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四月闲聊“经纪人” -- 秋原
截止到09年末,华谊兄弟已经签下了85个艺人,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突破三位数也就是今明两年的事。这家民营娱乐公司,很可能在国内首家现实“百星计划”。
但是如果把事往前翻,则是另外一番景象。想当年,揣着一团雄心壮志,曾经打算签下百星的,并借媒体之势喊出类似口号的,是一个国内老牌经纪人——王京花。
从表面上看,05~06年的王京花出走事件是华谊兄弟迄今为止经历过的最大一次动荡。准确地说,王京花并不是从华谊“出走”了,而是当初她与华谊兄弟合作组建艺人经纪代理公司而达成的合约,到期了。
对于王京花这次轰轰烈烈的“出走”,王氏兄弟事先也不可能一无所知,更不可能听任事态就此发展下去而不提早做准备。外人看到的,是华谊兄弟已然做出了努力但没有取得良好收效后的结果。即便在这件事情公开化之后,他们依然在尽量补救。这一点,从大、小王总同时出面,极力挽留范、李两个“冰冰”的举措上便可以看出来了。
“出走事件”对当时华谊兄弟公司的运营的确造成了明显影响,但并没有外界渲染的那么严重,最大的损失来自艺人资源方面——华谊兄弟当时仅有两个成熟稳定的可赢利业务,即影视剧制作和艺人经纪代理(到目前依然如此)。“出走事件”导致胡军、夏雨、佟大为等一大批一线明星离开华谊兄弟。艺人们在短期内以“集群”形式出走,不但导致公司顿时损失了一块可观的直接经济收益和长期收益,还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华谊兄弟广告的业务开展。但这个事件不会对影视剧制作与发行这项业务产生明显的影响,也就不会动摇华谊兄弟的根基。
我提出这个观点,原因如下:
从公司结构和日常运营两个方面看,支撑和维系华谊兄弟全局的两根“中流砥柱”,一是以冯小刚为代表的影视剧创作人才,另一个就是以王忠军、王忠磊为核心的公司高层管理人员。
以冯为代表的影视制作业务是带动公司其他关联业务的“引擎”,而以王氏兄弟为核心的领军人物是把握公司未来发展战略格局和具体运营的“舵手”。“引擎”支持着“舵手”、“舵手”又把控着“引擎”,这是华谊兄弟能维持正常运行的核心特征。正是这个特征,导致公司的影视制作业务和艺人经纪代理业务之间形成一种呈“非对称性影响”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前者可以支配甚至决定后者,但后者难以左右前者。
而且单就艺人经纪代理一项来说,这项业务的开展,首先要先有影视剧摄制、广告、商业演出、综艺娱乐节目等等这些“实体产业”的存在才能体现出来。各个电影和电视剧剧组、广告商、电视台、各类娱乐节目制作商是经纪人拓展生意的重点客户。
站在经纪人的立场上去看,就可以把旗下的签约艺人看做成一种经过有针对性的调试和包装、极力向客户们推荐的产品。相当一部分经纪人,本身就是由组织、策划各类商演的“穴头”和“保姆型”的艺人助理发展而来的。因而经纪人是一种带有浓厚服务性色彩的职业,以一种相对被动的存在方式立足于娱乐圈之中的。
目前在娱乐圈里,艺人经纪业务也呈多家并存的共生和竞争态势。其实,大部分的民营影视娱乐公司在公司结构和经营范围两方面,都和华谊兄弟非常类似——即都设有影视剧制作发行和艺人经纪两大主营业务,只是存在经营规模上“大”和“小”的区别;经纪人即接本公司主持的相关影视剧、广告等各项业务,同样也非常乐意和其他公司展开合作。
在此,我们不妨再做一次假设:假设“出走事件”发生后,王忠军王忠磊心灰意冷,干脆宣布华谊此后将专攻影视业务,不再从事艺人经纪业务了,那会如何?
放心,这个假使就算发生了,冯小刚在新片开拍前也根本不愁找不到让他满意的好演员。对于冯在05年之后的名气和地位来说,选择权掌握在他和王忠军的手里,几乎完全是一个买方市场——大片导演冯小刚可以尽情的选演员,而不是某位大牌演员指名让冯小刚做导演。
华谊兄弟太合自2000年成立以来,戳起来的金字招牌上烫的就是“冯”字头,而不是某位经纪人的江湖大号。大、小王总在“出走事件”后的努力补救和坚持,最大动机是因为公司的可赢利业务不多,他们非常需要靠维持和发展艺人经纪代理这个项目,为华谊兄弟攒出足够的“人气”,同时把公司总体营销业绩做大、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