真心的还是假意的。只有这样魏王才能够真正的放心,信陵君也才能够洗脱各种嫌疑。

让我纳闷儿的是,这期间,信陵君竟然没有任何表示,以他的智商,应该不会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痴痴等待的魏王,始终没有等来信陵君的明确态度,再联系到信陵君以前的那些事儿,魏安釐王想不多想,都不行了。

十年前,信陵君偷兵符、擅自诛杀大将,用什么时代的标准来看,都不是小事儿。

不过呢,在中国无论古今,都比较看重结果,轻视过程,只要结果是好的,过程中出现的那些瑕疵,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在这种思维模式下,后世也多强调信陵君行为的重要意义,而忽视了在这个过程中,信陵君有意无意给魏安釐王造成的伤害。

信陵君意气风发的率领魏军去了邯郸,给自己那本来就不错的名声上,又添了一朵小红花。但一大堆善后事务,却要魏安釐王来擦屁股,晋鄙的家属要安抚,战后的烈属要抚恤,有功的人要封赏。

我想在做这一切的时候,魏王的心情应该不会很舒畅。

信陵君救援赵国,教训了秦国人,也直接的为魏国出了一口气。信陵君用一个不正确的手段,得到了一个正确的结果,魏安釐王虽然心中不爽,但总算还能原谅信陵君的冒犯。

但是,更久远的一件事,却让魏安釐王始终睡不好觉。

在信陵君还没有离家出走之前的某一天,魏王跟信陵君下棋消遣,突然接到报告,北方跟赵国接壤的边境起了烽火,不确切消息:赵国人就要侵入魏国境内了。

魏王一听这事儿,赶紧放弃休闲娱乐,准备召集大臣,商量应对方案。

信陵君劝他稍安勿躁:那是赵王在打猎,并不是要侵略魏国。

看到弟弟说得这么笃定,魏安釐王也不得不强作镇定继续陪着他下棋,但是心不在马而在焉。

过了一会儿,北方边境传来确切消息:是赵王在打猎,不是入侵。

看到弟弟竟然能够未卜先知,魏王相当惊讶,忍不住问了一句:你是怎么知道的?

信陵君淡淡的说:我在赵王身边安插了内线,赵王的一举一动,包括隐私,我都知道。

听了信陵君的解释,魏王也不禁在心中嘀咕上了,远在天边的赵王身边,都有弟弟的内线,近在咫尺的自己身边,会不会也有他的内线呢?

《史记魏公子列传》:是后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我相信任何一个人都不怎么敢任用这么“贤能”的人,他能让你死了还以为自己是睡得太沉了。

信陵君能拿到虎符,不就没离开魏王枕边人的大力协助吗。

历史上的成见、现实中的传闻、信陵君打死也不说的态度,迫使魏安釐王不得不主动出击,派人取代了信陵君的职务。

反间计能够成功,并不是因为这个计策有多么高明,而是中计方自己内部的种种问题,为反间计的成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被解除职务后,信陵君知道自己该离开政治舞台了。

从此信陵君声称身体不好,再也不掺和魏国的政治事务了,只是跟自己的门客整天狂饮。

公元前243年,纵情声色四年后,信陵君去世。

唯一一个逃脱秦昭王魔爪的信陵君,竟然也间接的死在了秦国人手里。

不得不说,秦国人真的是四公子的扫把星。

这一年,魏安釐王也薨了。

在另一个世界里,不知道这哥儿俩会不会和谐相处。

十八年后,秦国人攻陷了大梁,魏国谢幕。

到了汉代,太史公(更可能是他爹)去大梁废墟做实地考察的时候,当地人像祥林嫂一样絮絮叨叨的抱怨,都是因为魏王不重用信陵君,魏国才逐渐衰弱,最后亡国了事。

听了这些人的抱怨,太史公颇不以为然,他认为是老天爷让秦国来平定天下,魏国即使有名臣伊尹来帮忙也没啥用。(天方令秦平海内,其业未成,魏虽得阿衡之佐,曷益乎?

你可以批判太史公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但是你不能不佩服他的过人之处。

虽然太史公无限推崇信陵君,但是他并没有无限拔高信陵君的历史作用。在太史公看来,信陵君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公子,但不是一个扭转乾坤的伟人。

就这一点,有多少人该向太史公好好学习一下啊。

在历史进程中,人,很重要,但不是无限重要,至少个人不是无限重要。只有站到合适的舞台上,个人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自己的能量。即使岳武穆(岳飞)自然死亡,以当时南宋的状况,他也做不到直捣黄龙。

解决了信陵君后,秦国开始放心大胆的揉搓魏国。

接下来的几年,秦国今天拿下魏国的这儿,明天拿下魏国的那儿(不是我偷懒,太史公给出的就是一本流水账)。

魏国连招架之功都没有,更不要说什么还手之力了。

始皇帝五年(前242年),秦将蒙骜攻占魏国的酸枣、燕、虚(这三个地方都在今天河南延津县附近)、长平(今河南西华)、雍丘(今河南杞县)、山阳(今山东金乡),夺取了二十多座城池,设立了东郡(郡府在今天河南濮阳)。

看一下地图的话就会发现,这些地方都在魏国的都城大梁周围,最近的地方离大梁也就三四十公里,大梁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秦国人桌子上的小菜。

看看这个形势,魏国也对其它的地方没有想法了,老老实实的加固都城才是正道。

别说,魏国的努力取得了相当的效果,秦军怀着唾手可得的美好理想来到大梁的时候,无情的现实给了他们一瓢凉水。

面对城外的秦军,大梁城内的魏国上下,展开了顽强的大梁保卫战。

无论是冷兵器时代,还是热兵器时代,城市攻坚都是一个苦差事。

当年秦军在邯郸城下啃了好几年城墙,最后还是灰溜溜的回家了事,如今历史似乎又要重演一遍。

凡事不能经验主义,且不说眼下的国际形势跟当年邯郸保卫战的时候没法比,单是大梁的地理位置就没法跟邯郸比,大梁的旁边有一条河,黄河。

若干年前,魏氏的祖先跟着知氏围困晋阳,知氏想到了利用汾水,差点儿让赵氏喂了鱼虾。魏氏的祖先火线起义,跟赵氏联合,利用汾水反而把知氏摆平。

冥冥中似乎真的有报应,这一次黄河水又把魏氏的子孙搞定。

公元前225年,王翦的儿子王贲来到大梁前线,决定“引黄入梁”。

当年的建筑,包括城墙,大多是土木构建的,用水一泡就差不多over了。

大梁城竟然在黄河水中坚挺了三个月,看来魏国的上下真的没有白忙活。

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母亲河。

她的子孙却让她来毁灭她带来的文明。

喜也?

悲也?

攻陷大梁后,秦国终于把家门口彻底收拾利落了。

试看今日之天下是谁人之天下!

接到攻陷大梁的捷报后,秦王政并没有高兴多大工夫,一份惨败的战报,迅速摆到了他的面前。

这份战报,来自楚国前线。

二十万大军,竟然在楚国收获了一个完美的惨败,光将领就损失了七名都尉(相当于今天的校级军官),士兵的伤亡就不用再统计了。邯郸之战以来,秦国还没有吃过这么大的亏呢。

那只九头鸟还真的不一般,秦王政不得不重新审视一下,那个老牌的超级大国了。

通宝推:液化,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