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经济大潮中的中国科技之路(一) -- 陈经

共:💬96 🌺18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不知谁挖坟挖出这个的,也来掺和一句吧

如果陈大有兴趣,可以读一读《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之类的原本书籍。可以很明显的看出,17世纪欧洲的科学体系仍然不脱经验科学的范畴,只是偶有亮点——跟古中国差不多。当时的科学仍然只是两支,一支偏向神学,另一支仍是原始的炼金学,跟现在书本里精炼出的体系大不相同。

当学习止于书本时,我也曾认为欧洲复杂的科学体系只能源于古希腊的逻辑体系和公理体系。因为只看书本中经写书人提炼过无数遍的已有结论,自然会觉得体系宏大结构精巧;但真正进入科研系统,开始以科研的眼光而非纯以学习知识的眼光来审视科技的发展,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实验科学的科研人员仍然是一群现代的炼金术士,理论科学的科研人员也仍然是一群现代的神学家,而将他们糅合进现代科技体系的,并不是先进的哲学和世界观,而是数学、科学理论与工程技术的紧密结合。

18世纪,产业革命兴起,理科开始为工科服务,工程师们从神学家和炼金术士的作品中找到了提高生产力的良方。生产力提高带来的大量利润,让科研变得有利可图。科研人员有足够资金和社会资源得以从事以前无法进行的研究项目,研究的结果又回馈于工程技术人员的发明创造,从而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也给资本家带来滚滚利润。科学和技术同时搭上了资本主义的快车道,良性循环就这么产生了。直到现在,科研最主要的推动力还是钱。北美大学里,为了funding而从欧洲移居北美的学术强人数不胜数。

要理解中国为何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体系,不妨从17世纪之前的欧洲为何也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体系入手,与同时期的中国进行横向对比,某些共同点还是很明显的。人种并没有区别,唯有天时地利人和而已,不必妄自菲薄。

通宝推:风中乱发,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