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客家人的故事 -- 老平

共:💬127 🌺54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客家人故事6: 客家人与儒家文化

点看全图

(老家的学宫,学宫内放的是孔子雕像)

客家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儒家文化,这个结论不是从书本上得来的,是我从生活中感受出来的,因此,我的有关述说着重于事例而非理论。

儒家文化的根本特点是什么?专家们可以侃侃而谈,但我的观点却很简单,就是没有宗教信仰,或者说是敬祖先而非敬神佛。我还没有听说过那一位大儒是崇拜神佛的,而客家人就是只敬祖先不信神佛的典型。

我小时候回家乡过春节,看到祠堂有一幅对联,上面写着:“春回东亚,派衍南丰”。我不明白“派衍南丰”是什么意思,长辈告诉我:“我们这一族是从江西南丰过来的,不论我们走到哪里,都不能忘了祖先。”每逢年节,客家人拜的是祖先,没有求神拜佛的习俗。我回家乡好几次,没有看见过一座佛寺一座道观。

前些年,我父母来澳洲探亲。有一天,他们在散步的时候碰到了一对华人老夫妇,四个老人就在街上聊了起来,老夫妇很热情地邀请父母隔天到他们家做客。第二天,父母到了他们家,又是喝茶又是包饺子的。吃完东西以后,他们就跟我父母讲《圣经》,然后放教会活动的录像,母亲很认真地听看,父亲却一边看一边打瞌睡。弄完以后人家问我父母信不信耶稣,两老回答得很直接:“我们从来不信这些东西,连中国的神佛都不信,更不会信外国的耶稣。”搞得人家一脸尴尬。事实上,在我认识的亲戚里面,没有一个是有真正宗教信仰的。

儒家文化强调尊敬长老,这一点在客家人身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有一次我回家乡,接我的是四叔,进了老家的屋子,四叔没有把我往他家里领,我奇怪:“到哪里去,不是回家吗?”四叔说:“到二伯父家,给长辈报个信。”结果我们拿着行李先到二伯父家,然后才回四叔家里。在广州,我父母每年春节给亲戚拜年,第一个肯定是大伯父,然后才是其他人,这个次序是不能乱的,这就是儒家伦理所说的“长兄为父”的一种体现。

我大嫂有一次问我:“你们为什么那么听从你大哥,好像从来也没有反对意见?”其实我从小就跟大哥的关系不是很好,他性格强硬,我生性反叛。但奇怪的是每逢遇到家庭决策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都是听从大哥的意见,维护大哥的权威。后来我想明白了,这是受到了客家人尊敬长老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从小到大,我就没有听见过我父亲对伯父发牢骚。有时候连我们都看出来是伯父错了,父亲也不说话,只是事后摇头叹息。

从我父亲和母亲两个家族近60年的变迁来看,这种尊敬长老,安守本分的传统有好处也有不好之处。好处是他们在这60年里,不论是在乡下还是在城里,既没有去冲击别人,也没有被别人所冲击。不好之处是没有一个人当官,也没有一个人发财,哈哈。这意味着他们的思想过于保守,错失了许多发展的机会,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30年。

儒家文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重男轻女,这个特点在客家人里显得尤为明显。在我的记忆里,春节期间回老家最热闹的不是春节那几天,而是春节过后的“上灯”。客家话里的“灯”通“丁”,“上灯”即为添丁生男孩之意。到了那一天,凡是上一年生了男孩的,家里人都要在祠堂吊一盏新灯笼,家长会抱着男孩向列祖列宗跪拜,接着参拜长辈,然后全族人开怀大饮。这一天,外嫁的女儿都会回娘家探亲。“上灯”之后,会将男孩的名字写进族谱。然而,“上灯”与女孩无关。在老家,没有生过男孩的妇女是会被人取笑的。

在我父亲这个家族里,母亲的地位比较超然,因为母亲生了我们兄弟三人,家族里没有人能够超过她。我母亲比较开通,当大哥的女儿出生的时候,她说生男生女都一样。开始我还真信了,但当二嫂生了一个男孩令她喜形于色的时候,我就看出来她还是重男轻女的。

在我的亲戚里面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我的堂姐和表姐都是嫁给客家人的,不论她们生活在乡下还是城里,而在城里的堂哥和亲哥都没有娶客家媳妇。也就是说,我的姐夫都是客家人,而我的嫂子都不是客家人。我就这个现象问过母亲,让她解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她没有回答。我自己想了想,认为原因有两个:一个原因是家长对女儿的婚姻干涉过多,而对儿子的婚姻则宽松容忍。另一个原因是不论儿媳妇是什么人,她只要生出了男丁,那孩子就是客家人。归根到底,还是重男轻女思想的产物,也是儒家文化的一种体现。(老平 2010-4-20)

关键词(Tags): #客家人 儒家 文化通宝推:大眼,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