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卫国战争中苏军战役突破的实践与发展(上) -- 忘情

共:💬22 🌺25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卫国战争中苏军战役突破的实践与发展(中)

忘情:【原创】卫国战争中苏军战役突破的实践与发展(上)

二、卫国战争战略相持阶段对战役突破的实践

  1、1942年哈尔科夫战役

对预有准备防御突破的实践,在1942年的夏秋战局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1942年夏季的哈尔科夫战役虽然失败了,但在组织该战役时,苏军运用了一些新的战役战术原则。

为在进攻集团的北翼实施主要突击,西南方面军集中了3个集团军。3个集团军只有一个宽55公里的突破段。在进攻集团的南翼,由西南方面军中实力最强的第6集团军和博布金战役集群实施突击,并集中兵力于宽约36公里的一个地段上。这样,第一梯队每个师的突破地段缩短为5公里,而在部队最集中的地段,每个师的突破地段只有2至3公里。西南方面军几乎所有的火炮和坦克都参加了突破,这就有可能在每公里突破地段达到20至60门火炮和迫击炮,5至12辆坦克的密度。

预先组建集团军快速集群是一个重大变化。第28集团军的快速集群是由一个加强骑兵军编成,第6集团军的快速集群由两个坦克军编成。

尽管哈尔夫战役计划本身有缺陷,加上进攻丧失了突然性,又正好迎面撞上了德军主要突击集群,但是在战役第一天,西南方面就已经突破了德军主要防御地带。发展最顺利的第6集团军已经接近德军第二道防御地带,为发展战役胜利创造了条件。如果指挥得当,也许1942年夏季苏德战场南线的历史将改写。但是,由于西南方面军预备队投入过晚,丧失了有利战机,致使战局迅速逆转。

1942年春季,苏已经开始将方面军航空兵组成空军集团军。但西南方面军却没有这样做,还是照旧将航空兵全部分配给各个集团军,使方面军失去了迅速集中航空兵于决定性方向的能力。这也是导致哈尔科夫战役惨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2、祖勃佐夫-尔热夫战役

1942年夏季,西方面军左翼部队在杰尔日河的祖勃佐夫-尔热夫战役中的行动,是迅速突破德军战术防御纵深的经典战例。

当时,西方面军对德军防御中的薄弱部位实施了主要突击。为在宽约16公里的地段上实施突破,集中了2个集团军,其编成内共有:16个步兵师,11个坦克旅,25个炮兵团和13个火箭炮营。这就达到了当时的最大密度:每2至2.5公里正面一个师;每公里正面拥有77至86门76毫米以上口径的火炮和迫击炮(不包括火箭炮)。在主要方向担任进攻的师各自得到1个坦克营的加强,并将自己的战斗队形组成两个梯队。每个集团军有由3个坦克旅组成的快速集群,西方面军则有由两个坦克军和一个骑兵军组成的快速集群。

如此高的战役密度,加上完善的战役战术伪装与反情报工作,西方面军进攻部队达成了进攻的突然性。进攻的第一天就突破敌防御纵深14公里。到第二天日终时,已经达到30至35公里。只是由于天气骤然变坏,推迟了方面军快速集群投入战斗的时间,加上德军迅速向受威胁地段机动其战役预备队,这次进攻才没有达到预定的纵深。

1942年夏秋,苏军已经在兵力、技术兵器方面和德军达成了均势。随着苏联完成动员,战时经济走上正轨,以及盟国援助的物资源源而来,苏军已经有可能提高集团军一级的火力和突击力。最高统帅部预备队炮兵这时已经拥有约两万门火炮和迫击炮(约占全军火炮总数的1/4,并开始组建大兵团。坦克与机械化部队的数量大大增加,编制也有了改进,步兵师一级的武器装备大大改善了。

在1942年秋季至1943年初的历次大规模进攻战役中,各级指挥员和司令部在解决诸于突破地段集中大量兵力兵器、实施炮兵进攻和航空兵进攻、组织并保持各兵种兵团和部队之间密切协同等重要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经验。

在物质条件得到改善的同时,苏军最高统帅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规定在较大的进攻战役中,在一至两个方向上实施突破,尔后在向心方向上发展进攻。在某些情况下,战役计划可以规定以一个集团军的兵力在每一个方向上实施若干次分割突击,或实施分割与合围相结合的突击。1942年10月8日,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第306号命令规定了步兵在突破时的密度:“编入突击集团的中等满员师的进攻地带4公里,但其正面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少于3公里”。

实施突破的诸兵种合成集团军的战役布势应包括:第一梯队师,由一至两个坦克军和一个骑兵军组成的快速集群,第二梯队或集团军预备队,以及各种炮兵群和专业兵预备队。在个别情况下可组建方面军快速集群。

集团军以下部队的战斗队形只编为一个梯队。但是由于德军防御纵深加大和防御稳定性的提高,到1942年底已经提出了加大团和师的战斗队形纵深的要求,而在某些情况下,则要求加大营的战斗队形纵深。因为占团和师总兵力约1/9的预备队不能保证不断增强兵力和发展初步取得的战术胜利。为达到上述目的,动用集团军的第二梯队是不适宜的,不但会引起指挥上的混乱,而且将丧失突击德军纵深的能力。

根据实战经验,这一时期苏军进一步发展了炮兵在突破时的战斗使用原则。火炮的密度,每公里突破地段不能少于60至65门火炮与迫击炮。炮火准备一般计划持续一个半小时。对冲击的支援基本上采用对两至三公里的纵深实施逐次集中射击的方法。此外,作了采用徐进弹幕射击的尝试。在整个突破纵深和发展突破过程中对步兵和坦克的进攻实施火力伴随支援。

方面军快速集群作为发展战术突破为战役突破的手段,此时也被提了出来。在突破时,方面军应将所属空军集中使用在突破地段,实施航空兵进攻是其基本原则。

3、斯大林格勒反攻战役

苏军在斯大林格勒附近的反攻拉开了1942年至1943年的冬季战局的序幕。这次战役在所选择的突破方向上(两至三个地段)集中两至三个集团军的力量和方面军的直属部队,形成了集中兵力兵器原则的一种固定样式。

由于坚决集中兵力兵器于德军防御薄弱的地段,使苏军在总兵力兵器基本相当的情况下,在突破地段形成了有利的力量对比。步兵为2:1至3:1,火炮为3:1至4:1,坦克为3:1甚至更多。

在突破地段的兵力兵器密度见下表

方面军 所属集团军 步兵师突破地段宽度(公里) 战役密度(每公里)

步兵师 火炮 坦克

西南方面军 坦克第5集团军 4-5 2.5 73 25

第21集团军 3-5 1.5 62 15

顿河方面军 第65集团军 3 1.5 98 15

斯大林格勒方面军 第64集团军 4-6 3 33 12

第57集团军 6-8 6.4 33 6

第51集团军 4-6 2.4 30 13

注1:步兵师的战役密度包括第二梯队和快速集群

注2:第64、57、51集团军在实施火炮机动时,每公里突破地段的密度最高可达到60火炮和迫击炮。

在这次进攻战役中,方面军的战役布势为一个梯队,集团军的战役布势通常为两个梯队。集团军的快速集群包括坦克军、机械化军和骑兵军。坦克第5集团军的快速集群由两个坦克军和一个骑兵军组成。第21、第51集团军的快速集群也由一个坦克军(机械化军)和一个骑兵军组成。第57集团军的快速集群由一个机械化军组成。与此同时,参加进攻的三个方面军都没有方面军级的快速集群,因为当时苏军认为在集团军范围内发展突破最为有利。

冲击的炮火准备持续时间为70至80分钟,纵深为6公里;炮火支援的纵深为1.5至2公里;在整个纵深战斗中炮火对步兵和坦克进行伴随。按计划,突破达到4至7公里纵深时,快速集群投入战斗。

美中不足的是,根据大本营第306号命令的要求,苏军在这次进攻中,所有的战术单位都编成一个梯队的战斗队形。这使得无论团也好,师也好,都没有力量加强和发展首次突击。坦克第5集团军的各个师不能以自己的兵力完成对第一道阵地的突破,因而也不能为坦克军投入交战创造有利条件。近卫第1集团军在顿河中游实施进攻时也发生过类似情况。

由于步兵冲击受阻,迫使指挥员过早地投入快速集群,因而造成坦克的大量损失。坦克第5集团军的各坦克军在突破时,损失了30%的战斗车辆,这就降低了它在战役纵深内进攻的能力。虽然有这些缺陷,第5坦克集团军还是实现了对整个战术防御纵深的突破,而且发展突破时形成了对敌包围。

在歼灭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附近的德军过程中,对坚固防御的突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突破地段火炮密度的急剧增大和对其战斗使用方法的改进上。1月10日,在第65集团军的进攻地带内,每公里突破地段密度达137门火炮和迫击炮,以及75门火箭炮。而在战役结束时,密度提高到每公里突破地段的火炮管数达220至380管。支援冲击的方法是对1.5公里纵深实施单层除进弹幕射击。实践表明,以密集火力消灭敌人,可大大提高顺利冲击的可能性,并有助于迅速向纵深发展,以及大大减少突破部队的损失。

由于德军在东线遭到空前惨败,德军统帅部认为过去那种纵深不大的,基点式的防御不能对抗苏军日益增长的进攻威力,转而构筑绵密的、纵深梯次配置的防御地区。这种防御地区通常由两至三个防御地带(每个地带由两至三道阵地)组成。阵地有发达的堑壕、交通壕、各种障碍物、坚固的发射工事和掩蔽工事配系。野战集团军的防御纵深达30至35公里,集团军群的防御纵深达100公里。

战争进入1943年,苏军坦克和自行火炮的产量大大增加了,组建了5个坦克集团军以及大量的坦克部队,提高了突击集团的突击力。轰炸机和强击的装备数量增加了,质量也提高了,能为地面部队提供了可靠的空中支援。截止1943年7月1日,76至152毫米野战炮在苏军中的装备数量,与1942年1月相比增加了7000门。组建了集团军属炮兵和军属炮兵,同时继续组建更的炮兵兵团。最高统帅部预备队的火炮和迫击炮总数达3万门。

1943年夏季,苏军在诸兵种合成集团军的编成中恢复了军一级编制,集团军内有两至三个步兵军。就人员数量和武器装备而言,它们已超过战争第一阶段没有军建制的集团军约1.5至2倍。集团军还加强有1至3个突破炮兵师,一些坦克团和坦克旅,并能得大量航空兵的支援。这就有可能极大地提高突破地段的兵力兵器密度

1943年进攻战役中兵力兵器的密度

战役 方面军 方面军突破地段宽度(公里) 师的突破地段宽度(公里) 每公里突破地段火炮和迫击炮密度 每公里突破地段坦克与自行火炮密度 方面军飞机总数

库尔斯克反攻战役 西方面军 20 1.5-2 133/217 13.6/44 1322

布良斯克方面军 30 2-3 180/182 6/14 955

中央方面军 18 2 65/80 12/40 706

沃罗涅日方面军 9 1.3-1.9 226/246 15/70 753

草原方面军 8.5 1.3 242 15/42 501

斯摩棱斯克战役 西方面军 16 2 118/165 10/48 855

加里宁方面军 20 2-3 82/100 6/14 238

顿巴斯战役 南方面军 25 1.5 126/200 701

火炮密度指的是平均密度与最大密度,坦克密度指的是直接支援步兵的坦克密度与战役密度。

1943年的历次进攻战役中,苏军突击集团编成内的兵力兵器大大超过德军:步兵为德军的2至3倍,火炮为3至6倍,坦克为2至7倍。直接于突破地段的兵力兵器:步兵与火炮为德军的5至10倍,坦克为3至7倍,飞机为2至3倍。例如,奥廖尔战役中,近卫第11集团军的进攻地带内,在14公里的突破地段上兵力对比是:人员为5:1,火炮为13.5:1,坦克与自行火炮为1.7:1。集团军进攻地带其余22公里地段的兵力对比却对德军有利:人员为1:4.8,火炮是1:8.4。在沃罗涅日方面军(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战役)的进攻地带内,突破地段上苏军对德军的优势为:火炮9:1,坦克与自行火炮11.6:1。

由于在突破地段建立了这么大的兵力兵器优势,所以突破的成功率从战争第一阶段的50%增长到了70%。

在一些战役中,对德军防御的突破是不成功的。其原因首先是在突破地段上兵力兵器密度不大,没有考虑到突破地段上敌防御的具体布势及其工事构筑特点,并且丧失了突然性。例如,南方面军第一次进攻顿巴斯时,每公里突破地段的火炮和迫击密度为110至130门。这不能完全压制德军强大的阵地防御体系,特别是不能压制第一道阵地以后的地区,德军在那里集中了从次要地段抽调来的大量预备队,因而导致进攻失利。

斯摩棱斯克战役的第一阶段也出现过类似现象。当时,每公里突破地段火炮和迫击炮的最大密度为165门,而平均密度为118门。弹药保障也不充分。在半遮蔽的疏林地,以这样数量的火炮来压制德军预有准备的防御显然是不可能的。这样,突破变成了持久战,战役未能发展到预定的纵深。

1943年夏季进攻战役的经验表明,为摧毁敌坚固的防御,每公里突破地段的火炮与迫击炮密度必须达到150至180门。在不能达到或难以达到突然性的地方,为可靠摧毁和突破德军防御,必须更大规模地集中兵力兵器:每公里突破地段应有200至230门或更多的火炮与迫击炮,15至30辆直接支援步兵的坦克,第一梯队的步兵师进攻地带宽度应缩短到两公里。

在火炮、步兵、坦克、工兵和其他兵种密度增大的同时,对它们的战斗使用也日趋完善,这对突破产生了良好的效果。炮火准备的持续时间延长到两至三小时,这就有可能可靠地摧毁敌防御。为了支援冲击,广泛采用了徐进弹幕射击与逐次集中射击相结合的方法,而且支援的纵深增大到两至三公里。

航空兵集中使用在方面军的主要突击方向上,以保障对防御的突破。航空兵进攻是使用航空兵的原则,通常包括两个阶段:地面部队冲击的航空火力准备,以及步兵与坦克在敌防御纵深内冲击和进攻的航空火力支援。

建立大的兵器密度以及对其更正确的使用,大大减少了苏军在突破阶段的损失。以集团军的最初人数计算,莫斯科附近反攻时,每天损失1.8%至2%,到了库尔斯克反攻时,每天损失1.2%;到战争第二阶段末,只有0.4%至0.6%。

1943年,由于德军防御战术地幅的纵深和稳定性增大,苏军在解决战术突破并向战役纵深发展问题上探索了新的方法。在斯大林格勒反攻时,采用了将集团军快速集群投入交战的方法来发展战术突破为战役突破,而在库尔斯克反攻时,则采用了将一至两个坦克集团军组成的方面军快速集群投入交战的方法来实现。

在奥廖尔战役中转入反攻时,布良斯克方面军和西方面军为达成对德军防御战术地幅的突破,投入了隶属于第一梯队诸兵种合成集团军的坦克军。同时,大本营也迅速完成了坦克集团军的组建和前调,以便在战役纵深发展这两个方面军的进攻。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抵达布良斯克方面军的主突方向是在战役开始后的第7天,而坦克第4集团军开始在西方面军编成内行动是在战役开始后的第13天。

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战役

1943年7月23日前,沃罗涅日方面军粉碎了德军主要突击集群从南面对库尔斯克的进攻后,在草原方面军部分兵力配合下将德军击退到7月5日发起进攻的地区。德军统帅部特别重视扼守这一地区,如果苏军在此突破并攻占别尔哥罗德及哈尔科夫,德军就有失去顿巴斯的危险。因此,德军急忙加固沃尔斯克拉河防御地区工事,并给军队补充人员和技术装备。

近卫第5集团军的任务是对预有准备的德军防御战术地幅实施突破,并保障坦克第1集团军和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方面军快速集群)在其突破地带进入交战,以便向战役纵深发展胜利并迅速粉碎当面守敌。

近卫第5集团军决心在宽16公里的地带(由贝科夫卡至新切尔卡斯克一线)转入进攻,在左翼实施主要突击,在6公里地段上突破德军防御,并向佐洛切夫发展进攻。在7月份的最后6天里,该集团军完成了全部准备工作。集团军的战役布势为一个梯队和兵力为一个步兵师的预备队。集团军有7个步兵师和相当数量的配属部队,在主突方向上对当面德军形成了优势:人员2-3倍,火炮9倍,如坦克第1和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不计算在内,则双方坦克相等。

集团军炮兵司令部详细制订了炮兵进攻计划:持续时间170分钟,覆盖德军主要防御地带的纵深(6-8公里)。除建制和配属炮兵外,两个坦克集团军的炮兵也参加炮兵进攻,因而能构成每公里正面达230门火炮和迫击炮的密度。炮火准备计划包括持续时间为5-15分钟的各次急袭射击,完全停止射击阶段,等速射击,并结合进行火箭炮对敌支撑点、发射阵地和预备队的齐射。最后一次急袭射击以不断增长的射速进行,随后炮兵转入徐进弹幕射击。这种炮火准备可使德军搞不清楚苏军发起冲击的时间。规定用在3公里纵深进行徐进弹幕射击的方法对步兵兵团实施冲击的火力支援,而用对敌支撑点及其反冲击的预备队进行逐次集中射击的方法对步兵和坦克在德防御纵深实施火力护送。

冲击的航空火力准备和火力支援由空军第2集团军的强击航空兵和轰炸航空兵担任。主要用于压制德军主要防御地带和第二防御地带范围内的炮兵和预备队。

根据沃罗涅日方面军的计划,坦克第1和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应于进攻第一日在近卫第5集团军地带内投入交战。其任务是从行进间完成对敌第二防御地带的突破,然后迅猛展方面军的胜利,切断哈尔科夫集团向西和西南撤退的道路。近卫第5集团军负责为各坦克军向进入交战的地区开进提供不准任何其他部队使用的畅通的行进路线,并在各坦克军展开时对其进行可靠的火力保障。为了做到这一点,预先把各坦克军第一梯队调到距前沿仅3-4公里的地方。

1943年8月3日凌晨,沃罗涅日方面军主要突击方向上开始了3小时的炮火准备。与此同时,空军第2集团军的航空兵对防御之敌实施了轰炸和强击。8时,近卫第5集团军各部队转入进攻,激战至11时,突破了德军第一阵地。随后着手突破主要防御地带的第二阵地。至13时,各步兵团向纵深推进了3-4公里。为了加快进攻速度,方面军司令员命令方面军快速集群的先遣坦克旅投入了战斗。在各坦克旅进入战斗地段上的近卫第5集团军各兵团的炮兵负责保障坦克旅的行动。坦克旅和步兵一起完成了对主要防御地带的突破,为坦克集团军主力进入交战造成了有利条件。坦克集团军在当天下午从行进间克服了第二防御地带并急速向前推进。进攻第一日日终前,近卫第5集团军各步兵兵团随坦克集团军之后向纵深推进了10-20公里。

结果,德军防御的战术地幅在进攻第一天就被突破了。之所以能迅速突破德军纵深梯次配置的防御,是由于进攻准备周密和实施了强大的首次突击。用逐次进入交战的方法,即首先投入先遣坦克旅进入交战以完成对第一防御地带的突破,然后使坦克集团军主力进入交战以突破第二防御地带的方法解决增强步兵力量的问题。这在克服德军纵深梯次配置的防御方面还是首创。如此使用坦克集团军的部分原因是近卫第5集团军缺少足够数量的直接支援步兵的坦克(每公里正面不超过10辆)和能担任集团军快速集群的坦克(机械化)兵团。

在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战役中,沃罗涅日方面军的快速集群由近卫坦克第1和第5集团军组成。投入交战时,它们成纵深梯次配置。为完成对敌炮兵基本发射阵地的主要防御地带的突破,在10公里的地段,投入了总数约为200辆坦克的几个坦克旅。在专门指派的炮兵支援下,在步兵师的协同动作下,这些坦克旅必须突破第一防御地带的第三道阵地,并为坦克军的主力投入战斗创造有利条件。坦克集团军的主力用于从行进间突破第二防御地带,并在浅近战役纵深发展进攻。坦克集团军的第二梯队规定在敌集团军防御地带以远的地区投入交战。

坦克集团军在奥廖尔突出部北面的行动战果很小。主要原因是诸兵种合成集团军与坦克集团军的行动脱节。当坦克集团军投入交战时,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已经停止了进攻,这使德军有充裕时间调动预备队封闭在防御中造成的缺口。即使每公里正面的坦克密度为40至50辆,但在每公里正面总共只有40至45门火炮与迫击炮支援的情况下,坦克集团军单独对预有准备防御的突破也是不可能的,这必然造成重大损失,也不可能向战役纵深发展突击。

沃罗涅日方面军采用的将战术突破发展为战役突破的顺序是比较合适的。即使在坦克第一集团军贻误了投入战斗时机的情况下,进攻最初的几昼夜仍然完成了对第二防御地带的突破。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取得的胜利更大。进攻第一天已突入德军防御30公里。这就为方面军的其他部队向战役纵深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总之,1943年夏季,苏军已经确立了对战术防御实施突破和发展突破的基本观点。但是由于兵力兵器的机动力差,追击溃逃之敌的速度很慢。因此,将战役突破发展为战略突破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

(未完,待续)

忘情:【原创】卫国战争中苏军战役突破的实践与发展(下)

通宝推:一无所之,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