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关于知青问题的一点看法 -- 渔樵山人

共:💬314 🌺2270 🌵5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想了想,还是说两句吧

主贴中说过了,对于涉及几千万人,持续了近二十年的知青上山下乡用几句话来评价是一件不负责任的做法。每个亲身经历的人都有不同的说法。山某无意也无能对这么大的一场运动作什么结论。当时的目的是什么争论起来没有什么意义,无论是为什么结果都不是当时想要的。在这个运动中,得是个人的事,而失是一个社会的事。也就是说很多个人在上山下乡的过程中有自己的收获,可作为一个群体一个运动,知青上山下乡并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

从知识青年大有作为的角度,在山某的家人,朋友中,有当官的,有上学的,做会计的,做老师的,唯独没有会种地的。插队最长的在农村呆了8年,少的也有3年。居然没有一个人知道当时队里种的粮食用的是什么种子。最好的也不过就是能说出来队里的地是什么土质,什么时候种什么东西而已。除了两个少年宫玩过的家伙以外,没有任何人能够说因为自己到了农村后,为当地在科学技术的层面上做出任何改变。也就是说知青严格的说并没有给农村带去知识。仔细想了想,所有知青有的“知识”中,也真的是没有什么有用的。事实上,说是知识青年,还不如说是读书青年。造成这种现象也真的不能说是知青无能,只是说是应试教育的结果。这也是我在主贴中为什么说只是在普遍意义上提高了社会文化水平的原因。

至于说走后门,潜规则,我不认为是知青上山下乡的结果。军人的子弟当兵的多这基本上是全世界都一样的。在当时的中国成为一种特殊无外乎是因为当时当兵被认为是一种出路。事实上,后来当兵不被看好的时候,也还是有很多军队子弟当兵的。在山某的朋友,家人中,插队抽调基本上是一个论资排辈的结果。给队长支书送礼的人不是没有,可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有太过份的结果。如果插队的时间相差太远,即使是有关系也很难办到。一般的看法是差一年还行,两年就很难了。当然,要是得罪了人就不好说了。不过,这只是在山某周围发生的事,别的地方怎么样就不好说了。

还是要强调一下,这里说的只是从山某的朋友,家人中得到的印象。不能代表任何群体,也不能说是知青如何如何。写在这里只不过是立此存照的意思。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